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產業鏈 一隻寵物的“身價”正在重塑消費市場

從“喂養剛需”到“情感消費”,從“單一品類”到“全產業鏈生態”
一隻寵物的“身價”正在重塑消費市場
“寵物版的盒馬鮮生來了,家裡的‘毛孩子’也能吃上自助餐。”如果問起上海寵物圈的最新動態,許多養寵人士會不約而同地提到在長寧區開出首家門店的“派特鮮生”。這是一家主打寵物現制鮮食、冷藏鮮食、糕點和量販式零食的超市。店內提供多樣自選鮮食及定制加工服務,消費者可讓愛寵“堂食”,也可打包帶走。新穎的模式使其備受養寵家庭歡迎。
據不完全統計,上海有100多萬隻寵物狗、超過120萬隻寵物貓。在寵物逐漸擬人化的當下,養寵人士在寵物方面的消費更加精細,這些圍繞寵物日常的消費品牌、服務模式、產業賽道日趨多元化。眼下,上海的寵物經濟已延伸到許多普通人意想不到的行業領域,如寵物食品、保健品、服裝、智能設備、醫療、保險、攝影寫真、定制旅行團以及寵物酒店、寵物紅娘、寵物教培、攜寵看展、人寵周邊產品等。
從“喂養剛需”到“情感消費”,從“單一品類”到“全產業鏈生態”,隨著寵物的滲透率不斷提升,一隻寵物的“身價”正在重塑消費市場。
養寵消費“情感溢價”
隨著天氣回暖,在“含寵量”一向很高的徐匯濱江,來此散步的寵物也換上了精致亮眼的春裝——穿蕾絲裙的博美、戴墨鏡玩滑板的柯基、打領結的薩摩耶、圍碎花圍巾的柴犬、坐在寵物推車裡的緬因貓,甚至還有爬上主人肩頭的鬆鼠……寵物們身著各式行頭。這讓人不由好奇:在上海養寵物,每個月究竟要花多少錢?
“狗糧、零食、衣服、玩具、洗澡、美容、保健品……雜七雜八加起來,每月花銷超過一千元。”抱著一條身著藍色衛衣的長毛臘腸犬,“80后”養寵人李女士給記者粗算了一筆賬。據她介紹,因臘腸犬犬種特殊,容易出現脊椎和骨骼問題,日常需補充的保健品不少,如藻類、關節護理片、軟骨素、魚油等,產品均價在一百元到幾百元不等。
像李女士這樣精細化養寵的主人不少。據淘寶官方數據顯示,寵物保健品已成為爆發趨勢類目。例如,凍干類保健品銷量同比增長超8倍,魚油同比增長超9倍,乳鐵蛋白同比增長超12倍。
由於先天體質弱,邊牧kelly每月都要在醫療上花費六七百元,腸胃炎、皮膚病等情況反復出現,檢查、抽血化驗、配藥是家常便飯。為此,“90后”主人杜伊然還為其購買了每年上千元保費的寵物保險。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市民消費能力增長,傳統“看家護院”的養寵邏輯正在被顛覆。寵物被賦予“家庭成員”的身份,即便是衣食住行等生存剛需也逐漸走向精細化,養寵人的消費需求也從“生存型”轉向“品質型”。
在徐匯濱江,記者邂逅正在對寵物薩摩耶做社會化訓練的陳若瑜。她告訴記者,在寵物成長的一年半時間裡,她幾乎每月都會為其安排專業寵物訓練師的行為引導和社會化課程,僅這些就需要三四千元的固定支出。
許多人也將寵物看作對抗社會壓力、孤獨感的情感出口。當寵物被賦予情感代償功能,養寵人的消費決策也逐漸從“性價比”轉向“情感溢價”。
今年春節期間,“00后”滬漂吳迪因擔心自己養的小貓在春運途中出現應激反應,最終決定將其獨自留在上海的出租屋中。為了照顧小貓,吳迪不僅以每日100元的價格購買專人上門喂養服務,還在家中安裝智能攝像頭實時掌握小貓的動態。回老家前,吳迪還“斥巨資”把貓窩升級成豪華的貓爬架,給小貓買了新衣服,甚至網購了好幾份“寵物年夜飯”套餐,每份價格在68元至88元不等。“坦白說,我自己都舍不得點這麼貴的外賣。但一想到小貓獨自在上海過年,內心就覺得很愧疚。畢竟小貓是我在上海唯一的‘家人’,遠離家鄉的日子裡,它給了我許多溫暖和慰藉。”
鄔躍敏今年68歲,比起大名,她更習慣別人叫自己“妞妞媽”,“妞妞”是她養的博美犬的名字。她為寵物花的時間精力不亞於養“人類幼崽”。她會在妞妞生日時帶它去海洋公園、拍攝寫真、訂寵物生日蛋糕,每周往返美容院護理毛發,也經常參加寵物定制旅行團,帶妞妞游山玩水。不過,在鄔躍敏看來,養妞妞最大的幸福感並不在於寵物本身帶來的溫暖,而是因此結識了一群年輕且志同道合的伙伴。她的手機裡有六個博美寵物主人群,幾百個群友常約著一起帶狗聚會、活動。
在這個維度上,寵物社交本質就演變成“以寵為媒,解決人的孤獨”。正如鄔躍敏所說,“與其說是帶妞妞交朋友,不如說是我在這個群裡找到了聊得來、能玩到一處的好朋友。”
商家盯上“寵物友好+”
今年2月,派特鮮生在長寧區CPARK Haisu(海粟文化廣場)開出首店,新的商業模式吸引不少養寵家庭的關注。
在產品門類和賽道布局上,派特鮮生獨樹一幟。其店內面積近200平方米,在保留寵物干糧、濕糧、貓條、罐頭等傳統產品滿足消費者基礎需求外,還對寵物食品進行全品類創新,推出現制現售鮮食、冷藏鮮食、面點主食及烘焙糕點等。此外,還有超300種SKU的量販寵物零食散裝陳列區,平均客單價在1元至3元的小份裝零食,讓許多養寵人在不知不覺中就買了許多。
記者探訪時,家住附近的“90后”養寵人黃柯正牽著一條薩摩耶駐足櫃台前。她根據寵物的本能反應選擇了一份價值39.9元的“三文魚塔塔”,打成泥的三文魚肉被擺成愛心造型,正中間有個可生食雞蛋黃,周邊點綴著草莓和五彩雜蔬,頗有法餐質感。“很新奇的體驗,就像帶小狗下館子。”黃柯還不忘補充,“希望它吃了能開心。”
“這兩年,人們對待寵物的方式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即便在最基礎的‘吃’板塊,需求也逐步從吃飽、吃好轉向吃得營養和有儀式感,我們提供的服務就是滿足后者。從市場反饋來看,這方面可挖掘的市場空間很大。”派特鮮生投資人、上寵集團董事長黃華隆告訴記者,首店開業不足一個月,單日最高營業額已突破10萬元,遠超預期,團隊計劃年內在上海開出100家門店。
根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24年中國寵物行業研究報告》,2024年中國寵物市場規模達3453億元,其中寵物食品市場規模達1668億元。在一系列宏觀數據下,越來越多創業者與商家都打起寵物的主意。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寵物友好型商場數量已突破百家,上海也有越來越多的公共場所加入寵物友好行列,公園、綠地、商場、餐廳、咖啡店、酒店,就連上海博物館去年都推出歡迎帶貓觀眾參加的古埃及文明大展“奇喵夜”。
這背后,是一場關於如何將寵物的陪伴價值、情緒價值具象化呈現,並與商業融合發展的模式創新。在派特鮮生所在的海粟文化廣場,“寵物友好”的理念體現在方方面面,如隨處能發現的公共寵物飲水碗、下沉階梯廣場配備的寵物專屬設施,地下車庫配置的寵物專屬爬梯、電梯等。每逢節假日,廣場外2400平方米的寵物友好草坪上還會不定期舉辦寵物主題的市集活動,寵物可以肆意追逐玩耍,主人們則可以互相交流,讓消費在游玩中自然而然發生。
位於蘇河灣的萬象天地和徐匯濱江的西岸夢中心,更被養寵人視作“滬上寵物友好商場天花板”,除了硬件上的寵物友好,大部分餐飲門店允許攜寵就餐,甚至還提供寵物專屬菜單。蘇河灣萬象天地的商場東裡內場LG2更被打造為寵物業態專屬樓層,形成包括寄養、洗護、百貨超市、擼寵、服裝、寫真等多個細分品類的寵物業態集群。在消費端,足夠多的寵物業態自然而然吸引主人們帶著“毛孩子”來找朋友,從而對項目建立起更高的黏性,也反向成為蘇河灣萬象天地不斷尋求更多寵物相關商戶的動力。
無論是商業面積,還是寵物品牌數量,寵物業態在購物中心所佔比重不斷提升。今年1月,2025上海國際寵物文化節啟動,聯動各區多家頭部商業購物中心進行“適寵化改造”並開展全年系列活動,如准備寵物推車、屋頂寵物花園、設置寵物專屬電梯等,打造寵物消費文化IP。
在情緒價值需求增長背景下,類似寵物業態的門店會為商業地產帶來更多亮點和消費增長點。正如專業人士所言,未來的零售空間不僅是一個交易場所,更要成為一個能提供獨特體驗和情感連接的平台,市場參與者需要多維度思考,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個性化、高品質、有情緒價值的服務。
將催生出“長尾市場”
當寵物成為家人,角色的重構也讓寵物經濟仍有許多市場空間待挖掘。比如,攜寵出游興起,在寵物友好型商業、酒店日益增多的同時,也有不少受訪的養寵家庭呼吁鐵路、航空等長途交通工具能對寵物開放。在鄔躍敏看來,這是某種限制寵物消費的門檻,她身邊有許多老年群體因交通工具的限制,即便有意向也無法攜寵出游,甚至還因要照顧寵物不得不減少外出頻次。
在這方面,國內部分地區和航空公司已有探索。2017年起,海南航空成為國內首個試運行“寵物進客艙”運輸服務的航司,如今這項服務擴展至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26個城市的國內直達航班。去年,四川航空聯合寵物旅行社共同包機,開啟赴三亞的跟團游套餐。也是去年,深圳機場啟用全國首家寵物候機廳,廳內配有全方位監測系統,可對溫度、濕度、PM2.5、PM10、氨氣進行24小時監控和預警,實行貓狗分區。但在許多養寵人看來,目前帶寵出行服務仍有限,手續比較繁瑣,希望進一步擴大服務范圍、優化流程。
另一方面,寵物的全生命周期照護問題也牽動著一部分養寵家庭的心。家住長寧區的陳阿婆今年68歲,子女定居國外前,給老兩口抱回來一隻名叫“lucky”的柯基犬作為陪伴寵物。如今,lucky已經7歲半,逐步邁入中老年,陳阿婆也開始面對寵物的一些新需求。比如,lucky變得不愛走路,遛彎回家經常要放在推車中。盡管目前身子骨還算硬朗,但陳阿婆總擔心自己日后會在lucky的照料上力不從心。
事實上,上海有不少像陳阿婆這樣將寵物視為晚年生活重要伴侶的空巢老人。人類的老齡化正逐步推高寵物看護的需求。在這方面,日本的經驗或許可以借鑒。日本《動物愛護法》明確規定寵物主有義務“終生飼養”寵物。隨著寵物壽命的延長和日本社會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專門接收有殘疾、有疾病和高齡寵物的“寵物養老院”應運而生。
這些“寵物養老院”有常駐獸醫,其他職員也都接受過專門的寵物護理訓練。對於臥床不起的寵物,也會有專人為它們定期調整姿勢防褥瘡。工作人員也會定期給主人發送寵物現狀的圖像和視頻,讓主人知道寵物近況。盡管這類服務的收費普遍較高,部分機構的年費折合人民幣超過兩萬元。但也有調查顯示,對於高齡寵物的主人來說,當自己無力照顧寵物時,他們願意利用這些能接收並替代其照顧寵物的設施。
另一種探索是社區寵物服務。2018年,東京大田區開出日本首家可帶寵物一起去的日間照料中心。這裡為老人和他們的寵物提供共同相處的場所,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員可以給寵物洗澡、修剪毛發等,還配備兩名全職看護師和一名兼職心理療法專家。這不僅同時解決了老年人和高齡寵物的養老之憂,還帶動了周邊社區的就業,讓社區經濟在日常照料、健康關懷等方面的消費穩定增長。
寵物經濟的本質是一場“情感基建”。當人寵關系重構,寵物經濟的藍海遠不止於眼前的消費升級,更指向一個更具人文關懷的社會支持體系。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沈思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