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十年不輟,上海奔赴科創的“星辰大海”

馬作鵬 唐小麗
2024年06月01日07:26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今年5月,形似“鸚鵡螺”的上海光源食堂裡總會排起長龍,他們大多是實驗用戶。而裝置內的實驗日程,更是排得滿滿當當。

“最初,很多人擔心上海光源沒有足夠的用戶,如今,上海光源近乎滿負荷運行,用戶得排隊申請。”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施爾畏說。而在上海光源開放前,很多中國科學家隻能到歐美國家的第三代同步輻射裝置上“借光”。

俯瞰形似“鸚鵡螺”的上海光源。浦東區委宣傳部供圖

從“借光”到上海光源“自主造光”﹔從買飛機到國產大飛機開啟商業飛行﹔從高端醫療設備依賴進口到國產設備不斷“破冰”出海……上海的科創發展之路,承載著特別的期待。

“當今世界,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支撐,成為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變革進步的強大引領,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佔領先機、贏得優勢。”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作出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的重要指示。上海的發展定位,由此從“四個中心”拓展為“五個中心”。

十年來,上海加強頂層設計,先后出台《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上海市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十四五”規劃》,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

十年來,上海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培育世界級高端產業集群,推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主動發起高水平大科學計劃,打造全球科技創新人才高地,搭建起國際科創中心基本框架體系,正在向“強功能”發力奮進。

念茲在茲。在上海涌現的一個個創新故事,默默述說著中國科技創新事業所奔赴的“星辰大海”。

埋頭科創,大國重器彰顯“硬核”實力

5月28日上午9時21分,一架編號為B-919G的國產大型客機C919執行MU2999調機航班,從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起飛,9時37分飛抵上海虹橋國際機場,正式入列東航機隊。這是C919的全球首發用戶東航接收的第6架C919飛機,也是東航增訂100架訂單的首架機,標志著C919大規模、大機隊商業運營全面加快。

一年前的5月28日,東航全球首架C919飛機執行MU9191航班,從上海虹橋機場飛往北京首都機場,成功完成該機型的全球首次商業載客飛行,標志著C919的“研發、制造、取証、投運”全面貫通,中國民航商業運營國產大飛機正式“起步”。

2023年5月28日,C919開啟首次商業飛行。人民網記者 王初攝

目前,C919的全球訂單已經超過1000架。

向雲端!讓C919飛得更穩、更遠、更廣、更好。國產大飛機人肩負著一份沉甸甸的囑咐、一份來自國人的期待,奮勇向前。

國產大飛機如何爬坡過坎?以電傳飛行控制律為例:電傳飛行控制律被喻為飛機的“大腦”,可以通過失速保護控制律的設計,主動防止飛機發生失速,提高飛機安全性能。提起C919大型客機控制律團隊,業界驚艷於他們開拓了一條“從無到有,從零到一”的自主可控之路。

控制律為何這麼難?因為這項技術幾乎與飛機上所有的關鍵系統交聯。“十余年的技術攻關,是對一個人身體和心理的雙重考驗。”為此,C919總師助理、上飛院電傳飛行控制律攻關隊隊長鄭曉輝和團隊奮斗了不止十年。

十年來,上海這座創新之城有眾多科研人員在重大、關鍵領域一直默默奮戰。十年來,上海這座全球重要科創城市在中國科技創新“長征路”上頻傳捷報——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涌現出體細胞克隆猴、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等一批首創成果﹔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累計牽頭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929項,參與研制了“天舟”“神舟”“羲和”“祝融”等一批國之重器……

緊抓機遇,民營科企接連破冰“出海”

除了“大國重器”不斷上新,在上海的民營科技企業也在整個城市的科創生態孕育下,持續帶來驚喜。

2023年7月6日,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開幕式上,傅利葉智能在重大創新成果首秀環節發布了最新研發的一款通用人形機器人GR-1。作為國內領先的自研可商業化落地的通用人形機器人產品,其展現出的技術突破引發業界的強烈關注,被視為通用機器人時代的裡程碑。

高仿生人形機器人GR—1。傅利葉供圖

這款機器人有著高度仿生的軀干構型、擬人的運動控制,能夠與人協同完成動作,在工業、康復、居家等多個場景潛能巨大。“全世界做了二三十年的機器人,還沒有公司能夠大批量制造人形機器人,因為有很多供應鏈壁壘、核心技術需要突破,但我們已經看到了商業化的曙光。”傅利葉智能創始人顧捷說。

“患者隻需要一次屏氣就能實現全心掃描,通過AI賦能在影像設備上實現了診斷技術的加速,大幅減輕檢查負擔。”近日,聯影集團與北京安貞醫院合作開發出心臟磁共振智能分析系統,在自動化程度與工作流融入層面達到領先水平。

把握產業大趨勢,下好時代“先手棋”。近年來,聯影集團在醫療AI大模型、醫療元宇宙等方面,都進行了前瞻性布局。

這家民營企業自2011年於上海誕生起,就要求“必須全線覆蓋、自主研發﹔必須掌握全部核心技術﹔必須對標國際頂尖水准”,如今已成長為中國高端醫療裝備龍頭企業,扭轉過去高端醫療裝備依賴進口的局面。

聯影研發人員在做醫療設備出廠前的調試。戴亦攝

十年來,民營經濟已成為體現上海經濟活力、創新能力的重要力量。十年來,一大批民營科技企業聚集上海,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涌現出一批行業領軍企業。

這些取得重大突破的民營企業的發展之路,正代表著一批中國民營科技企業堅定走創新之路的決心和信心。

面向未來,堅定奔赴科創新中心

背靠長江水,面向太平洋。長期領中國開放風氣之先的上海,大到政府決策,小到企業戰略,對標國際最高標准、最高水平已成為一種習慣,科創亦是如此。

創新是核心競爭力,基礎研究是創新之源。

“2023年,上海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4.4%左右,其中基礎研究經費支出佔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的比重達10%左右。”在近日中宣部組織的“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採訪上海站中,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煒表示,上海將重點提升創新體系效能,強化創新源頭供給,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打造科創“核爆點”。

面向未來,為搶佔科技前沿,上海不斷強化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科技布局,制定實施計算生物學、合成生物學、基因治療、元宇宙、區塊鏈等領域專項行動方案,深化人形機器人、量子計算、6G、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研究等領域創新布局。

自上而下搭建眾多引才平台,上海求賢若渴的強烈信號,不斷向長三角、全國乃至全球積極釋放。“一出機場,就到國際人才港”“好項目不缺土地,好產業不缺空間”,上海正努力營造“熱帶雨林”式生機勃勃的創新生態。

從燈火通明24小時與世界鏈接的張江實驗室,到黃浦江畔陸家嘴林立的寫字樓﹔從徐家匯的西岸智塔,到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從普陀打造“中華武數”,到楊浦營造“科創秀帶”,以及金山寶山舉全區之力“南北轉型”……各種科創元素的密集交匯,頻頻見諸於上海的頂層計劃,散布在這座城市的每個角落。

十年啟新再出發。上海,正以時不我待的奮進姿態,全力做強創新引擎,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堅定邁進。

(責編:唐小麗、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