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元素“熱”起來
“年味變淡了嗎?”——這個往年春節常會被提及的話題,在2025年有了改變。隨著2024年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春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中對“春節”的表述正在現實中煥發出生機。
“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從臘月二十三起……節日活動包括社區舉辦的廟會、社火和燈會,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春節申遺成功后的首個農歷新年,南北小年更成為各地開啟農歷新年的起點。寫春聯、辦年貨、逛市集、賞民俗等傳統活動比往年更熱鬧,成為人們尋找年味、重拾文化記憶的方式。在全國各地,蛇年吉祥物紛紛亮相,帶有蛇元素的裝飾不僅扮靚了城市街景,也走進了千家萬戶。大家在沉浸式體驗中,追溯伏羲、女媧等神話傳說中的蛇文化起源,也重溫白娘子與小青的故事。
如果說新春裝飾是春節回歸傳統的“面子”,人們的參與熱情則是“裡子”。以往春聯多是超市購買后簡單張貼,今年,不少人選擇親手書寫。一些商圈邀請書法家現場揮毫,還提供免費拓印“福”字服務,讓傳統文化更貼近生活。年夜飯菜單也回歸傳統,“上海話版年夜飯菜單”走紅,白斬雞、油燜筍、四喜烤麩等經典菜肴,勾起人們對“老底子額年夜飯”的回憶,也激發大家親手復刻的熱情。
在各地的市集上,很多非遺項目,備受游客青睞。筆者前年春節回鄉採訪時,惠山泥人非遺項目還面臨傳承創新難,今年已火爆出圈,為乙巳年春晚定制的“乙長福”和“巳有禧”泥人訂單已經排到2025年4月。這讓非遺傳承人重拾信心,也讓公眾看到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強大生命力。
曾幾何時,傳統節日的文化傳承呼聲不斷,而如今,人們更加發自內心地懷念年俗,市場也選擇用傳統元素去充實現代人的儀式感。這不僅是一種精神需求,更是文化自信的彰顯。首個非遺春節帶來的種種景致,讓我們看到傳統文化在新時代蘊含的無限可能。而這,僅僅是個開始。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謝飛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