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繪制的繪本登上新書熱榜,讀者評價褒貶不一

AI繪制的繪本登上新書熱榜,讀者評價褒貶不一
AI參與創作是劣幣驅逐良幣嗎
一本名為《卡皮巴拉的自我修養》的繪本近日上架“微信讀書”,封面標注“安安著,小麥田AI繪制”。不少網友注意到這本繪本,是因為它一度登上微信讀書TOP50新書榜第5名,推薦值達77%。
有讀者認為,AI畫的繪本內容平庸、沒有營養,“審美不需要濫竽充數”“這樣的出版物越來越多,是劣幣驅逐良幣”“就像一大盤美味菜肴,AI咀嚼了一遍吐出來,物質組成還是那個組成,只是味道變了”。也有人表示,“亞馬遜上早就有這樣的繪本,會標注AI創作,還有人花高價買精裝打印版”。
當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全面影響創作生產,一方面降低了普通人進入藝術創作領域的門檻,另一方面是否會擠佔人類優質創作的生存空間?
AI創作,大勢所趨?
打開微信讀書中的《卡皮巴拉的自我修養》,目前顯示已有1.5萬人閱讀,超過6600人讀完。這本8月上架的繪本,共293字,簡介稱“希望通過可愛、鬆弛的水豚卡皮巴拉,為人們傳遞繁忙生活中的治愈與溫暖”。目前,在推薦欄,認為其值得“推薦”的超過1300條,“一般”的不到300,“不行”的評價剛超過200。
有網友認為,繪本的風格輕鬆有趣,“花十幾分鐘看完,浪費一下也不是不可以,人總要鬆弛下”。也有網友批評,AI創作的插畫十分粗糙,有比例失調、空間關系上的錯誤,內容也難以引起情緒共鳴,懷疑293字的文字也是由AI生成。
《卡皮巴拉的自我修養》的電子書價格為29.9元,微信讀書會員用戶可以免費閱讀全本。據微信讀書方面透露,這本繪本是出版社和微信讀書共同合作的,后續暫時不會繼續推出AI漫畫。目前,《卡皮巴拉的自我修養》在新書榜上已跌出TOP50。
將AI融入內容創作並非新鮮事。早在2023年3月,由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撰寫的《尋找人生目標的45種方法》便在韓國首爾的一家書店內展出,出版方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本書從開始撰寫到銷售隻用了7天,寫作、編輯、翻譯與校對過程在38個小時內完成,編輯基於特定主題向ChatGPT提出問題,並摘選、翻譯人工智能給出的回答,書籍封面也由AI作畫生成。從這部“實驗性”作品中不難看出,AI對內容生產帶來巨大變革。目前,國內外出版業在編輯校對、創新營銷、定位讀者需求、輔助讀者閱讀的過程中都在嘗試使用AI提高工作效率與服務質量。
不只是出版業,在音樂、電影、游戲等很多領域,人工智能都已成為重要的創作工具。8月28日,游戲公司米哈游創始人之一蔡浩宇在社交媒體上表示,AIGC已徹底改變了游戲開發,未來隻有兩種人制作游戲是有意義的,一種是0.0001%的天才,組成精英團隊創造前所未有的東西﹔其他的業余愛好者可以為了滿足自己的想法而一時興起創作游戲,而普通和專業的游戲開發者,不妨考慮轉行。這番大膽的言論引起廣泛關注。
9月9日,短視頻網站快手宣布,聯合李少紅、賈樟柯、葉錦添、薛曉路、俞白眉、董潤年、張吃魚、王子川、王卯卯等9位導演,制作出品9部AIGC電影短片,9部短片全部由可靈AI進行視頻生成。
繪畫領域門檻最低?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繪畫是較早受到關注的。2022年3月,AI繪畫工具MidJourney發布。8月,在美國科羅拉多州舉辦的一場藝術比賽中,一名游戲設計師用該工具創作的《太空歌劇院》拔得頭籌。MidJourney一戰成名,成為美術行業熱議的話題。
隨著AI繪圖工具不斷迭代、技術升級,有人感慨,“一開始覺得畫師要丟飯碗,后來覺得修圖師也要丟飯碗,現在覺得可能連攝影師都不需要了”。
“用AI做繪本不僅能省錢、實現繪本自由,還能將孩子的真實故事,或者希望孩子明白的道理,融入故事,做成孩子的回憶,也能讓孩子更有興趣接受大道理。”在社交媒體,有用戶分享用AI創作繪本的教程,使用AI工具先后進行了故事文案初稿寫作、潤色,繪畫,保持角色一致性矯正的步驟。
“最難的部分是創作故事,因為AI對文字的把握還沒那麼靈活,尤其是像兒童繪本這種需要簡單生動、富有想象力的文字類型。”這位用戶表示,自己之前從沒寫過繪本故事,第一次用AI寫,用時大約三四天,作圖和排版一起進行,大約花了四小時。在這份教程下,有人求“開班”,也有人評論,“不給兒童審美拖后腿是好的繪本的基本要求,不是有字有畫就能叫繪本”。
00后小米發現,這幾天,抖音“AI治愈繪本”特效火了。利用這款特效,隻要選擇相冊裡的幾張照片,很快就能由AI自動生成可以翻開的繪本效果動態圖片,同時根據照片內容,AI也會匹配一些文字。軟件顯示,122萬人已經使用過這一特效。
“在AI助力下,生成繪本不難,治愈性的話語也不難。”對此,有網友表示,假如正式出版的繪本和網友“一鍵生成”的並無明顯的水准差異,又有什麼必要成為一本出版物呢?
當好AI的“牧羊人”
當AI進入內容生產行業不可避免,使用AI並非問題所在,更需要關注的是使用AI的方式與內容生產的水准。
今年年初,獲第170屆日本芥川文學獎的作家九段理江在頒獎典禮上表示,在創作獲獎作品《東京都同情塔》的過程中使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她在向ChatGPT“吐露心聲”的過程中獲得靈感,書中有5%的內容“一字不差”地取自ChatGPT。《東京都同情塔》的故事背景就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普及的現代社會”,故事主人公是一名難以適應社會語言中處處滲透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建筑師。擔任此次芥川文學獎評委的作家吉田修一說,他們在評選過程中幾乎沒有討論人工智能,都認為這部作品“完美無缺”。
在創作領域,“內容為王”仍是基本准則。不過,記者也發現,目前一些網文平台出現了部分異常“作者”,可以做到日更幾萬字或日產好幾本小說。不少網友認為,這是AI“水字數”的結果。這些作品即使被讀者評價為內容空洞、索然無味,仍會出現在推薦列表裡。正如AI繪本沖上新書熱榜,平台推薦機制被某些因素左右,令讀者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擔憂。
今年6月,上海市編輯學會舉辦的“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數智出版”論壇上,復旦大學教授、上海市數據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肖仰華提出,內容是出版行業的根本所在,AIGC可以助力實現出版行業的全面提質提效,在嘗試全模態的內容自動創作,實現更高效的內容採編、文案整理和更有效的內容監管,以及未來人機協作的內容創作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與此同時,AIGC也會帶來虛假內容泛濫、價值觀偏差、版權侵犯、隱私泄露、人群偏見、新型信息繭房等風險與挑戰。“劃定AI應用的邊界,建立AI應用的准則,才是AIGC健康有序發展的前提。”
與AI共生,是這個時代所有人面對的課題,擁抱技術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創作門檻,但作品的質量與人的創造,仍是核心。作為技術的使用者與駕馭者,守住內容生產的標准,當好智能工具的“牧羊人”,更是一種“自我修養”。(記者 施晨露 實習生 趙亦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