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到國家出手”!上海多家醫院新開“減肥”門診就診火熱,年輕人涌入

在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肥胖專病門診,站上人體成分分析儀的珊珊(化名)頗有幾分等待審判的滋味。不到1分鐘,她拿到了自己的身體數據,相較半年前,她的BMI(身體質量指數)從26.1kg/m²上升至28.6kg/m²,意味著她已達到肥胖狀態。
因國家衛健委提出“體重管理年”三年行動,“體重管理”成為時下熱詞,有網友戲稱“國家不允許你再胖下去了”。與“肥胖”熱搜指數一同攀升的,還有互聯網平台上減重好物的搜索量及減重門診的就診量。
當前,上海已有不少三甲醫院推出肥胖專病門診、肥胖多學科診療門診,或組建肥胖診治中心。記者實探減重門診發現,與其他學科以老年病人為主不同,各大減重門診,年輕人挂號多,“燃燒你的卡路裡”沒那麼容易。
年輕人涌入大醫院減重門診
“之前沒在意,現在下定決心減肥了。”坐在診室中,80后的珊珊看起來有些苦惱,促使她改變的,正是肥胖帶來的一系列影響——走幾步路就喘、胰島素抵抗、多囊卵巢綜合征……
“以100為基准,你的內臟脂肪面積達到了169平方厘米。直白地說,就好像一個人身體裡堆積了近兩個人的脂肪。”拿著報告單,市一醫院內分泌代謝科副主任醫師林毅分析,珊珊肥胖的主要原因是體脂超標嚴重,尤其是脂肪堆積在腹部。
有醫生說,中國人更經不起胖,這句話恰恰反映了國人的肥胖特點。統計顯示,中國人群體脂分布更趨向於腹腔內積聚,近三成中國成年人為腹型肥胖。而這是一種危害更大的肥胖類型,更易引發代謝紊亂及心腦血管疾病。
近來,越來越多“胖胖”主動尋求專業的醫療幫助。華東醫院肥胖與代謝性疾病MDT門診每周三上午開診,由普外科、內分泌科、營養科、消化科等專家共同坐診,為肥胖患者提供個體化診療。這個門診上不乏“大體重”的肥胖患者。醫生告訴記者,前來就診的年輕人很多,不少都是工作后開始“發福”的,有人從90多斤飆升至200斤左右。肥胖的成因不僅與遺傳因素有關,還與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生活節奏紊亂等環境因素密切相關。
圍繞“肥胖”,多個專病門診亮相
3月13日上午,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虯江路院區肥胖多學科診療門診停診了。坐診醫生、上海十院內分泌代謝科肥胖專科主任卜樂受邀前往北京去交流體重管理中心建設經驗。
去年,十院推出肥胖診治中心,圍繞“肥胖”這件事,中心開出肥胖多學科診療、肥胖腸道菌群治療、肥胖高血脂、肥胖甲狀腺疾病、肥胖中醫治療、肥胖生殖咨詢、肥胖心理、肥胖針灸埋線等多個專病門診。
“過去,減重手段有限。近年,包括創新藥、減重手術等在內的治療手段發展很快,醫生有能力給肥胖患者提供更多、更合適的治療。”卜樂說,患者的認可直接反應在就診量上——肥胖多學科診療門診月均門診量達700余人次。
在醫生看來,更新減重觀念也是“胖友”亟待解決的問題,“有些人會覺得胖是健康,是壯,瘦了反而容易生病。”
健康的肥胖真的存在嗎?卜樂說,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不合並任何一種代謝疾病的肥胖人群僅佔10%,換言之,近九成肥胖患者最終都會出現疾病。
她談及曾接診的一名患者,30歲左右,體重400多斤,伴有糖尿病、高血壓、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征等一系列問題,他的脂肪肝還引起了重度肝硬化。通過生活方式的改變加之減重手術,不到一年,這名患者蛻變了,高血壓、糖尿病不再用藥控制了,肝硬化逆轉成了脂肪肝。
“很多人對肥胖的敏感性不同,超重和肥胖人群都應該接受專業咨詢,至於是否需要通過醫療手段干預,交給醫生來判斷。”卜樂說。
不少醫生還通過健康科普,提升大眾對體重管理的認知。醫生提醒,減重過程中不能想當然地“邁開腿”。對體重基礎較大的患者來說,身體負擔比較重,如果運動不當,極易損傷半月板,必須在專業指導下減重一段時間,再進行相應運動。
科學減重重塑一種生活方式
在市一醫院肥胖專病門診中,營養師盧璐告訴珊珊,她的減重計劃將分為三個階段,減脂期、過渡期、維持期,“我們的目標是先減20斤,減到目標體重﹔再通過一個月的過渡期,逐漸恢復飲食﹔這之后就是長達兩年的維持期,這段時間你的身體會幫你建立新的健康體重。”
比起減重,更難的是維持體重。採訪中,林毅反復強調堅持治療的重要性。“我遇到過不少患者,堅持就診三個月甚至半年后就不再來了。減重確實是一個麻煩事,而失敗的減重就是從嫌麻煩開始的。”他告訴記者,內分泌科正計劃建立肥胖患者檔案,以便長期隨訪。
體重不是一個數字,它代表的是一個人的生活方式。長胖是有“舒適圈”的,想要走出這個圈,沒有捷徑。很多患者復胖也是這個原因,減重后不自覺地會回到原先的“舒適圈”。
在醫生看來,“國家喊你減肥”“國家不允許你胖了”等相關話題備受關注,這意味著在政策加持下,體重管理邁入“黃金時代”。目前,在虹口區衛健委的牽頭下,市一醫院內分泌科正著手與虹口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合作,通過開設體重管理門診,將健康的觸角進一步延伸至市民家門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