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全國首個跨省域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啟動編制,涵蓋11.4萬平方公裡和1.1億人口

十四城共繪“上海大都市圈”一張圖

“每月一會”發展共識越來越多,已確定“一核四翼、三層三網三底色、多心多廊多鏈結”格局

2024年06月03日09:00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上海大都市圈目前所面臨的問題,恰如它的發展態勢,在國內是前沿的、沒有先例和答案的。而在經濟要素充分流動和聯通的今天,上海大都市圈早已“同此涼熱”:當下的機遇,需要14座城市形成合力緊抓不放,構筑區域共同體,提升整體競爭力﹔當下的挑戰,也需要大家通過一致行動,共同克服

最近,來自長三角14座城市的規劃系統負責人在上海進行了一次“頭腦風暴”。記者留意到,一些城市來滬的為分管副市長、市政府副秘書長,顯示出對這次會商的重視。

十四城正在謀劃一件大事。作為全國首個跨省域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上海大都市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即將浮出水面。內容“新意”滿滿,要在產業協同、交通互聯等方面破題。未來,上海大都市圈將推進區域創新走廊聯動融合建設,從上海出發,最慢90分鐘、最快30分鐘可達其他13座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十四城共同坐在一張桌子上編制規劃,這種形式在國內也是首次出現。就在這一次次交流當中,一張史無前例的、涵蓋11.4萬平方公裡和1.1億人口的超大尺度跨省域空間發展藍圖,開始清晰起來。

一家人要一起創業

從今年1月開始,十四城輪流做起東道主,每月召開一次都市圈規劃編制會議。短短5個月,大家已經一同走訪了南通、寧波、宣城、上海和蘇州。

編一套規劃,為什麼要14座城市坐在一起聊?

如此密集碰頭,不是為了走過場,也不是形式主義。經過近3個月的跟蹤採訪,記者發現:要把上海大都市圈畫在一張圖上,遠沒有看起來這麼簡單。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張圖已經到了不得不畫的時候。

當前世界城市經濟競爭,越來越多表現為城市群或都市圈之間的競爭。代表中國,上海大都市圈確有實力。

以上海為圓心、1.5小時交通距離為半徑畫圈,能覆蓋蘇州、無錫、常州、南通、鹽城、泰州、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舟山和宣城。這十四城共同組成的上海大都市圈,GDP總量達18.28萬億元,接近世界第七大經濟體法國,以全國1.2%的面積貢獻了全國14.5%的經濟體量。

從經濟數據看,上海大都市圈無疑是全國綜合實力最強區域之一,產業鏈、創新鏈和供應鏈相對完整,成員城市個個出類拔萃。就拿行事風格素來低調的江蘇泰州來說,它雖然不臨海,但海洋經濟規模位居江蘇省第一,船舶工業總產值更是佔據全國四分之一。

同時,上海大都市圈又面臨種種挑戰。置於全球坐標系中,與美國紐約都市區、日本東京都市圈、英國大倫敦地區等頂級城市群同台競爭,上海大都市圈在創新能力、產業鏈韌性等方面還存在差距。

更難的,在於跨界合作的復雜性。由於缺乏一張完整統一的規劃藍圖,上海大都市圈在跨省域合作方面並不十分順暢,一些重點項目、重大戰略落地較難。

“在跨界的地方,大到發展定位——這座城市想做生態,那座城市想做產業,常常無法調和﹔小到建設訴求——不同地方間的建設標准各異,建設時序有別,都會導致矛盾分歧。拿一條跨域軌道交通來說,我們在圖上能夠畫得連通,實際上卻連不起來。”規劃聯合編制團隊成員、同濟規劃院空間規劃院院長朱郁郁說。記者了解到,由於空間協同治理手段不足,上海大都市圈現有的21個協同單元,整體開發強度不到50%。

可以說,上海大都市圈目前所面臨的問題,恰如它的發展態勢,在國內是前沿的、沒有先例和答案的。而在經濟要素充分流動和聯通的今天,上海大都市圈早已“同此涼熱”:當下的機遇,需要14座城市形成合力緊抓不放,構筑區域共同體,提升整體競爭力﹔當下的挑戰,也需要大家通過一致行動,共同克服。這個過程用創業來形容並不夸張。

平等協商不回避碰撞

2023年,上海規劃資源系統主要領導主動“走出去”,帶隊拜訪兄弟城市。今年,十四城一起“走出去”,一月一城,一月一討論。

碰頭的過程,正是大家平等協商、求同存異的過程。

每次開碰頭會,生態話題總是熱點:好風景怎麼注入好產業?生態產業有哪些門類?生態補償的具體措施又有哪些?……雖然生態塑造在都市圈規劃中起至關重要的底層作用,但記者發現,不少經濟發達城市對增加生態管控有些顧慮,擔心會對未來發展造成新制約。

“每位干部都是帶著各地的訴求而來,必然要充分表達。我們隻有直面問題,擺上台面去爭論,才能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看起來商談的過程很艱難,但攤開來說,以后合作的效果才是事半功倍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連續4個月,我們不斷收集各個城市的意見,第一輪收到240份,到第四輪隻有45份。客觀上,大家的矛盾和沖突越來越少,對大都市圈的發展共識越來越多。”朱郁郁說。

在碰撞中,大家的目光不斷聚焦,許多重點事項無形中得到推進。目前,大家在都市圈的總體格局上形成共識,確定了“一核四翼、三層三網三底色、多心多廊多鏈結”的上海大都市圈總體空間格局。

“一核四翼”,是指上海主城區和周邊區域,東翼海岸帶和海洋空間、西翼太湖周邊地區、南翼杭州灣地區、北翼長江口和北部地區。

“三層三網三底色”,分別指大都市區、聯動協同區、區域協作區三個空間層次﹔以軌道網、航道網、公路網為重點,構建完善綠色高效多樣的一體化綜合交通網絡及樞紐體系,形成“30—60—90分鐘”出行圈﹔銜接省市空間底線約束,基於區域自然資源和歷史人文稟賦,提升區域生態、人文、安全三大空間底色。

“多心多廊多鏈結”,“多心”指在上海大都市圈整體帶動下,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實現多城市各揚所長、各美其美的城鎮布局﹔“多廊”以重要跨區域交通走廊為引領和支撐,構建滬寧走廊、滬杭走廊(G60)等11條空間發展復合走廊,優化空間結構和功能布局﹔“多鏈結”指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為依據,以上海大都市圈目標願景為指引,以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科創鏈、人才鏈為牽引,識別若干戰略機遇區、潛力提升區,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協同、協作、一體化發展。

交流拓寬戰略視野邊界

在會上,無論是大都市還是小縣城,都有平等的話語權和參與權,大家在交流中不斷拓寬視野邊界。記者了解到,上海大都市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正著手優化航道網絡布局。這一靈感來自一座小縣城——宣城郎溪。

今年3月,這座距離蘇浙滬最近的安徽小城,迎來了十四城考察團。春日陽光下,郎溪定埠港水波粼粼,兩台嶄新的龍門吊閃耀著光澤。港區內的蕪申運河有貨船來往,河道不算寬,和氣勢宏大的洋山港相比,隻能算是“小渡口”。

“‘小渡口’也能成為‘大碼頭’。”郎溪縣常務副縣長陳良龍給在場干部們介紹,“定埠港是安徽省首個開通集裝箱航線的縣級港口,航線連接長江和太湖,直達上海,周邊企業的需求很大。開港不到3年,實現營收數億元,貨物吞吐量破千萬噸。”

這番實地走訪,實實在在啟發了大家的思路。很多專業人士在調研交流時頻頻提及,長三角是江南水鄉,水系豐富,發展內陸航道的潛力很大,應該放在更重要的戰略角度去研究。

海洋,在國內外城市群規劃中,一個常常被忽視或一筆帶過的領域,實則蘊藏著極具潛力的戰略價值。而這一靈感,來自上海大都市圈中的一個特殊存在——舟山。

1月份,今年首場規劃系統干部碰頭會在南通召開,舟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總規劃師徐宇波卻遲到了。當時正趕上春運,徐宇波早晨8點從單位出發,愣是坐了7個多小時的車才抵達會址。

在擁堵的車流中,這位干部深受觸動:“走陸路,舟山距離南通確實很遠,但我們換個視角,從海洋的角度出發,舟山和上海是緊密相連的,和南通也僅是隔海相望。地緣上的親近,意味著有更多的合作可能。”

他的發言,引起了在場干部的共鳴。“海岸線,在規劃裡常被視作大陸的盡頭,實則是我們探索海洋的起點。”舟山新區總規劃師周建軍說。記者發現,上海大都市圈有一半為沿海城市,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舟山有“陸域小市、海洋大市”之稱,93%市域空間是海洋。當地干部“靠海吃海”,巧妙科學地挖掘海洋資源,憑借引進的全球最大綠色石化項目,連續多年成為浙江省人均GDP最高的城市。沿海城市如果加強合作,能否產生化學反應,激發更大的影響力?

在碰頭會上,不少干部紛紛打開思路:跨省域的交通互聯,除了公路軌道,能不能增加海洋大通道?海洋經濟和科技產業還有沒有空間?……

從近海到深遠海,干部們熱烈討論,議題不斷延伸。記者發現在碰頭會上,許多干部提出了前瞻性思考。上海大都市圈規劃如同洋蔥被一層層剝開,從跨域生態廊道、世界文化影響力塑造,到能源供應安全、跨域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各個方面被細致剖析,探索跨省合作新模式。

據悉,在今年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期間,上海大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進展和內容也將作為一項重要議題,相關工作模式正在長三角推廣開來。“協同合作的工作組織方式非常創新高效,先進經驗值得借鑒。”寧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總規劃師趙艷莉說,寧波都市圈規劃編制將積極引入並借鑒這一機制。

平等協商,深化共識,凝聚合力,共繪藍圖,不僅是上海大都市圈規劃編制的核心精神,更是長三角實現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要義。(記者 戚穎璞)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