均有硬核科技 上海科創“八杰”賦能新興產業鏈

上海科創“八杰”賦能新興產業鏈
均有硬核科技,在各自賽道佔據領先身位,正形成良好盈利模式
開欄的話 習近平總書記不久前的上海之行,為高起點謀劃“十五五”發展舉旗定向,對新征程上上海改革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們要更加深刻地認識上海肩負的歷史使命,最重要的就是做到八個字:為國擔當、勇為尖兵。
上海的價值,從來體現於承載國家戰略、服務國家戰略上。越是國家有需要、外部有挑戰、人民有期待,上海越是要主動擔當、主動作為。當前,無論是應對科技革命、產業革命的深刻演進,還是回應外部環境的劇烈變化特別是國際經貿斗爭,都迫切需要上海站出來、挺在前,以“尖兵”的姿態下出先手棋、打好主動仗。
當好“尖兵”,要多做別人沒有做而急需做的事,要時刻搶抓機遇、不懈砥礪攻堅,要以格外的戰略敏捷贏得戰略主動。今天起,本報推出“為國擔當 勇為尖兵”專欄,挖掘報道全市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服從服務全國改革發展大局,持續強化全球視野和戰略思維,在改革攻堅、創新突破方面取得的新進展、新氣象、新成績。
■八大賦能者 階躍星辰、智元科技、微創機器人、腦虎科技、傅利葉、上海超導、海智在線、黑湖科技
世界高溫超導核聚變發出的第一度電,其進展可能取決於上海一家新材料企業﹔全球制造企業的零部件從圖紙落為現實,或要仰仗黃浦江畔一位“工業紅娘”。
搶抓機遇,以服務國家戰略為牽引,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和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習近平總書記日前考察上海時的殷殷囑托,令上海全市上下倍感振奮、倍增信心。
眼下,處於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加速演進關鍵時刻的上海,既要有實時捕捉科技前沿、確保勇立潮頭的敏銳,更需要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創新生態培育上有久久為功的定力與耐心。
事實上,這份創新自信和戰略主動,正在一家家新興產業領軍企業身上展露出來。在前兩個月2025上海全球投促大會、上海市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之后,上海一份新興產業鏈背后“八大賦能者”名單悄然傳開。
此份名單,包括階躍星辰、智元科技、微創機器人、腦虎科技、傅利葉、上海超導、海智在線和黑湖科技。它們無不是在各自賽道佔據領先身位,也正形成良好盈利模式,悉心規劃新一輪發展,成為上海務實推進科技創新的代言。
賦能特質
這隱形八杰,均具有強大的賦能體質——
被稱為“人造小太陽”的核聚變,有望解決人類終極能源問題。殊不知,當前中美英日韓等國的托卡馬克(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容器)所需高溫超導帶材,上海超導佔很大供貨份額。
2019年是上海超導批量交貨元年,當年交貨長度100公裡。今年3月,上海超導用於擴產的二代高溫超導帶材新生產基地落戶浦東,將形成不低於1.5萬公裡的年產能。
從100公裡到1.5萬公裡,老外連稱不可思議。
上海工業服務業平台的輻射力同樣驚人。海智在線,宛若全球制造業非標零部件“婚介所”,已集聚28萬採購商、70萬供應商,實現逾百萬場“鏈”愛。在近期美國缺乏理性的關稅大棒下,平台的美國採購商反向安撫中國工廠:放心,訂單不撤!
黑湖科技則主打數據驅動制造,在“雲化生產管理軟件”市場份額中排名全國第一。創始人周宇翔曾潛伏於蘇州代工廠,在工友的呼嚕聲中敲出首行代碼。迄今,黑湖科技的系列產品已賦能全國3萬家中小微企業、2000家中大型制造業企業。蜜雪冰城全球數萬家門店熱銷款永不售罄的密碼,就來自黑湖的技術加持。
這“八大賦能者”,正逐步展現出驚人的發展速度——
剛滿兩歲的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階躍星辰,已是“多模態卷王”,曾在10個月內連發11個模型。智元機器人同樣年輕,創辦於2023年2月,今年1月竟已下線第1000台通用具身機器人,在去年第四季度實現億元銷售基礎上,預計今年智元機器人銷售將達8億元。
同時,“八大賦能者”都有硬核科技——
如腦虎科技,對標馬斯克的Neuralink,是全球唯一同時實現實時運動解碼和實時漢語解碼的侵入式腦機接口企業。在技術路線選擇上,腦虎獨辟蹊徑,開發“蠶絲蛋白微創植入技術”,將柔性電極包裹於可降解的蠶絲蛋白中,這般“留劍融鞘”,使其電極單器件通道數最高可達2640個,是Neuralink的兩倍多。今年在華山醫院,一位女患者的腦電信號成功被腦虎科技實時解碼,在意念表達“2025新年快樂”的同時,實現操控靈巧手“比心”。
又如傅利葉機器人,不滿足於隻做“體育生”,致力於集齊運動控制、人機交互和通用作業三種能力,並在行業首倡人形機器人“產品六邊形”標准。傅利葉GRx系列人形機器人在銀行、4S門店、大型國際會議和公共景點等多個場合得到應用。傅利葉同時還致力於推動行業開源生態共建,已開源全尺寸人形機器人數據集。
還有微創機器人,其圖邁腔鏡機器人是打破美國“達芬奇”壟斷的首個國產四臂手術機器人。目前,微創機器人除了站穩腔鏡、骨科、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國內綜合市佔率第一位置之外,其在海外市場的用戶量僅次於“達芬奇”。此外,微創機器人已在亞洲、美洲、非洲的多個國家輔助完成300多例5G遠程手術,最遠手術距離近1.3萬公裡。
加碼理由
就在上個月,圖邁遠程腔鏡手術機器人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注冊,成為全球首個獲批上市的遠程手術機器人產品。這也意味著,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在遠程能力上已領先於“達芬奇”,真正邁過遠程手術商業化門檻。在此能力背后,微創機器人堅定將其最核心業務即圖邁腔鏡機器人的生產業務,牢牢鎖定在上海張江2萬平方米的工廠。目前,與工廠產值同步實現100%增速的,是微創對圖邁腔鏡機器人工廠的生產投入。
何以有持續加碼上海的決心?微創機器人科技和發展商業總監舒飆一語道破——“上海有耐心。”
據介紹,微創機器人創立於2014年,但直到2021年才開始有“區區數百萬元收入”,而此前的研發投入多達數十億元之巨。而且,手術機器人作為三類醫療器械,其取証繞不開平均8年的時間門檻。政府部門在多年無法獲得稅收的情況下,依舊孜孜助力微創機器人上市融資,並持續給予企業市區兩級研發性和產業化項目補貼。
沃土有耐心,企業才敢亮出踏實做事的價值觀。微創機器人的機械臂、傅利葉的一體化執行器,均堅持自研。正如舒飆所言:“最快見效的方法當然是集成。但唯有自研,當機械臂應用於不同臨床環境時,我們才能完全自主可控,不會因供應商不開放接口而被動受限。”
事實上,“八大賦能者”的落滬和成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上海培育科創土壤的特色。
如海智在線,其天使輪拿到了山東海爾的投資,公司現高管中也有“老海爾人”,但仍選擇筑巢上海。
上海腦虎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陶虎說,腦機接口恰好位於上海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集成電路三大先導產業的交叉點。“這一新興領域需要獲得社會資本、社會力量和醫院的支持。上海融資便利,匯聚海內外人才,三甲醫院林立,我們找不到比上海更適合創業的地方。”
階躍星辰現有員工中,80%為算法達人,這是“卷王”快速迭代的關鍵。副總裁李璟日前在受訪時特別提及,新一代AI是算力、系統、數據、算法“鐵人四項”的比拼。“上海在大模型領域的生態布局和應用落地全國領先,極大幫助階躍形成自身優勢,使我們有信心成為穿越競爭周期、最后剩下的那幾個玩家之一。”
這片沃土之上,還有不斷改進的政府服務,令沃土引力更強。
今年起,上海超導將以3年內共計25億元的投資額,在浦東新基地不足100畝的土地上,建設年產能不低於1.5萬公裡的高溫超導帶材大型工廠。支撐董事長馬韜進行如此高強度投資的底氣,來自一個“臨陣換地”的故事。
為滿足上海超導擴產需求,張江科建辦精選了浦東某地塊,相關拆遷、補償工作已在進行中。然而今年初,上海超導聽聞國家發改委新批准的上海某軌交線就在該地塊附近,地鐵高速運行的震動將不可避免影響超導帶材的納米級平整度。
於是,馬韜半夜三更心急火燎地與張江科建辦相關負責人溝通。政府行政效率之高,完全超越馬韜預期——“第二天,張江科建辦就又幫我鎖定了一幅92畝的新地塊。關鍵在於,這樣的‘臨陣換地’,我幾乎沒費口舌!”
馬韜的未費口舌,並不意味著“店小二”就能輕鬆搞定。產業地塊出讓流程多達十余道,涉及市區兩級十多個部門,換地中規劃調整的復雜程度、協調難度可想而知。“政府‘願扛下所有’的誠意,完全出於對新興賽道產業邏輯和企業痛點的深刻理解。”
“八大賦能者”的出現並非偶然,企業的成長故事,折射出上海的孵化邏輯——這裡每一畝安靜的廠房,都致力於裂變出千億乃至萬億級賽道。這裡未必有聚光燈下的狂歡,卻有深潛的巨鯨。對上海而言,持久的爆發比眼前的熱鬧更重要。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李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