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優化營商環境,上海已建成就業服務站點324個

上海正在打造“15分鐘就業服務圈”,以實現人社服務便捷最大化。根據上海市人社局最新數據,作為上海市2024年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截至7月底,全市已建成就業服務站點324個,距離“建成350個社區就業服務站點”的目標隻有一步之遙。
從“樓門口”站點的企業用工資源對接,到“家門口”社區站點的就業崗位供給,上海正在促成招聘求職需求的有效聯動和雙向奔赴。市人社局黨組書記、局長楊佳瑛表示,上海的目標是形成更加友好的就業環境、更加活躍的人才環境、更加和諧的勞動關系和更加便利的政務服務,為企業成立成長、發展壯大保駕護航。
“樓門口”的就業服務
早上十點,金虹橋國際中心的寫字樓正值上班高峰期。穿梭的人流中,一座黨群服務站在大樓一角靜靜佇立,不少就業服務政策材料就擺放在站點,供上班族和企業HR查閱。
金虹橋是上海三大稅收“百億樓”之一,企業高度集聚,對就業服務的需求自然也更高。“樓宇就像‘豎起來的社區’。”長寧區人社局黨組書記、局長張源介紹,為了讓樓宇企業享受到集成便捷的人社服務,長寧人社局在金虹橋國際中心建立了“樓門口”15分鐘就業服務站點,並探索推出了“人社服務進樓宇”專項行動。
金虹橋就業服務站點。
人社服務怎樣才能幫到企業?金虹橋的經驗是把政策主動送上門,把服務主動送上門。
金虹橋就業服務站點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人社惠企服務的一個難點就是企業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可以享受什麼政策,所以需要政府方更加主動地了解企業訴求,清晰地宣講政策要點。為此,站點推出了“相約星期五”服務活動,每周五“樓小二”集體進樓宇,開展組團式政策宣講服務。企業也可以預約專家進行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咨詢服務,內容涉及法律咨詢、就創業政策解讀、補貼申請等。
除了提供政策咨詢,“樓小二”還推出系統集成幫辦服務,把服務一並“送上門”。集成幫辦將涉及人社等多個部門辦理的業務集中“一口式”受理,一些辦理事項的辦理時長從原先1天減少到1個小時,大大減輕了樓宇企業的辦事負擔。
在政策、服務“送上門”的過程中,就業服務站點無意中就連接了樓宇、企業和員工,為了解企業用工需求開拓出了可能。
記者在金虹橋就業服務點採訪時,一場企業的小型面試會正在站點進行。長寧區就業促進中心主任沈菲菲表示,她們在樓宇開協商會時發現,有些企業招不到心儀的員工,但她們其實手中掌握了一些人員信息,可以更高效地幫助雙方匹配。
受到啟發,長寧區開展了樓宇企業高校畢業生專場招聘系列活動。目前,長寧已在金虹橋國際中心、長寧來福士、兆豐廣場等重點樓宇開展50余場招聘活動,邀請800余家樓宇企業參與,提供1.8萬余個招聘崗位。
除此之外,今年上海市人社局還組織了多項行動優化就業服務。例如,為保障企業用工需求,今年上海市人社局實施“樂業上海優+”專項行動,通過高密度招聘活動和穩就業政策,更好服務廣大企業。
楊佳瑛介紹,為切實減輕企業負擔,今年市人社局還推出了“一降一補一返”政策組合拳:延續實施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費率政策,預計年減輕社保負擔約93億元﹔對招用應屆畢業生等4類群體的企業,符合條件的,發放相關就業補貼﹔出台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預計將發放穩崗返還資金50億元,60多萬戶用人單位受益,且上述減負舉措均已實現“免申即享”。
金虹橋就業服務站點正在舉行政策宣講活動。
“家門口”的改革創新
當然,“樓門口”的就業服務站點仍在探索階段,更多的勞動關系公共服務工作正在向園區、社區延伸。
日前,記者在浦東張江觀摩了一場正在進行的勞動案件開庭,原被告分別是張江鎮就業人員和企業,而開庭地點就是張江鎮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盡管這間設置在社區中心的庭審房間並不大,但案件審理結果卻具有實實在在的法律效力。
勞動糾紛審理能夠在社區快速進行,得益於浦東張江2021年在全國首創的“調裁立審執”勞動人事爭議一站式多元解決機制。通俗來講,就是將勞動維權過程中的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及法院立案、上訴、審理、執行五個環節,都下沉到基層社區中心,通過多功能集成,確保就近就地就快化解勞資矛盾。
在張江鎮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調解室旁邊就是勞動爭議張江巡回法庭。
浦東新區張江鎮聚集著50萬就業人員,勞動關系公共服務的需求之高可以想象。這也是浦東張江一直在探索勞動糾紛化解新途徑的重要原因。張江鎮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主任蔡衛國介紹,2023年,浦東通過了《浦東新區促進勞動人事爭議一站式多元解決機制建設若干規定》,這是一部關於一站式多元化解矛盾糾紛的管理措施。目前,張江鎮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正在探索將二審審理功能也納入基層,並以自身實踐推動一站式多元化解矛盾糾紛法規落地。
有了浦東張江的有益探索,上海市人社局正在全市層面推行“勞動解紛一件事”改革。目前,臨港、陸家嘴、虹橋等多個企業集中地區均已設立“一站式”爭議解決平台,整合勞動爭議全鏈條要素,實現勞動爭議“調、裁、立、審、執”五位一體閉環服務,幫助勞動糾紛高效化解。
不僅是勞動者獲得了更多糾紛解決的便捷,企業處理勞動糾紛的成本也相應降低。浦東人社局工作人員表示,企業實際上最怕勞動解紛戰線拉長,這對企業來說也是巨大的成本支出。能夠調解的盡量調解,調解不了的就地開展仲裁和訴訟,對企業和員工雙方都很重要。
更進一步,上海市人社局從今年開始全面推行“勞動解紛+就業幫扶”服務模式。也就是說,在勞動爭議“一站式”多元解決的基礎上,為有需要的勞動者主動推介就業服務,幫助勞動者盡快再就業。
“隻有幫助勞動者再找到工作,才能從根本上推動矛盾化解,維護區域勞動關系和諧穩定”。穩定的勞動關系是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基層工作者,蔡衛國對此深有體會,“隻有勞動者好了,企業的發展才能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