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社會| 法治

“AI醫生”誤診險些要人命?上海辟謠平台核查

2025年04月08日16:09 |
小字號

AI醫生誤診險些要人命?謠言隻有提綱故事編不全

近日,有讀者向上海辟謠平台詢問,網傳“AI醫生闖大禍!上海一患者被誤診險喪命”的消息是不是真的?經核查,近期有不少自媒體以“AI醫生”為主角造謠,這條消息正是其中的典型。

從讀者提供的信息看,自媒體發布“AI醫生將重症肺炎誤診為普通感冒”的消息,稱事件發生在4月5日,為增強可信度,還表示“4月6日,澎湃新聞獨家披露事件細節”。經核查,包括4月6日在內,澎湃新聞近期沒有報道過任何“AI醫生誤診”的消息。

自媒體的消息中還有很多漏洞。比如,消息提到“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呼吸科主任張偉採訪實錄”。經核查,華山醫院呼吸科主任不是張偉,而且沒有名叫張偉的醫生。消息還援引“國家衛健委新聞發布會”觀點,但國家衛健委最近一場新聞發布會是在4月3日舉行的,主題不涉及AI診療。

種種跡象顯示,這條消息是“謠言半成品”:自媒體捏造了事件,撰寫了要求大模型虛構的細節,但不知出於什麼原因,最終公開發布的不是完整版,而是謠言提綱。

進一步調查發現,這條消息背后是一批以“AI醫生”為主角的謠言。在這些謠言中,“AI醫生”已經闖了很多禍,除了誤診,還有致人死亡的“案例”。有的發生在上海,受害人家屬獲賠127萬元﹔有的發生在北京,受害人家屬獲賠1.2億元。經核查,這些也都是虛構的。

比較這些謠言還能發現,它們遵循相同的套路——既利用公眾對醫療服務的關注,又利用公眾對AI技術在醫療領域應用的不了解,編造故事,並加入“官方媒體報道”“行業專家分析”等細節,以獲取信任。這些謠言往往充滿戲劇性,制造矛盾,放大焦慮,以便推動網友擴散,幫助造謠者獲得點擊量和關注度。

隨著AI技術普及,“AI+醫療”是必然趨勢。去年11月,國家衛健委等部門聯合發布《衛生健康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參考指引》。但要注意的是,在這些場景中,AI發揮的都是輔助作用,包括一些官方媒體報道的“AI醫院”,指的也是AI輔助診療技術的落地。例如,AI技術可以快速分析人體健康大數據,形成個性化的智能健康評估結果等。

另一方面,對於AI醫療,國家和相關醫療機構態度始終明確:不允許AI取代醫生進行診療或開處方。國家衛健委在2022年發布的《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試行)》中,對接診、開方流程均進行了規定:其他人員、人工智能軟件等不得冒用、替代醫師本人提供診療服務﹔處方應由接診醫師本人開具,嚴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動生成處方。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任翀)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