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全球影響力持續擴大,頂科協獎含金量何止千萬

大江東-復旦融媒體創新工作室 馬作鵬 伍靜 李為琳 侯天澤
2024年10月31日09:3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上海臨港滴水湖畔,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永久會址,全球近300位產、學、研、用各界代表的到來——其中有包括1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50余位海外頂尖科學家、40余位中國兩院院士及資深科學家、約100位卓越青年科學家,讓這裡成為學界、媒體和大眾關注的焦點。

100多場論壇、報告、交流和專訪活動,圍繞著“卓越科學 創新致成”的論壇主題展開——10月25日至27日舉辦的2024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堪稱一場科學盛宴。“消弭科學研究的壁壘和邊界”“縮小科學領域的性別差異”“犧牲基礎研究會阻斷顛覆式創新的可能性”“科學是年輕人推動的”……當論壇落幕、人流散去,科學家的這些話語仍在回響。

面對科學研究的星辰大海,如何才能潛心學術,靜水深流?2018年創設於第四屆頂科論壇、已頒發三屆的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正在嘗試給出自己的答案。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永久會址門口的雕塑。頂科協供圖

初心

科研之路有多難?2013年諾獎得主蘭迪·謝克曼在大江東-復旦融媒體創新工作室的專訪中,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進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並擁有自己的實驗室后,謝克曼的研究對象主要是酵母菌。酵母菌與人類細胞差別較大,他的研究資助申請最初被研究院駁回。他回憶說,那是一段艱難的時期,但他堅持了下來。

當科研之路陷入迷茫和無助,如何激勵后輩堅定前行,秉承科學精神,創造科學成就?

面對叩問,“頂科協獎”——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的誕生,給出了一個中國聲音。

以“堅持最高學術水准,表彰重大科學發現”為准繩,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於2021年11月宣布創設頂科協獎,由紅杉中國獨家提供永久資金支持,致力於表彰那些已經獲得重大發現、尚未得到頂尖國際科學獎項垂青的杰出科學家。首發創設“智能科學或數學獎”“生命科學或醫學獎”兩個單項獎,獎金各1000萬元人民幣,也因此,頂科協獎成為全球獎勵金額最高的科學獎項之一。

頂科論壇永久會址外景。頂科協供圖

頂科協獎評選採取提名制,評選機構分為評審委員會和遴選委員會,均由國際科學界相關學科的杰出科學家組成。由遴選委員會審議所有符合要求的提名申請,產生各單項獎候選人名單﹔經評審委員會審議,產生獲獎者名單﹔再由頂科協獎管理委員會進行審定,確認最終獲獎者。

2022年,首屆頂科協獎花落兩人:美國計算機科學與統計學家邁克爾·I·喬丹獲得“智能科學或數學獎”,德國生物化學家迪爾克·格爾利希獲得“生命科學或醫學獎”。

這一全新獎項,為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帶來更高含金量,並逐漸在國際上嶄露頭角,擴大影響。到2024年第三屆獲獎者產生,已有來自德國、美國、英國、比利時、瑞士等國的9位科學家獲得此項榮譽。

用尊重和發展科學的“初心”,保障科學家潛心研究的“初心”,頂科協獎不遺余力。

公心

如同科學的無垠探索,頂科協獎的設立,也在嘗試為科學家們的創新提供一個“中國機遇”、一份“中國支持”。

2024年獲得頂科協獎的康奈爾大學計算機科學和信息科學講席教授喬恩·克萊因伯格說:“頂科協獎是一個年輕的獎項。但對世界而言,它在做一項偉大的工作——借助大型協會活動,更廣泛地將科學家聚集在一起,真正促進很酷的合作意識。”

同樣獲獎的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杰瑞米·內森斯說,“諾獎有令人贊嘆的歷史,保持著‘善於選擇優秀科學家’”的紀錄,這一點對任何獎項都很重要。頂科協獎也保持著很好的紀錄。如果堅持50年,也可以成為同樣有影響力的大獎。”

蘭迪·謝克曼連續第三年擔任頂科協獎“生命科學或醫學獎”遴選委員會主席。他說,“今年最顯著的變化是提名數量明顯增加,說明這個獎項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全球影響力正在擴大。”

首屆頂科協獎“智能科學或數學獎”得主、2024年頂科協獎“智能科學或數學獎”遴選委員會主席、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邁克爾·I·喬丹也透露,“‘智能科學或數學獎’的提名一直在穩步增長,今年在提名期收獲了相較往年兩倍的提名,覆蓋應用數學、統計學和計算機科學等更廣泛的領域。”他表示,相信頂科協獎的影響力將持續增長,吸引更廣泛的關注。

2024年頂科協獎獲獎者在頂科論壇期間與媒體交流。頂科協供圖

不僅獎項的提名顯著提升、全球影響力擴大,頂科協獎堅持尋找“科學遺珠”的獨特價值觀念,也引起更多共鳴,逐漸發揮長期效應。

2021年,風險投資機構紅杉中國創始及執行合伙人沈南鵬在頂科論壇上宣布了這筆“對人類科技的永久性公益投資”——出資5億元,獨家捐贈頂科協獎,且不附加任何冠名要求,期望尋找更多“公約數”。沈南鵬將頂科協獎視作對人類科技進步的長期公益“投資”,期待這一獎項在全球科技前沿發掘並培育最具潛力的創新火種,推動人類科學事業的蓬勃躍進。

他表示,在中國上海設立的頂科協獎,在方向上與傳統意義的科學大獎有了差異化,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鼓勵交叉學科領域的顛覆性成果,通過另辟蹊徑甚至彎道超車,帶動更多社會力量和科學家探索新方法論”。

“科學是第一標准。在科學家眼裡,不存在‘美國的物理’‘英國的化學’‘中國的數學’,作為對標國際重要科學大獎的頂科協獎,始終堅持國際性和專業性。”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上海中心負責人這樣介紹評獎標准。作為創立於中國的科學大獎,堅持科學的標准正是對各國科學家的尊重。眾多頂尖科學家認為,隨著歐美以外國家和地區科技進步,中國在諸多科技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相信這種進步在各類科學大獎中會逐步得到體現。

值得一提的是,6年前,上海臨港以少有的氣魄,拿出寶貴的多元要素資源,科學規劃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和社區,將臨港中心設為頂科論壇永久會址。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上海中心負責人表示,紅杉中國的慷慨捐贈和上海臨港的前瞻性布局,為頂科協的民間性與專業性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發展空間。在他看來,投資科學也許沒有短期看得見的回報,這就是真實的“耐心資本”。不同於傳統的官方機構,頂科協以其獨特的民間性質,更加靈活高效地搭建起了國際科學交流的橋梁,促進了無國界的知識共享與智慧碰撞。這種民間性不僅體現在組織架構的靈活多變上,更在於它能夠迅速響應科學界的最新動態,確保每一次論壇都能緊貼科研前沿,滿足科學家們的實際需求。

頂科協獎的設立初衷,也是激勵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交流、溝通、協作,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公心”。

信心

風從海上來。7年間,頂科論壇陸續邀請260多位諾獎得主、近200位中國兩院院士、850多位杰出青年科學家來到上海參會,舉辦了620余場會議和活動。

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在2024頂科論壇開幕式上致辭時表示,上海期待與世界各國頂尖科學家緊密攜手、同向而行,共推基礎研究突破,共育青年科技英才,共建開放創新生態。

這是一座城市的信心,也堅定著科學家們的信心。

論壇開幕前,今年頂科協獎的兩位得主,還陸續走訪了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發表科學報告並與師生開展交流。首次來滬的他們,對正在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上海印象深刻,形容“上海的空氣中振動著科技的能量”。

2024頂科論壇舉辦期間,大江東-復旦融媒體創新工作室對10位與會頂尖科學家進行了專訪。訪談中,他們幾乎都談到了溝通交流對科學家、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對頂科論壇創造了一個重要的國際交流合作平台的贊賞。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邁克爾·萊維特說,在近幾年的德國林道諾貝爾獎獲得者會議上,諾獎科學家們往往會聊起頂科論壇,相約一起來上海參會。在他看來,全球還沒有一個論壇像頂科論壇這樣,集聚這麼多國際頂尖科學大獎得主,在一個會場內進行跨界多元的交流。

“形成科學譜系、建立科學傳承”的科學文化很難,需要許多科學家一起付出長期的努力。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耶魯大學細胞生物學系系主任詹姆斯·羅斯曼表示,“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正在延續科學家的傳承和譜系。”

頂科協獎的設立和頒發,從一個側面向世界生動展現了上海“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和“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沈南鵬說,“希望扎根上海、面向世界的頂科協獎,能為全球科學交流帶來新動力。”

(來源:大江東-復旦融媒體創新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