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楊浦如何用服務的精度與溫度,“跑贏”老齡化深度?

2024年11月06日17:12 |
小字號

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逐漸加深,更好滿足大體量且多元化的養老需求成為政府部門的“考題”。

家門內,每天有兩個小時的“居家養老服務時間”,家門外,有豐富的公益課程“自助餐”——社區先推牆再破圈,把有需求的老人“帶進來”,把老人需要的服務“送出去”﹔資源怎麼“化零為整”,讓養老成為“享老”?在“人民城市·人人議事廳”基層民主實踐活動中,大家紛紛“舉手”﹔“身體有什麼不舒服”“之前有什麼病史”“現在有服藥嗎”……面對醫生的提問,陪伴老人就醫的他對答如流——楊浦陪診服務已經“結盟”,將形成全周期發展鏈條。

圖片

楊浦是養老大區,截至2023年底,全區戶籍老年人口共42.34萬人,佔戶籍總人口逾40%,老年人口總量長期居中心城區首位。人民城市新實踐,楊浦如何用服務的精度與溫度,“跑贏”老齡化深度?

先推牆再破圈,把有需求的老人“帶進來”,把老人需要的服務“送出去”

周興光、史巧芬夫婦都是八旬老人。周興光患腿部退行性病變,史巧芬則常年腰痛,患有高血壓,兩位老人干起家務來總覺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周伯伯、史阿婆,今天身體還好嗎,中午想吃點什麼?”一天上午,張阿姨背著工具包,來到望春都市家園小區,敲響了老兩口的房門。一進屋,她就裡裡外外忙開了,燒午飯、搞衛生、按摩……這是兩年前周興光、史巧芬夫婦向控江路街道訂購的“家庭照護床位”服務項目,每天有兩個小時的“居家養老服務時間”,張阿姨就是該項目的服務人員。

圖片

人口老齡化的大趨勢下,養老需求體量大、密度高、種類多。城區如何充分調動有限的資源,為不斷擴大的老年群體提供優質的養老服務?在控江路街道,一個“居家-社區-機構”融合養老服務模式逐漸成型,街道依托“無圍牆”的為老服務綜合體,把有需求的老年人“帶進來”,把老年人需要的服務“送出去”。

提及張阿姨,史巧芬贊不絕口:“張阿姨人好,熱心又能干,平時和我們聊聊天,我們心情也好。她每天上午來燒飯,我們中午吃一頓,晚上熱一熱還能再吃一頓,否則自己下廚,灶台前一站就是一個小時,身體真的吃不消。”

圖片

當前,控江路街道“家庭照護床位”將機構的專業照護服務延伸到居民家中,已列出一個服務清單,包括身體照護、生活照料、應急服務、心理慰藉、健康管理、定制服務等6大類,可根據需求“量身定制”。當前,控江路街道“家庭照護床位”已累計服務150多戶老年人,平均每戶每月價格在1500元-3000元之間。

除了張阿姨的貼心服務,每月“養老管家”也會定期到訪,了解周興光、史巧芬夫婦的健康情況,為其量血壓、測血糖等,並幫助進行藥品管理。“有他們在身邊,我們就放心多了。”周興光笑著說。

圖片

生活壓力減輕后,老人們走出家門、走進社區,晚年生活的精彩才剛剛開始。

76歲的朱翠萍同時報名了舞蹈、素描、聲樂三個班,每周都忙忙碌碌,這樣的公益課程她參加了近5年,“退休后在家裡很無聊。自從來社區上課以后,我每天都有事做,上完課還要在家練習,很有意思。”

原來,在控江路街道靖宇中路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每年春、秋兩季都會舉辦“快樂頤公益課堂”,即老年公益課,包含國畫、瑜伽、舞蹈、聲樂、素描、書法等課程,每周一至周五上課,每季持續2-3個月。

這些課程為控江路社區孕育出了一批文藝骨干和志願“標兵”,實現反哺。每到節假日和特殊時間點,社區舉辦文藝活動時,就會邀請這批學員登台表演,為“老老人”服務。

“我參加聲樂班好多年了,一直在做社區志願者。每個月社區給老年人辦集體生日會的時候,我們就一起給老年人表演合唱,他們開心,我們也開心。我覺得自己學有所成,還為社區作了貢獻。”76歲的李翠青高興地說。

圖片

此外,控江路街道靖宇中路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還設有日托機構、社區食堂等功能性空間,樓上是快樂靖宇養老院。這裡定期開展公益便民活動,比如量血壓、理發等,社區老年人可在此獲得一站式養老服務。

上午9點,訂購的“家庭照護床位”服務上門﹔下午2點,出發去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上公益美術課,學國畫﹔傍晚6點,社區裡的文藝晚會開始了,約上小姐妹一起去看……這是控江路街道一名獨居老人的單日時間表。

圖片

如今,越來越多“無圍牆”的為老服務綜合體在控江路街道建成,以專業化多功能養老機構為基礎,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為載體,老年公益服務隊志願者團隊為窗口,家庭照護床位為服務抓手,多項目聯動,政府、社會、社區協同監督,為轄區老年人提供規模化、標准化的養老服務。

資源怎麼“化零為整”,讓養老成為“享老”?

居家養老在便利性上存在積極意義,但增長的老年人口和多樣的養老需求無疑對居家養老模式的服務效果和基層社區治理的“繡花功夫”提出了新的挑戰。

日前,一場“人民城市·人人議事廳”基層民主實踐活動在延吉新村街道舉行。現場,一個關於安裝燃氣報警器的例子引發了大家的思考。“安裝了10年左右的燃氣報警器壞了,老人們覺得誰裝誰修,不想麻煩子女解決問題,都來找居委會”,延吉二三村居民區書記高俊貴說,“居委會也不知道找誰。其實,我們有很多人和組織都在做工作,但有種感覺是‘零打碎敲’,可能造成資源的浪費。”

圖片

“目前社區中服務老人居家養老的相關組織、企事業單位有哪些?”主持人一提問,長護險服務組織、養老顧問、家庭醫生、長者照護之家等紛紛舉手。盡管有如此多的組織和機構為老年人提供服務,但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資源分散化、服務碎片化、有效供給不足等問題。區人大代表胡如兵指出:“最重要的是加強頂層設計,做好資源的開發以及與對象的有效銜接。要圍繞養老產業重點方向,增加供給,為老年人提供更精准的居家養老服務。”

圖片

目前,延吉新村街道已在深化醫養結合上開展了相關探索,結合上海市深化醫養結合發展的若干措施,街道創新社區養老機構、醫療機構與社會組織之間的合作模式,將專業機構“裡邊”和社區“周邊”的照護服務延伸至老人的“身邊”與“床邊”。

獨居老人居家養老,既是出於對獨立生活和減輕子女負擔的主動抉擇,也是限於現實條件的被動境遇。在我國養老服務向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轉變的大背景下,楊浦不斷提升居家養老服務水平,構建完善“15分鐘養老服務圈”,積極作答養老這道民生必答題。

楊浦陪診服務已經“結盟”,將形成全周期發展鏈條

楊浦區中心醫院(安圖分部)門診大廳內,92歲的游老伯坐在輪椅上,金仲凱推著輪椅,嫻熟地取號、挂號,隨后陪同老人進入診室。

“身體有什麼不舒服”“之前有什麼病史”“現在有服藥嗎”……面對醫生的提問,金仲凱對答如流。就診結束后,他又推著游老伯,繳費、領藥,隨后將他送回,整套流程下來不超過30分鐘。“有小金陪著是最放心的,省力!”游老伯說。

圖片

2023年年底,長白新村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6名養老從業者從上海開放大學養老服務陪診師培訓班考核畢業,成為楊浦的首批陪診師“正規軍”,持証上崗,40歲的金仲凱就是其中之一。

從家去醫院不方便、找不到挂號窗口、難以清晰描述病情……社會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老人“看病難”問題日益凸顯,養老陪診服務作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有益補充,具有廣闊的市場潛力。

當前,楊浦陪診服務市場正處於先行先試、快速發展階段。今年7月,市養老服務行業協會在楊浦正式發布《陪診師從業技能要求》和《陪診服務規范》兩項團體標准。今年9月,楊浦出台全市首個聚焦陪診工作的正式政策文件——《楊浦區民政局關於印發<關於加快培育楊浦區陪診師隊伍的實施意見>的通知》(楊民發〔2024〕45號),就加快培育一支有專業、有能力、有愛心的陪診師隊伍提出系列激勵措施。與此同時,楊浦區民政局積極回應市人大代表關於規范陪診師隊伍的建議,通過將人才用起來、資源盤起來、團隊動起來,將陪診師隊伍建設融入共治、共享的新時代老齡社會治理。

圖片

在這樣的背景下,楊浦區陪診師培訓班近日在上海電力大學舉行,共130余人參加。培訓包括職業素養認知、醫院運行模式、基礎醫學知識、基本技術應用、案例模擬教學等內容,理論與實操相結合。“老人的‘看病難’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問題。而我們很多護理員對醫療機構轉診、住院醫療保險等相關知識並不熟悉。培訓能幫助我們在工作中更好地服務老人。”來自楊浦區社會福利院的學員張智萍說。

目前,楊浦已經成立全市首個區級陪診服務聯盟,成員單位包括新華醫院、楊浦區中心醫院、市東醫院、市老年基金會楊浦代表處、中僑大學、交通銀行上海楊浦支行等,將在區域內形成集“市場服務、醫療資源、技能培訓、金融扶持、行業指導”於一體的全周期發展鏈條。

(來源:上海楊浦)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