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奮進新征程 建功引領區

徐美東:勇攀內鏡醫學高峰,擔當健康中國使命

人民網記者 唐小麗
2025年05月01日08:44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能夠當選全國先進工作者,我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徐美東表示,參加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現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讓自己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醫務工作者肩負的時代重任。

徐美東到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表彰大會

採訪徐美東並不容易,因為他實在太忙了。身為上海市東方醫院副院長、消化內鏡中心和消化內科主任的徐美東,除了繁雜的行政事務外,還保持著每年超千例手術的工作量,而採訪就在他兩台手術的間隙進行。

“徐氏手術”,探索內鏡技術新邊界

大學畢業時,徐美東的理想就是成為一名優秀的外科醫生,用手術刀治病救人。為實現這個願望,工作四年后,他毅然放棄在家鄉徐州的穩定工作,南下攻讀上海醫科大學外科學研究生學位。機緣巧合,導師姚禮慶教授由於醫院發展的需要,擔任了中山醫院內鏡中心主任,因此他也開始跟隨導師從事消化內鏡的工作。

“當時的內鏡中心處於‘三無’狀態——無團隊、無設備、無課題,發展很艱難。”徐美東並沒有因此心灰意冷,而是一邊精進自己的外科技術,一邊學習全新的內鏡技術。

2006年,隨著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的引進,徐美東學習並掌握了這項技術,此后便全身心投入消化內鏡工作。“不過,傳統的ESD手術不是萬能的,它並不適用於食管的黏膜下腫瘤。它會破壞食管的黏膜完整性,而食管黏膜一旦被破壞,創面的縫合就非常困難,甚至有時無法完成,這樣就增加了消化道瘘與感染的發生率,病人往往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這一問題長期困擾著我。”

2010年上半年,國內引進了一種全新的黏膜下隧道技術——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POEM)治療賁門失弛緩症。這一技術的原理是利用消化道黏膜下層這一較為疏鬆的區域作為操作空間,在保証黏膜完整的前提下進行肌肉切除。受到這一技術啟發,徐美東就想到,既然可以建立隧道切開肌肉,那是不是也可以建立隧道切除食管的黏膜下腫瘤?由此,他通過幾例動物試驗証實了自己的想法可行,遂在2010年下半年發明了內鏡經黏膜下隧道腫瘤切除術(STER)這一全新術式。

徐美東在中外專家面前演示手術

2011年在中山醫院國際消化內鏡學術會議上,徐美東在全世界同行面前演示了這項手術,頓時技驚四座。當時參會的各國專家都認為,這項新技術對於黏膜下腫瘤具有劃時代意義,這項技術也被業界稱之為“徐氏手術”。

徐美東清楚記得,那是來自河南的一位男性患者,正值年富力強,因前期開過一次大刀,如果再開大刀,他的后半生也就沒有生活質量可言了。受益於這項技術,讓這位患者得到新生,並且迎來高質量的日常生活。

如今,全國所有省份均已開展STER技術,並被納入手術目錄和醫保報銷。上萬例黏膜下腫瘤患者從中獲益,不僅減輕了病人的經濟負擔,也節省了國家的醫療費用,成為一項典型的國人發明、普及全國、造福國人的“中國方案”。

“二次創業”,打造學科發展新高峰

2019年,徐美東從中山醫院來到東方醫院,他將其稱為“二次創業”。

在徐美東看來,浦東新區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浦東醫療衛生事業需要強有力的臨床學科,這是他實現個人理想和抱負的良好平台。“中山內鏡在姚禮慶老師和我們這代師兄弟的齊心協力之下,趟出了一條路。這條路我很清楚,所以有信心把東方的內鏡中心也帶起來。”

浦東新區和東方醫院給了徐美東強大的后盾支持,改擴建了南北院區兩個內鏡中心,有力滿足了學科的發展需要。

徐美東領銜的東方醫院消化內鏡中心團隊

徐美東心無旁騖帶領團隊開展各項先進內鏡技術,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經過5年多時間的發展,東方醫院年內鏡診療量從2018年的3萬余例激增至10萬余例,早期消化道腫瘤診治率處於全國領先水平。消化病學科也從默默無聞攀升至上海前五,2024年以專業排名第一獲得上海市衛生健康系統重點學科,還先后獲得中國醫師協會高級消化內鏡醫師培訓基地、上海市工匠創新工作室、上海市衛生健康行業青年五四獎章典型選樹集體、浦東新區高峰學科、浦東新區新質專科等一眾榮譽。

值得一提的是,徐美東領銜的團隊,近年來有20人次獲得職稱晉升,10余人次獲得市級以上人才榮譽及項目,發表SCI論文50余篇,多人在本行業內的全國及省級專業比賽中榮獲一等獎,並在權威學會組織擔任主任委員等重要職務,形成了“架構合理、全面發展”的人才梯隊。“東方內鏡”也成為浦東新區乃至上海市衛健行業的一道亮麗名片。

這串數字背后的付出,大概隻有徐美東和他的團隊能夠體會深切。徐美東的日常,通常是趕在早班會前也要擠出時間做完一兩例手術,正如記者的採訪就是在他兩台手術之間見縫插針進行。

“醫”路同行,編織基層健康防護網

作為一名醫者,徐美東不僅專注於治病救人、解除患者病痛的本職工作,更以多元方式為社會貢獻力量。

時間回到兩年前,一場特別的簽約挂牌儀式在東方醫院舉行。作為牽頭單位,東方醫院與陸家嘴、濰坊、聯洋等1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再度簽約並挂牌,宣告新一輪高質量醫聯體建設正式啟動。

說起東方醫院牽頭的醫聯體建設,這要追溯到2019年,當時在浦東新區衛健委及疾控中心的支持和指導下,徐美東牽頭並聯合浦東新區多個社區,成立“東方大腸癌早篩區域聯盟”搭建大腸癌早篩雙向轉診平台。

徐美東帶領團隊到社區科普宣教

東方醫院醫生會定期到社區進行科普宣教大腸癌篩查流程講解,讓社區居民享受到便捷、高質量的服務,為浦東居民的消化道健康保駕護航。

家住東明路街道的王阿伯就是直接獲益者,他感嘆道:“真的太方便了,在社區篩查中發現我是大腸癌高危人群,后來社區醫院幫我把東方醫院的內鏡檢查時間很快約好了,最貼心的是,檢查注意事項都一個不落幫我列了出來。”

對此,徐美東表示,希望通過醫聯體的建設,能夠對消化道早癌進行早篩、早治,真正減輕患者的痛苦,惠及更多社區居民。

如今,徐美東領銜下的東方醫院內鏡中心早已聲名遠播。記者在這裡見到了不少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年輕醫生。“大家隻要想來進修,都可以報名,進修3-6個月時間不等。”徐美東說,近幾年,科室平均每年要帶出100多位進修醫護人員,是全國培養進修醫護最多的單位之一。

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醫生跟隨徐美東進修學習

其實,想跟著徐美東學習醫術,門檻並不高,隻要感興趣,聯系醫院報名即可。但想從這裡順利結業,卻沒有那麼容易。“我們設置了專門的教室,供大家集中上課學習,還要跟著一起上手術台。他們就像一顆顆種子,學成之后回到所在醫院,將先進技術撒播到全國各地,讓更多老百姓受益。”

徐美東堅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他帶出來的年輕醫生,基本都成了各自所在醫院的業務骨干,部分醫生已經成長為科室主任。“為什麼要寬進嚴出?既然他們是沖著‘徐美東’這塊牌子來的,就不能砸了這塊牌子。”

此外,徐美東還在全國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的地區,如新疆莎車縣設立專家工作室,連續5年派遣團隊專家駐點長期幫扶,通過手把手、遠程授課會診等方式傳幫帶,顯著提升當地消化內鏡的診療水平,造福當地百姓。

如今,帶著全國先進工作者的獎牌回到上海,徐美東深感這份榮譽是責任,更是使命。“我將以此次榮譽為動力,以精湛醫術守護人民健康,以創新思維賦能醫療發展,努力成為新時代醫務工作者的標杆,為浦東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注入強勁‘醫’動能!”(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責編:馬作鵬、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