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古典園林 探尋古猗園猗猗綠竹中悠悠五百年

上海市住建委介紹,承載著城市歷史文化底蘊的老建筑是城市重要的名片。上海五大古典園林之一的古猗園位於上海市嘉定區南翔鎮,建於明代嘉靖年間,距今已有500余年,由明代嘉定竹刻家朱三鬆精心設計,以“十畝之園”的規模,遍植綠竹。走進古猗園,探尋猗猗綠竹中的五百年悠悠歲月。
古猗園原名“猗園”,取自《詩經》中的“綠竹猗猗”,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更名為“古猗園”。古猗園獨具魅力,園內綠竹猗猗、靜幽曲水、古典建筑等頗具特色。2014年,古猗園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古猗園的美在逸野堂、不系舟、白鶴亭、鳶飛魚躍軒、微音閣、缺角亭等十畝之間,更在於那份融於自然、超脫塵囂的意境中,這裡水天空闊,長廊逶迤,連廳、堂、亭、閣、軒為一體,如丹青高手構圖,園林建筑與自然融為一體。本篇將帶領大家穿越時空隧道,踏著歷史的回響,感受傳統文化的氣息。
園中的
古老建筑
1
逸 野 堂
逸野堂2023年入選上海市首批15個“美術新空間”,是嘉定區唯一入選的公共文化展示空間。逸野堂始建於明代,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原是園中主廳,是園主接待客人的廳堂,由於是楠木結構,又稱為“楠木廳”。清代葉錦購得猗園后,改建楠木廳,命名為逸野堂,因四面透景又稱“四面廳”。
▲逸野堂
逸野堂是古猗園中心的古建筑,飛檐翹角、色彩簡朴素雅,是典型的明代園林建筑藝術風格,保留了古典園林建筑的風貌和特色。堂前一株古盤槐靜靜佇立,據說樹齡已有490年之久,每當微風吹過,枝葉搖曳,仿佛在訴說著時間的故事。
如今逸野堂經過修繕,在充分展現古典園林建筑特色的基礎上,著重提升了廳堂展覽展示功能,既可布展靜態展覽,堂前平台也可以開展一些文化展示活動,讓建筑進一步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去。
2
不 系 舟
古猗園裡,有一座特色的建筑——“不系舟”,是一座建於水上的船形石坊建筑。不系舟位於園內戲鵝池北岸,始建於明朝嘉靖初期,坐東朝西,三面臨水,由樓、廊、亭、閣組合,舟頭有錨凳、艙門、漏窗,兩舷設上下花窗,后艙建隔門,左右進出,前艙為兩個相連的卷棚歇山亭,后艙為卷棚歇山二層樓,前后艙由中艙雙坡屋面廊相連,艙為磚木結構,木屋架。門聯為清代進士廖壽豐篆書“十分春水雙檐影,百葉蓮花七裡香”。
▲不系舟
3
白 鶴 亭
白鶴亭始建於1934年(明代基座保留),位於戲鵝池西岸,白鶴亭平面五瓣狀,鋼筋混凝土梁柱,木屋架,高7.9米,五角攢尖頂,翼角高蹺,如孔雀開屏,亭尖白鶴亭立,展翅欲往南飛,形象生動。內部天花有精美雕塑,建筑面積隻有12平方米,小巧精致。
▲白鶴亭
白鶴亭為紀念“白鶴南翔”而建,頂端亭立的白鶴,展翅欲往南飛。立於此處向遠眺望,一片青山亭閣,錯落有致,亭柱上鐫刻楹聯有道:“欲問鶴何去,且看春滿園”。
4
鳶 飛 魚 躍 軒
始建於明代,原為一間下臨曲沼的茅舍,入內憑欄仰視天空飛鶴,俯視水中魚躍,富有自然情趣。建筑重建於1973 年,三面依水,鋼筋混凝土梁柱,木屋架,三開間,歇山屋面。建筑面向水面鏤空做美人靠,背向水面做牆面,月亮門以及花窗。
▲鳶飛魚躍軒
名園修繕
古猗園最新修繕主要圍繞10處文物建筑重點展開,包括白鶴亭、不系舟、浮筠閣、繪月、梅花廳、南廳、缺角亭、微音閣、逸野堂以及鳶飛魚躍軒,這些建筑各具特色,修繕細節也各有不同,但總體而言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泥塑修繕和廣漆修繕。
泥塑
泥塑是江南園林典型的裝飾元素,此次修繕特邀請了蘇州傳統泥塑非遺傳承人主持修復工作,傳承和再現傳統營造工藝。修補泥層使用膠泥摻以棉花、麻刀、稻糠、麥秸等配置新塑泥,然后向泥塑破口處涂刷一層聚醋酸乙烯乳液,再填補新塑泥,這樣既保証了修復后的牢固度,同樣也能夠避免泥塑表面的再次污損。泥塑的修繕在繼承中國泥塑傳統修復工藝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科學的修復方法和修復材料,整體更具科學性,同時保留泥塑的藝術美感。
此次古猗園修繕,泥塑部分根據現狀留存和風格特色,以植物和動物為主題,修復了不下100個泥塑,生動還原並再現了當年的工藝,修復后的文物既能體現泥塑的一般本質特征,又展示了中國文化的鮮明個性。
▲白鶴亭泥塑
▲浮筠閣泥塑
▲浮筠閣泥塑
▲南廳泥塑
▲南廳泥塑
▲缺角亭泥塑
▲微音閣泥塑
▲逸野堂泥塑
▲逸野堂泥塑
▲鳶飛魚躍軒屋脊泥塑
▲鳶飛魚躍軒屋脊泥塑
廣漆
廣漆是一種由桐油和生漆熬制而成的傳統油漆材料,是中國古建筑形制中常見的工藝手法。廣漆漆膜堅硬、富有光澤,且具有獨特的耐久性和防滲透性,對於南方潮濕的情況尤其受用。廣漆工序考究繁復,包括割漆、熬制、清理、批灰、貼麻布、打磨、上底漆面漆等,每一處涉及廣漆的修繕都要進行至少整整12道工序,過程中需要反復地批、磨。
傳統工藝廣漆的特殊之處在於工藝結合,底層的處理尤為重要,這是為了防止涂層龜裂剝離,並對木構件進行加固、防腐處理。通過貼麻布,在麻布的拉伸作用下,木結構不易出現裂痕,起到了保護與延長審美效果的作用。
古猗園廣漆修繕上,經過專家組等各方綜合討論,最終確定了“半啞光”的式樣,剛剛修復完成的廣漆並不是最終的顏色,隨著時間的推移方顯真正的效果。
▲梅花廳廣漆
▲梅花廳廣漆
▲梅花廳廣漆
▲微音閣廣漆
▲逸野堂廣漆
▲逸野堂廣漆
▲逸野堂廣漆
▲鳶飛魚躍軒廣漆
黨建紅色教育點
古猗園不僅有亭台樓閣,山水美景,同樣也有諸多承載著革命精神意志的建筑,體會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
微音閣
微音閣於1947年由南翔地區知識分子組成的民間社團“微音社”募捐建成,粉牆朱門,飛檐翹角,高十米,磚木結構,重檐歇山屋面,上為觀景樓,下為滴水閣,錯落典雅,是古猗園中主要建筑之一。閣內外懸挂著胡厥文、周大剛書寫的《微音閣記》。
微音閣建於缺角亭東北處,暗藏“不僅收復舊山河,還應有所建新”的寓意,整棟建筑雖然面積不大,但卻承載著中國共產黨在黑暗年代為找尋光明、勇於求索的決心和精神,值得后輩瞻仰和紀念。
▲微音閣
2022年古猗園中的微音閣被列入《上海市紅色資源名錄(第一批)》。
缺角亭
缺角亭始建於1933年,又名“補闕亭”,位於古猗園竹枝山頂,亭四角攢尖頂,梁柱為鋼筋混凝土,屋架為木結構,獨缺東北一角,另三個翹角作握拳狀,4根紅漆巨柱,擎起幾何形的拱頂,亭角飛翼凌空,線條流暢,氣韻生動,整個構筑款式玲瓏,高壯華麗,色調柔和瑰美,七彩俱全。
缺角亭方形平面,四角攢尖亭,亭內四方藻井,圖案精美。建亭之后,人們將它命名為“缺角亭”,意為缺角志恥,勿忘愛國。高懸於亭內的“缺角亭”三字,由著名書法家胡問遂題寫,蒼勁雄渾,與缺角亭的雄姿相吻合,亭前立有黨建紅色教育點標識。
▲缺角亭
園景欣賞
▲古猗園鳥瞰
古猗園的亭台樓閣多臨水而建,與水景相互映襯,充分體現了“亭台到處皆臨水,屋宇雖多不礙山”的意境,水榭曲廊造型秀美精致,既是風景點綴,也是觀賞游覽駐足之處﹔而園中品類豐富、數量繁多的竹觀則使古猗園成為了上海觀賞竹品種最為豐富之地。
▲梅花廳
▲南廳
▲鶴壽軒
▲倚竹南苑
▲微音閣
▲缺角亭內部
▲不系舟
五百年歲月悠長,古猗園裡風景依舊,精致典雅的江南古典園林自成一方美景,隨時序更迭,四季景色變幻各異,和時下各種非遺元素、國潮文化相融合,煥發出別樣的魅力。
資料:市住建委、市歷保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