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多公裡的“雙向奔赴”(區域協調發展微觀察)
優勢互補、協同發展,讓距離不再成為發展的障礙。
從上海嘉定到浙江溫州,400多公裡距離,每半個月至少往返一次……這是楊志強的工作日常,也是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的一個鏡頭。
4月16日早晨7時許,上海凱泉泵業(集團)有限公司浙江工業園技術副廠長楊志強,搭上從上海虹橋站出發的列車。
高鐵密度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3倍,營業裡程佔全國1/6,長三角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不斷提升。“公司總部在上海,在浙江溫州、安徽合肥有生產基地,隨著一體化進程加快,出差、跨區域合作越來越方便。”楊志強說。
臨近中午,抵達溫州。出站,穿過東甌大橋,伴著甌江的陣陣濤聲,凱泉泵業浙江工業園就在眼前。
走進泵體加工區,隻見十幾台數控機床旁隻有兩三名操作人員,一旁陳列著30多個外形相似但大小各異的泵體。“這裡生產成熟標品,智能化、批量化是主要特點。”楊志強介紹。
2600多平方公裡的溫州永嘉縣,集聚了3000多家泵閥企業。“要模具、鑄件可以找寧波、麗水、金華,要電機找台州,供應商挨得近。”工業園廠長黃衛寧介紹。
浙江工業園有制造優勢,也能通過技術中心推進產品研發,為什麼凱泉泵業還要把總部設在上海?作為長三角的龍頭城市,上海科技、教育、人才資源雄厚,能滿足企業的技術創新需求。
離開上海前,楊志強特地找到上海研發中心水力模型開發室研發主管侯多華,她正在測試中心推進超聲探頭項目的研究。“這個項目正好和你們在效率提升、節能等方面的需求相關。”侯多華的話讓楊志強心裡更有底氣。
3層樓高的測試中心內,多種罐體、管道密布,無數水力模型、樣機的測試在此進行。“上海創新資源富集,我們和很多高校專家合作,解決了不少技術難題。”侯多華說。
跨區域、跨部門強強聯合,創新力量和優勢資源有效整合,長三角正成為科技創新策源地。在這一過程中受益的,不隻凱泉泵業。急需人才的迦南科技,在嘉定的溫州科創園覓得專家﹔急需生產基地的上海企業立顯科技,在溫州尋得生產成本相對較低的轉化用地……跨區域共建共享,正有序促進生產要素合理配置,推動長三角實現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走出浙江工業園,天色已晚,楊志強連忙趕往高鐵站返回上海,“等杭溫高鐵開通了,上海和溫州往來會更方便,就不用這麼趕了。”
隨著軌道上的長三角加快建設,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推進步伐正在加速。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15日 0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