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上海徐匯衡復風貌區——

建筑可閱讀 城市有溫度(文化中國行·走進歷史文化街區)

本報記者 曹玲娟
2024年09月01日08:3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位於衡復風貌區內的武康大樓。
  華家順攝
  圖②:游客在武康路游覽。
  王 初攝
  圖③:街區內富有歷史風情的老建筑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打卡。
  王 初攝
  圖④:小朋友在武康路旅游咨詢中心(上海老房子藝術中心)參觀。
  王 初攝

  “這座城市,有這樣的梧桐!這麼美的街區!”漫步上海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以下簡稱“衡復風貌區”),人們感慨。

  衡復風貌區佔地約7.6平方公裡,其間核心地塊——隸屬徐匯區的面積約4.3平方公裡。衡復風貌區是上海首批以立法形式認定和保護的12個歷史文化風貌區之一,也是上海中心城區內規模最大、優秀歷史建筑最多、歷史風貌格局最完整的歷史文化風貌區。

  相較華美璀璨的外灘、高樓林立的陸家嘴,衡復風貌區內道路兩側遍植梧桐,夏日濃蔭蔽日,秋日黃葉飄落,道路寬窄適宜,街頭巷尾小店鱗次櫛比。在這裡漫步,每每轉過街角就能看到不同的風景。一幢幢歷經百年風雨的花園洋房、裡弄公寓,構筑出一個底蘊深厚、步行友好,在世界范圍內均極具吸引力的城區。

  持之以恆的系統保護、有機更新

  每個人物都是一部史書,他們經歷過的故事和居住過的建筑和街巷,讓百年的歷史變得真真切切

  沒有持之以恆的系統保護、有機更新,就沒有如今吸引無數中外友人紛至沓來的“梧桐區”。

  衡復風貌區內共有優秀歷史建筑231處,文物保護單位251處。截至2019年底統計,衡復風貌區內共有優秀歷史建筑1074幢、保留歷史建筑1620幢、一般歷史建筑2259幢。上海劃定的64條永不拓寬的道路中,有31條一類風貌保護道路在此。

  充滿生命力的城市,堅持以風貌特色為引領進行整體保護,因循既有的區域規劃脈絡,在原存城市肌理之上細致修補。上海宋慶齡故居、巴金故居、張樂平故居、柯靈故居、夏衍舊居……一幢幢名人故居被修復開放,極具人文底蘊的場所得到保護開發。

  武康路113號,一處西式獨立花園別墅住宅,巴金在此居住生活度過了半個世紀的時光。就在一樓客廳,巴金接待了很多文化名人,包括夏衍、沈從文、曹禺、柯靈等。一邊陽光充足的敞廊,是巴金晚年伏案寫作之地。如今,巴金故居大部分陳設仍保持著原樣。小院依舊綠草茵茵,老人似乎只是短暫離開。

  武康路100弄,王元化舊居所在,共兩幢毗連式花園洋房。從屋面到木構件,從立面到樓梯,修繕團隊對建筑外立面及室內重點保護部位修舊如舊,保留石材構件、清水紅磚牆面局部風化的痕跡。2019年,修繕項目被評為“全國優秀古跡遺址保護項目”。

  五原路288弄3號,一棟兩層洋樓,樓畔小小花園,正是張樂平故居。從1950年到1992年,“三毛之父”張樂平和家人在這裡住了整整42個春秋。2015年上海徐匯區全面啟動張樂平故居修繕工作,張樂平先生的子女整理捐贈了285件遺物。2016年2月,故居正式開放,孩子們可以走進“三毛”的家,親手觸摸褐色木頭上泛出時光的顏色。

  “每個人物都是一部史書,他們經歷過的故事和居住過的建筑和街巷,讓百年的歷史變得真真切切。”建筑學專家鄭時齡感慨。

  古老街巷與現代生活融合發展

  洋洋洒洒的梧桐見証了這一“寧靜、獨特、魅力”成片歷史建筑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保護與開發,風貌與功能,達到平衡並不容易。上海更多採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在保護歷史文化風貌的同時,便利居民生活,使古老街巷與現代生活融合發展。

  由11幢獨立花園洋房及兩排上海新式裡弄住宅組成的衡山坊,堪稱東西方建筑文化融合的縮影。電影導演費穆就曾居住在此,梅蘭芳也是其座上客。

  時光流逝,進入20世紀末,這裡已有“72家房客”,及至新世紀修建地鐵,發現地鐵距離地面隻有4米,居民區震感強烈。由上海徐房(集團)有限公司出資設立,專業從事成片歷史街區保護改造、歷史建筑保護開發的上海衡復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聘請多家專業公司對建筑進行加固修繕,重現歷史建筑韻味﹔導入對噪聲不敏感的現代商業元素,進行功能業態替換。如今的衡山坊已是一處集購物、餐飲、辦公為一體的地標性歷史建筑街區。

  “衡山坊位於徐家匯商圈核心地,我們為其植入新的功能,讓歷史街區成為靜雅柔的城市慢生活街區,獨具風貌的城市客廳,讓人與歷史建筑的關系更緊密。”上海衡復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勁鬆說。

  建造於20世紀30年代的建業裡,東、中、西三弄石庫門單元254間,是上海現存最大的石庫門建筑群落,頂峰時期容納近1100戶住家,大部分建筑出現結構性損壞。2003年,建業裡被列為上海市保護整治試點項目之一。

  修繕團隊費盡心力找到建業裡1930年法國開發商的原版施工圖紙,保留“馬頭牆”“清水紅磚”等經典石庫門元素,磚塊、瓦片、木材等都盡量選取原始建材,盡可能使暖通空調、電氣、給排水、消防以及保安系統對歷史建筑造成的影響減到最低,完成和這處老建筑的“新舊對話”。

  修好還要用好。石庫門本用於居住,建業裡周邊都是居民區。如何把對街區的影響降到最低?2017年,重新開放的建業裡在保留原有“居住+商業”功能前提下,對業態作新的衍生——西弄為石庫門特色酒店,中弄與東弄為長租公寓,沿街部分單元用作商業空間,既改善民生,又保留城市肌理,還賦予現代功能。

  緊鄰建業裡,岳陽路和建國西路都不曾擴寬過,洋洋洒洒的梧桐見証了這一“寧靜、獨特、魅力”成片歷史建筑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挖掘城市厚度,助力發展速度

  衡復風貌區就像一個萬花筒,每一處不同的風景背后,都凝結著對歷史的尊重、對風貌的傳承

  衡復風貌區的保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其間一脈相承的堅持,使建筑可以閱讀,街區適合漫步,城市始終有溫度。

  2024年,衡復風貌區內兩幢地標性建筑迎來百歲生日。包括屹立在五街交會、六岔路口、狀如巨輪的磚紅色八層建筑武康大樓——近年上海最熱打卡地標。武康大樓分別於2009年和2019年完成了兩次保護性修繕,連大樓周邊架空線也被全部清除入地,整體建筑風貌在清朗天際線下完整呈現。

  從武康大樓出發,漫步在全長約1180米的武康路,直至安福路,各式花園住宅、公寓和新式裡弄,仿佛走進悠長的“時光隧道”。這裡不僅有可閱讀歷史的風格各異的建筑,也有不少新業態、設計新空間的引入,讓這片街區古老與潮流奇妙交織,深深融入當下生活。

  近年來,上海不斷挖掘城市的“厚度”,助力城市發展的速度。豐富的歷史建筑和文化遺產,為街區增添了獨特的文化氛圍和美學價值。花瓶形的陽台、寬敞的露台、大斜坡的屋頂……武康路上一步一景,充盈著新的生命力。哪怕是一個個形態各異的窗台、陽台——作家陳丹燕在《上海的風花雪月》中寫道:“路邊一棟黃色小樓,不知道哪個朋友曾經點著它說,那是羅密歐要爬的陽台。”

  這自然吸引了大量游客。據統計,武康路—安福路歷史文化風貌街區現日均人流量為2萬至3萬人次。新消費新業態集聚、“文商旅居”融合發展,川流不息的人群與商鋪在梧桐樹下交織。“巴掌大”的武康路—安福路街區,2023年上繳稅收總額已突破億元大關,成為上海發展人文經濟的新樣本。

  同樣建於1924年的黑石公寓,號稱當時“最豪華的公寓”。2017年,黑石公寓的外立面及總體綜合改造計劃“黑石音樂街區”正式啟動。2020年伊始,黑石公寓正式向市民開放,變身“黑石M+”音樂主題社區,與周邊的上海音樂學院、上海交響樂團等同頻共振,融入這片音符流動的區域當中。

  上海音樂學院,曾有許多別具風格的上海老建筑在校園圍牆裡不為人知。2021年,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上海音樂學院整體提升工程啟動,數棟歷史保護建筑得到進一步修繕,同時調整綠化布局,拆除淮海中路沿線的圍牆,使校園內歷史建筑和3300平方米的花園與街區相連。破牆透綠,街區品質大幅提升。

  衡復風貌區裡,一幢幢老樓的煥新,一片片街區的提升,充盈著城市的生命力,締造出無遠弗屆的吸引力。如今,越來越多的人來到衡復風貌區“City Walk”,每個人都能在這裡看到不同的風景。衡復風貌區就像一個萬花筒,每一處不同的風景背后,都凝結著對歷史的尊重、對風貌的傳承。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01日 06 版)

(責編:龔莎、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