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糖尿病患者如何吃粽子?

2024年06月08日09:52 |
小字號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裡,對酒攜樽俎。”

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是端午,又稱端陽,是盛夏的起始、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節。國人有端午包食粽子的習俗,粽子的制作方法、口味因地而異,南北中國差別很大。

粽子不僅是寄托歷史傳統和文化傳承的傳統美食,從中醫角度也具有豐富功效。粽葉可清理濕熱、利尿清心﹔糯米性偏溫,入脾、胃、肺三經,可潤肺、收澀、溫補脾胃。粽子中的紅棗、紅豆等成分也具有健脾暖胃、補中益氣等作用。而糖尿病病友往往伴有多汗、尿頻等症狀,對於脾肺不足引起的自汗、尿頻、腹瀉等,適當吃點粽子是有好處的。

重點來了,對於廣大糖尿病病友,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況下,是可以適當吃粽子的,關鍵要選擇合適品種和注意食用量。

Q1:為什麼粽子更容易升糖?

糯米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血糖生成指數(GI)達87,比米飯的83.2還略高一些,是名副其實的高GI食物。甜粽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紅棗、豆沙等,有地方還要蘸糖吃,升糖能力更不容小覷。

Q2:相比甜粽,咸鮮的大肉粽對血糖升高影響小嗎?

咸粽中肉類的GI值雖然不高,但含有大量脂肪,總熱量很高。

蛋黃粽中的咸蛋黃也是高熱量食物,再有糯米加持,對血糖影響很大。

糖尿病患者往往合並有高血壓、高血脂,所以這類粽子不推薦。

Q3:有哪些健康吃粽子小技巧?

(1)控制量

100g肉粽子的熱量約為200多千卡,而100g米飯的熱量大約是115千卡,粽子的熱量大約是白米飯的2倍,150g的粽子相當於2碗米飯的熱量,所以糖尿病病友吃粽子需要控制一個量,做到心中有數,一餐最多吃1個粽子。

粽子就是主食,吃了粽子,其他主食就要減少或者不吃。

(2)推薦選擇雜糧粽

同樣的粽子,糖尿病病友們還可以通過改變粽子的成分讓它盡可能減少對於血糖波動的影響。標准的粽子是用新鮮蘆葦葉包住黏米加棗,豆沙粽、棗泥粽都比較甜,對血糖的影響比較大。

糖友們可以自己動手包粽子,把握“三少一多”的原則,即少油、少鹽、少糖、多纖維。

建議大家在粽子裡添加黑米、燕麥、蕎麥、紅豆、芸豆、山藥、薏仁、芋頭等,還可以在粽子裡添加香菇等。

(3)搭配其他食物

吃粽子的時候可以選擇清淡、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來搭配。例如來一盤新鮮綠葉蔬菜(如涼拌菠菜、水煮油麥菜、清炒菜心等),吃粽子前可先喝一杯水,再吃菜,最后吃粽子。這樣既可以增加飽腹感,也能讓糯米進入小腸的速度慢一點,從而降低粽子對血糖的影響。

(4)吃粽子時間

糯米不易消化,所以粽子不宜晚上吃,宜選擇在早餐或午餐時。

(5)細嚼慢咽

對於脾胃虛弱的糖尿病病友,更加需要減少粽子的攝入量,吃的時候需要細嚼慢咽。

(6)餐后運動,監測血糖

享受粽香美味后,糖尿病病友們不要忘記適當運動,消耗掉多余的熱量。

另外需要監測血糖,避免因為吃粽子導致血糖大幅波動。

如果血糖升得過高,要及時就診,調整用藥。

(作者:上海市食療研究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寶山區仁和醫院張英醫生)

文章來源:上海市食療研究會

(責編:唐小麗、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