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價格門檻高 上海"養老社區"用什麼吸引老年居民

2025年05月06日09:33 |
小字號

有良好的硬件設施和貼心的“管家”服務,但在普通消費者眼中價格門檻不低

上海“養老社區”用什麼吸引老年居民

如果一家養老院,擁有五星級酒店的房間設施,獨立的單間和貼心的“管家”,甚至還有一步之遙的餐廳和豐富的文體課程,相信大多數老人不會拒絕。上海就擁有不少這樣的養老機構,業內稱之為“養老社區”。換言之,它的本質就是個社區,只是居民全都是老年人。

不過,談到價格,不少人依然認為這是養老市場的小眾產品。記者從一些入住養老社區的老人口中了解到,入住一個單間的房價目前基本上1個月1萬元左右。如果和周邊的房屋租賃市場對比,確實貴了不少。

養老社區有吸引人的賣點,也有讓人望而卻步的門檻,這是長期存在的矛盾。過去,在不少普通消費者的眼中,養老社區並不在考察之列,被認為是“普通人消費不起”的地方。然而,變化正在發生。

老人願為自己晚年投資

今年79歲的張方就住在一個名為“泰康之家·申園”的養老社區,這是目前上海規劃入住人數最多的養老社區。2021年4月,老伴因病離世,張方和已在英國定居的子女同時想到了養老社區。“這可能是緩解當下情緒,也是解決我未來養老問題最好的選擇。”

張方給自己算了一筆賬:按照1個月1萬多元的租房和生活支出,1年需要准備10多萬元。“假設還能活20年,我需要200多萬元。”張方毫不猶豫地把自己原先住的房子賣了,用於支持在養老社區的生活。

採訪中記者發現,“有閑錢”並不會促使老人入住養老社區,但“突然的獨居”是個契機。也是因為老伴突然離世,76歲的史美宜入住了泰康之家·申園。社區裡大量的老年面孔,以及數不清的日常活動,讓史美宜得以更快走出悲傷,融入新環境。因為購買泰康保險,房租可以優惠,折算下來每個月支付8300元。

記者向泰康之家·申園的養老管家求証發現,獨居人群目前的確是養老社區的主力人群之一。“現在上海老人大多數都不和子女住,如果夫妻中有一位離世,另一位勢必要考慮獨自養老問題。”養老社區所承載的情感療愈和生活便利,成為這一人群的剛需。

當然,養老社區裡也有相當比例是夫妻雙雙入住的。72歲的吳金義和老伴就是這種情況。幾年前,吳金義一家還是周圍朋友羨慕的對象,女兒女婿的房子就在老夫妻倆房子的一街之隔,一家四口常在吳金義家裡聚。

后來,吳金義做了一次管狀腺瘤手術。在家養病期間,突然栽倒在地,險些沒有醒來。“以前我從沒想過去養老院(養老社區),覺得這是80歲以后才要考慮的事。沒想到身體的能力衰退會這麼快,所以萌生住養老院(養老社區)的想法。”不過這也意味著要支付每個月的租金和生活費,把兩個人的退休金全部押上了。

入住后,吳金義遇到一件讓他感慨甚至有些驚訝的事情。“我原以為自己已經是思想開明的老人了,沒想到隔壁樓的一對寧夏老夫妻才是真正的洒脫。”這對老夫妻是追隨子女來做“滬漂父母”的。考慮到要在上海長期生活,一家人也想過買房,最后測算下來發現,養老社區反而更劃算,舒適度也更高。

位於寶山區的金秋晨曦老年公寓,如今住著180位活躍老人和200多位需要不同程度照護的老人。老年公寓總經理浦容瑄注意到近年來的趨勢:老人對居住空間和環境的要求更高了,寧可多付一些錢,也想獨享房間﹔老人對養老生活的態度變了,他們中的部分人已把這裡當成人生的終點站,進來之前就賣掉了房子,“他們想得很清楚,能自理的時候住公寓樓,等身體不行了就住到護理樓”﹔老人對自己更舍得花錢了,對飲食要求也高了。

其實,養老社區不是個新生事物,只是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它是跟保險、理財等投資產品深度綁定,成為具有高門檻的養老選擇。以至於大多數老人對它的認識是“住不起”。最近幾年,各地的養老社區開始普遍降低門檻、減少約束性條件。一些養老社區仍對購買投資產品的消費者有房租優惠、優先選房等待遇,但也允許消費者以每月繳納房租的形式入住。

目前看來,相當一部分入住養老社區的老人已不是大家刻板認知裡有足夠消費能力的高收入群體,他們中,有的是賣了房子來住養老社區的,有的是用上夫妻倆全部退休工資和存款,還有人選擇在養老社區過“滬漂生活”……強消費、弱儲蓄的觀念,正在一群銀發老人身上,完成從心理層面到行動層面的蛻變。

養老社區提供哪些服務

位於浦東新區的上海梧桐人家養老社區,不僅配置健康活力區、頤養護理區和二級康復醫院,還有酒店和配套商業。這裡提供多個戶型供選擇,有一居室、一室兩廳、兩室一廳、兩房兩廳、三房兩廳,房屋面積從29.5平方米到119.7平方米不等,且房型方正,戶戶朝南。

記者在泰康之家·申園看到,50多平方米的一室一廳,房間的設計類似於酒店式公寓,進行了適老化改造。衛生間、廚房設施、酒店、洗衣機、冰箱、電視機一應俱全,電子設備都做了字號放大標識。全屋沒有需要跨步的門檻,衛生間內有淋浴椅、防滑墊、扶手、急救拉環等設施。就連屋內所有牆角、櫥櫃,都做了弧形邊緣。

滬上一些養老社區的房間設計十分貼心。例如,灶台下面鏤空處理,方便乘坐輪椅的長者使用﹔衛生間配備低位晾衣架、設有扶手和報警裝置﹔有中央空調和新風系統,冬季提供地暖,實現常年恆溫。老人入住后,有專人上門打掃房間,還配置專門的“管家”,身兼健康助理、物業、陪聊等多重身份。

養老社區與一般小區最大的不同,在於幾乎涵蓋一切衣食住行供給。泰康之家·申園相關負責人介紹,社區裡有各種口味的食堂、館子,甚至還可以預訂宴席。每年除夕的年夜飯幾乎都要提前一個月預訂,“老人都很享受自己做東的感覺,把孩子們請到養老社區裡吃上一頓”。

上海梧桐人家則提供自助、點餐、宴席多種就餐形式,每天70余種新鮮食材,還有專門的營養師團隊進行食材搭配。

此外,養老社區裡還有一套隱形規則:社區內所有的設施,都要遵循老人優先的原則。如果外來的客人或工作人員想在這裡的餐飲店消費,需等到老人挑選完、結完賬,才可以上前。哪怕是乘坐電梯,也需要請老人先上下。

老年人最急需的醫療服務,在養老社區也很方便。張方介紹,在泰康之家·申園,看病可以找服務人員幫忙,社區內有一個二級康復醫院方便開藥。實在需要去三甲醫院就醫的,出租車起步價就可以到上海第一人民醫院鬆江院區。

上海梧桐人家則配備二級康復醫院——上海太平康復醫院,形成醫療、健康、養老、護理相結合模式,覆蓋全生命周期的產業運行閉環。

有人會問,每月1萬多元能完全覆蓋養老社區成本嗎?記者了解到,這1萬多元費用僅是單間房費,不包含餐飲、護理等,如果要入住更大的房間,或是購買照護服務,每月費用會更高。採訪中有老人表示:“現階段住還可以承受,將來需要增值服務的話,還得給自己准備更多的養老金。”

入住老人呈年輕化趨勢

記者從滬上一些養老社區了解到,近年來入住其中的老人呈現年輕化趨勢。也就是說,不需要照護的獨立生活老人數量在增多。

“2016年剛開業的頭兩年,來考察的以高齡、需要照護的人群為主,現在人群主力逐漸從醫療護理的剛需型養老轉變為期待活出晚年精彩的享受型養老人群。今年社區新推出的一棟樓,入住老人平均年齡比9年前開放的第一棟樓入住老人平均年齡低4歲。”泰康之家·申園相關負責人說。

在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章曉懿看來,1955年—1965年出生的老人是“具有新感覺的行動派”。什麼叫新感覺?就是他們對自我的認識和對老年生活的認識,不再局限於養老、看病,而是把消費和生活經營的重點放在二次人生規劃上,他們重視學習、興趣,乃至產生創業、就業的熱情,並且是“行動派”,把想法落實在行動中。“我們需要換一種眼光來觀照他們的消費方式和消費興趣。對養老機構來說,傳統養老機構解決的是一個個托底的問題,面向的是失智失能老人的剛需。當然,現在越來越多養老院也在提升服務能級,比如推出單人間、雙人間等更符合現代老人生活習慣的服務選擇。那麼消費更高、服務更個性化的養老社區進入老人的視線范圍,也是時代發展的結果。”

採訪中,不少老人提到相同的觀點。吳金義說,之所以入住養老社區,是因為一個觀點說服了他,“已經入住的老朋友說我的觀念太傳統、太陳舊了,不要覺得未來的日子隻能為生存活著,要想辦法讓自己能享受老年生活”。如今,吳金義和老伴每天花費約85元,在養老社區的食堂變著花樣吃一日三餐,參與社區組織的各類社團、文體活動。在一年時間裡,老伴的“三高”指標都回落到正常值。“我們真的體驗到享受老年生活帶來的全方位改變。”吳金義說。

提升養老服務人才儲備

養老社區供需關系發生變化的同時,還帶來另一個結果:這裡能提供給青年人的崗位也越來越多。泰康之家·申園目前有1900多位老年居民,近1000名工作人員,其中,1990年及之后出生的員工佔55%以上。

為了及時給行業輸送人才,去年,全國范圍首個獨立設置養老服務管理本科專業的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有了第一屆畢業生,而且都成了“香餑餑”。教師劉麗婷回憶,當時學校為32名學生設置專場招聘會,30多家養老機構提供了100多個崗位,一個學生同時拿到四五個offer不稀奇。今年3月,“搶人大戰”再次上演。供不應求的局面,直接改變了志願填報數據。首批養老服務管理專業第一志願填報率較低,調劑佔比較高,到了2023年,第一志願填報率已超過120%。養老服務機構也給出更具誘惑力的崗位,比如院長、院長助理、養老顧問、養老社區管家等。有的企業還設置發展計劃,邀請在校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實習,提前鎖定人才。

莫德玉2024年從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養老服務管理專業畢業,入職申園成了一名生活管家。在此之前,他已在崗位上實習近一年。“社區裡獨立自主的活力老人較多,我們入職不是做護理員,也不是處理行政事務,更多的是和老人打交道。”莫德玉說,他現在平均每周上門看望50戶老人,和他們拉拉家常,關心他們的身體狀況,或是教老人學習使用智能手機、智能音箱等設備。

當然,養老社區這種業態要健康健全發展,光有人才支撐還不夠。近年來,伴隨老年人養老觀念的改變、消費能力的增強,社會上新增的養老社區產品也在增加。與此同時,國內多地也偶有出現“養老社區爆雷”“養老公寓跑路”的不法現象,侵害了老年消費者的權益。

鬆江區民政局相關人士表示,總體上,養老社區這種相對高消費、高品質的養老供給,符合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也符合促進養老產業發展、發揮市場主體作用,滿足社會多層化、多樣化、個性化養老服務的需求。但目前針對與地產、金融等相關的養老產品的管理辦法還需進一步完善。有專家認為,正在實施的《上海市養老機構預收費監管實施辦法》明確養老機構原則上不收取會員費。但對那些與金融產品或者理財產品捆綁的養老供給,還沒有明確的監管文件。

目前,上海一些區已提出,希望這些養老社區、公寓等,逐步實現金融和養老服務兩條線獨立運行。“我們也依托區金融辦相關聯席會議,區金融辦、區民政局、區市場監管部門等加大信息共享,形成監管合力。同時會同屬地政府,對這一類養老機構進行紅色、黃色、綠色風險提示,採取對應風險預警和監管。我們也期待國家層面出台相應的監管文件,明確各部門職責,推進養老社區規范健康發展。”鬆江區民政局相關人士說。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杜晨薇 吳越 李成東)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