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社會| 法治

上傳個人照片"AI捏臉"解壓?背后風險不容忽視

2024年11月06日16:53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AI捏臉”解壓?背后風險不容忽視

上傳個人照片至不明來歷平台風險極大,已出現利用換臉技術的敲詐勒索案件

最近,“AI捏臉”視頻在社交平台上頗為流行——一雙手捏住各種立體人像,慢慢用力,把人像捏扁、捏爆、捏碎,被捏的對象既有發布者本人,也有各種影視劇人物乃至虛擬人物。不少發布者表示“AI捏臉非常解壓”,並鼓勵他人嘗試。

其實,實現AI捏臉的技術並不復雜。簡單來說,就是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先將照片、視頻裡的人物進行3D建模,然后經技術處理,用捏臉模板中的“雙手”將3D模型捏扁、捏爆。

調查發現,“AI捏臉”效果起初來自一款海外AI工具軟件,隨著相關視頻走俏,國內平台上也出現類似應用軟件。但上海辟謠平台試用發現,這些應用雖說能實現“AI捏臉”效果,但在保護個人信息、不濫用個人信息上做得並不夠。對使用者來說,無異於主動將人臉等隱私信息拱手送上,安全風險極大。

根據一名主播的推薦,記者搜索到一款聲稱免費提供“AI捏臉”效果的小程序。從該小程序的算法公式、隱私條款和服務方式看,它也讓人不太放心。其在“算法公式”中稱,基本原理是將人臉圖片的面部特征轉移到視頻素材中的特定人物上,但並未表示哪些視頻素材不能用、哪些場景不適合合成。“隱私條款”表示,小程序會收集用戶的昵稱、頭像、性別、地區、相冊、設備信息等個人信息,這些信息的存儲地點和期限非常模糊,前者是“境內”,后者是“小程序停止運營后即時刪除”。至於該小程序的服務內容,除了用AI技術為用戶實現捏臉等效果外,還收費提供各種換臉、換背景的照片、視頻產品。

將個人照片等發送給不明來歷的應用程序、平台等,風險極大。此前,多地警方披露過犯罪分子使用AI換臉、換聲等技術實施敲詐勒索案件,作案的基礎就是受害人的頭像等個人信息有過泄露。

例如,深圳市民吳先生收到陌生手機號碼發送的彩信,裡面是他與一名陌生女子在酒店房間的不雅照片,並以此敲詐勒索。吳先生選擇報警。深圳警方偵查后發現,全市有同樣遭遇的不止吳先生一人,背后是一個犯罪團伙,內部分工明確,有人負責尋找作案目標,有人負責修圖,有人負責發短信打電話敲詐勒索。最終,警方成功抓獲10多名犯罪嫌疑人,並在他們的電腦裡發現大量經過合成換臉后的不雅照片。

網絡安全專家表示,隨著AI技術的發展,一張照片、一段語音、一段視頻,都有可能成為不法分子的犯罪工具。他們利用AI技術,不僅能把人物的靜態照片合成到各種背景中,還能變成動態視頻﹔同樣的,獲得一定量的音頻信息后,AI技術可以模擬聲音,制造更多的語音文件,從而實施詐騙等犯罪行為。

要預防這類犯罪,保護好個人隱私信息至關重要。眼下,部分網民有“晒”的習慣,會通過社交平台晒出身份証、結婚証、房產証、孩子的出生証等各種証件照片。殊不知,各種証件照片包含了個人隱私信息,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用來辦理信用卡、網貸等金融業務。

網絡安全專家提醒,公眾在日常上網和使用各種AI工具及應用時,要有保護個人隱私、個人信息的意識,不隨意上傳人臉、照片、聲音等個人信息。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分享個人生活時,也要避免晒出那些含有重要信息或容易被不法分子偷梁換柱的照片。

(記者 任翀)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