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聚力謀新篇︱丁奎嶺代表:打通“任督二脈”,將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人民網記者葛俊俊
2025年03月07日10:07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今年兩會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關鍵時期凝心聚力、增強自信的大會,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會,是全面推動教育強國規劃綱要的部署會,也是直面問題解決人民群眾關心關切問題的辦公會。”全國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指出,大學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要始終圍繞國家發展所需,發揮自身優勢,把握機遇,乘勢而上。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

“一般來說,強大的供給能力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同樣的道理,創新供給能力越強,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就會越堅實、動力就會越強勁。”丁奎嶺認為,對於高校來說,科技成果轉化和拔尖人才是最重要的兩項創新供給。

不過,這兩項供給存在轉化率和培養量偏低的問題。如何打通高校創新供給的“任督二脈”,讓更多的科技成果和拔尖人才轉化為新質生產力呢?

丁奎嶺認為,關鍵要做到“三個要有,兩個要變”。其中,“三個要有”主要是針對科技成果轉化。

首先要有“全棧式、全鏈條”的公共轉化平台。高校的科技成果一般來說成熟度不是很高,產業化的鏈條也比較長,因此建立涵蓋概念驗証、中試熟化、投資轉讓等關鍵環節的“全棧式”“全鏈條”公共轉化平台是非常必要的。環交大的大零號灣創新策源功能區和江蘇省首個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都是很好的示范。

其次要有“算大賬”“算總賬”的容錯機制。高校科技成果能夠落地的比例比較低,這也是國資一直以來“不敢投”“不願投”的症結所在。打破這個困局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提升國資的容虧率,“算大賬”“算總賬”,不去過多地追求保值增值,把營造創新生態、推動產業升級也作為很重要的工作目標,真正落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導向。同時,校內也要建立“規則全、流程順、底線牢”的盡職免責管理辦法,雙管齊下激發科技成果轉化各方的積極性與能動性。

最后要有“高價值”“極交叉”科研導向。“木有本,水有源”,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的關鍵是要從源頭抓起。“高價值”“極交叉”往往意味著高風險和無人區,如果沒有成體系的支持與引導,很難堅持。所以,希望將鼓勵開展“高價值”“極交叉”科學研究寫入到“十五五”規劃中。同時,國家、地方政府以及高校要在持續提升科技創新支持力度的同時,設立更多有針對性的資助項目,讓科技成果轉化的“源頭活水”更加充沛。

“兩個要變”主要是針對拔尖人才培養。第一個要變是培養模式要變,要把傳統的培養模式轉變為“動態化”“爭先式”的培養模式。培養拔尖人才,就要培養敢創新、會創新的人才,因此,要以創新鏈來重塑教育鏈,打造“動態化”的培養計劃,讓學生在“爭先式”的創新實踐中迅速成才。第二個要變是AI推動教學改革的模式要變,要將“AI單驅動”的模式轉變為“AI+HI”“雙驅動”的模式。充分發揮教師的能動性、創新性,將教師從授課者轉變為引路人,形成知識與人格並進、效率與溫度並存、智能與智慧並重的育人格局,培養更多堪當時代重任的拔尖人才。

丁奎嶺指出,近年來,上海交大堅持在自主、自信中做好頂層設計與布局,圍繞教育強國與上海“五個中心”的建設要求,深化人才培養,優化學科布局,加快基礎研究,持續改革創新,不斷提升治理能力,切實解決實際問題。在“十四五”即將收官、“十五五”謀篇布局的承上啟下關鍵階段,相信兩會一定能給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提出更多新招、實招,讓高校在服務支撐教育強國建設中展現更大作為。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