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上海是一座海納百川的城市,上海的年味也是如此

一場海派非遺體驗迎接春節

2025年01月29日09:12 |
小字號

市民體驗新春中國結技藝。 本報記者 蔣迪雯 攝

編者按 2025年春節是申遺成功后的首個春節。解放日報·上觀新聞今起推出“上海的氣韻”系列報道,以“一”為題,聚焦春節中的一場非遺體驗、一次觀影活動、一趟藝術之旅等,以小見大、由點及面,講述海派春節文化的獨特韻味,呈現這座人民城市的動人氣韻。

除夕上午10點,“90后”陳涯斐已坐在上海市群眾藝術館306教室,桌上擺著一個未經打磨的木質中國結挂件。仔細一看,它是“蛇”的造型,蛇身蜿蜒盤旋,形成了一個簡約的中國結。講台上,上海市非遺項目“漆器制作技藝(揩漆)”閔行區代表性傳承人蔣中慶從“生漆”的來源說起,向在場的參與者科普這項稍顯“冷門”的非遺。

這是市群藝館在春節期間推出的非遺體驗之一——“蛇年木質中國結挂件制作”。1月25日活動開啟搶票后,參與名額被“秒空”。

在申遺成功后的首個春節,去文化場館體驗與蛇文化相關的非遺技藝,成為不少市民慶祝海派春節的一種方式。“中國結是春節期間常見的裝飾元素,揩漆這門技藝大多數人都不熟悉,身為代表性傳承人,我們有傳承和推廣的義務。”除夕一大早,蔣中慶向記者感慨,“沒想到這麼熱鬧,來的人這麼多,教室都坐滿了”。

揩漆技藝成形於唐代,至清初發展成熟且流傳甚廣,成為明清硬木家具髹飾的主流。蔣中慶是“漆器制作技藝(揩漆)”的第六代傳承人。17歲時,他進入上海藝術品雕刻四廠學習傳統揩漆技藝,師從孫永鋼、張介躍﹔此后還創立了自己的揩漆家具品牌。2018年,蔣中慶獲評“上海工匠”。

“‘漆’是什麼?中國的文字很神奇,左邊的三點水說明它是液體,右邊上面是木、中間是人,說明木頭被人割了兩刀后,流下來的水,就是漆。”現場,蔣中慶特意帶了一罐淺咖啡色的生漆,讓觀眾看一看“漆”的模樣。他介紹,所謂“揩漆”,是指運用獨特的剔棒功、砂皮功、面漆功、染色及揩漆技法,反復打磨、染色,“使得木頭表面隻留下薄薄的一層漆,木頭紋理就會變得非常清晰”。

打磨是揩漆技藝的重要一環。記者在現場看到,每位市民桌上都放著幾根中空的木賊草,還有一堆摸上去頗為毛糙的樹葉。這些都是傳統揩漆技藝中,取材於大自然的天然打磨工具。當天,參與者們要用這些天然工具,將原本粗糙的蛇年中國結挂件打磨光滑。蔣中慶特意解釋,從未接觸過生漆的人,碰到后容易過敏,所以這次主要體驗“打磨”這道工序,感受最傳統的工藝。

“我進廠當學徒時,揩漆中的‘溜砂葉’工藝,便是使用天然砂葉細打磨,磨后手感細膩,能夠達到鏡面效果。”蔣中慶說。其后隨著時代發展,砂葉逐漸被砂紙取代,這項工藝中斷了20余年。他曾花費8年時間陸續在上海、江蘇、浙江等地考察,最終於2018年在無錫鴻山尋找到天然砂葉,復原了這一傳統工藝。“現在使用的砂葉是柔毛糙葉樹的葉片,當地人稱麻櫸,葉子上的絨毛比較短,不容易折斷,早年還被用於眼鏡鏡片的打磨和照相機鏡頭的拋光。”木賊草也是同理,“它是一節一節的,內部中空,表面有毛刺,古人很早就發現,這是最好的打磨材料”。

“你看,我的中國結挂件是不是已經很光滑了?”在傳承人的指導下,“70后”小草嘗試了各種打磨工具,她還特地在手機備忘錄裡仔細記錄下木賊草、柔毛糙葉樹等的詳細資料。“我是非遺愛好者,有時候光看文字介紹,無法真正了解這項技藝。群藝館請的傳承人都很有經驗,介紹起來很生動,同時還能看到實物並上手體驗,有助於更深入地了解非遺。”在她看來,上海是一座海納百川的城市,上海的年味也是如此,“我去看了豫園的彩燈,各大商圈也有各式各樣的彩燈和非遺體驗,晚上都很熱鬧”。

陳涯斐也希望用非遺體驗慶祝海派春節的到來。“這是和蛇年有關的非遺體驗,很有趣味。”她說,市群藝館是一個年味濃郁的地方,“體驗課前,我還逛了一樓的海上年俗風情展,找到了很多童年的回憶。”

前來體驗非遺技藝的“00后”“10后”也不少。“沒想到樹葉也能用來打磨家具!”一大早,五年級學生程垠琦就和父親從浦東趕到群藝館,頗有耐心地將中國結的邊邊角角打磨光滑,“媽媽在家裡大掃除,她搶到票后,讓我們過來體驗。除了這堂課,我還來群藝館體驗過模型課”。

除夕當天的非遺體驗結束后,春節期間,蔣中慶還打算有空時開個直播,繼續向網友介紹揩漆技藝。

“在市群藝館,文化活動365天不落幕。2025年春節是申遺成功后的首個春節,我們歡迎大家來到館內,一起歡度新春佳節。”上海市群眾藝術館館長吳鵬宏介紹,春節期間,館內還有海派年畫月份牌、“畫蛇添福”香囊制作等非遺體驗活動,曲藝演出、高清電影放映、《國樂賀新春》春節音樂會等也將陸續舉辦,“為市民提供豐富且多元的文化產品,在歡聲笑語中慶祝春節”。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張熠)

(責編:葛俊俊、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