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7,上海大宗商品貿易規模力爭突破10萬億元

到2027年,上海大宗商品貿易規模力爭突破10萬億元
期現聯動擴大“上海價格”影響力
在全球大宗商品貿易格局加快重塑的關鍵時期,依托我國超大規模經濟優勢,上海正在以成為大宗商品國際交易中心、國際定價中心、風險管理中心和供應鏈樞紐節點為目標,全力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多層次大宗商品市場體系。到2027年,上海大宗商品貿易規模力爭突破10萬億元,以“上海價格”為定價基准的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交易規模佔全球交易量的比重進一步提升。
這是近日上海市商務委等五部門聯合印發的《上海市大宗商品貿易轉型提升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所確立的目標。
大宗商品貿易具有交易量大、資金密集、流動性強、價格波動大、期現價格聯動等特征。西方掌握全球大宗商品定價話語權,全球大宗商品基本形成了“東方交易、西方定價、美元計價、期貨基准”的格局,紐約、芝加哥和倫敦為全球三大大宗商品定價中心。
伴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大宗商品貿易發展又正處於轉型窗口期。一方面,地緣政治博弈重塑大宗商品貿易格局。西方國家不斷加強對戰略性大宗商品生產、貿易、儲備的布局與控制,國際期貨市場投機氛圍漸濃,部分大宗商品價格出現異常波動。
另一方面,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大宗商品需求結構變革。新能源汽車、信息通信、航空航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將持續推升以銅、鋁、鎳為代表的傳統有色金屬需求﹔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先導產業的興起,也將不斷凸顯新興金屬品類的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能源綠色轉型催生新型大宗商品貿易。石油貿易呈現長期下降趨勢,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全球石油供應將在2030年左右達峰,隨后以約0.2%的速度緩慢衰減。而液化天然氣(LNG)國際貿易則呈現加速發展勢頭,氫及氫基燃料的國際貿易也將催生新的能源貿易格局。
據了解,《行動方案》提出七個方面24項具體舉措,特別是針對我國大宗商品期貨和現貨市場長期獨立發展,且期貨市場發達程度明顯領先於現貨市場,與國際“期現一體”的模式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影響上海大宗商品交易功能發揮和國際定價權影響力的現狀,提出要“深化大宗商品期現聯動,擴大‘上海價格’影響力”。
一系列舉措包括支持建立期現銜接的大宗商品市場、設立期現聯動交割倉庫,支持第三方機構獨立開展大宗商品價格信息採集,編制和發布大宗商品“上海價格”,支持在金融要素市場開展大宗商品“上海價格”指數交易,推進現貨交易中以“上海價格”為基准,進行報價與結算服務等。
而多元貿易商主體的培育,更是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多層次大宗商品市場體系的基礎。《行動方案》提出要推動大宗商品企業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開展合作,培育具有採購、分銷、加工、儲存、配送等供應鏈服務能力的大宗商品貿易龍頭集團企業。推動大宗商品交易服務平台強化市場服務能力,創新數字化供應鏈服務,更好集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
另外,《行動方案》提出支持大宗商品企業聚焦新興產業領域加快海外資源投資布局,健全物流服務體系﹔支持建設海外供應鏈綜合服務平台,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交易、數據、報關、報檢等數字化服務,促進大宗商品貿易數字化、智能化、國際化發展。
當前,上海憑借長三角地區發達的制造業基礎以及全球最大的國際海洋運輸港口之一的優越地理位置,天然成為大宗商品物流和倉儲的重要集散中心。同時,上海擁有上期所、上清所等國家級金融要素市場,在多層次大宗商品市場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從交易規模來看,上海現貨貿易量全年約8.2萬億元,位居全國前列。2023年,上期所成交22.27億手,排名全球第10位﹔以歐冶雲商、有色網、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等為代表的平台企業,已具備能級高、輻射力強、產業帶動作用明顯等特點。其中,11家平台年交易規模超過百億元,7家超過千億元。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吳衛群 見習記者 高晨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