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什麼是AI所不可替代的生命體驗?一起來聽聽……

2024年03月27日11:22 |
小字號

近日,《學習的故事》新書首發式在上海圖書館東館舉行,來自長寧區的兩位全國“百姓學習之星”作為該書的書寫對象也來到現場。讓我們一起走進她們持續學習、自我提升的故事。

“對我來說,一本書、一個人、一件事、一次活動都可以有所學。學習成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它是AI所不可替代的生命體驗。”發布會現場,2022年“全國百姓學習之星”、長寧區虹橋街道社區(老年)學校志願者、兼職教師、昆曲藝術家趙津羽講述了自己致力於昆曲學習、傳承與推廣的人生經歷,並分享她的學習感悟。

據了解,《學習的故事》由上海大學文學院的學生採寫,收錄了近年來“百姓學習之星”中的21位代表人物。該書以真誠的筆觸書寫了一大批堅持終身學習、努力奮斗的勵志人物以及長期致力於終身教育領域無私奉獻的典型工作者,為學習者樹立榜樣。

美麗、優雅是二年級碩士研究生李昔潞對昆曲藝術家趙津羽的最初印象。但在深入接觸后,她發現其背后對事業的熱愛更為動人。“為了推廣熱愛的昆曲,她放棄穩定的工作,選擇去走一條有許多不確定性的道路,用持續的學習克服困難,把熱愛干成了事業,她的堅韌、純粹、精益求精也深深地感動了我。”

該書的另一收錄對象,天山路街道社區學校的非遺手工面塑教師、面塑傳承人張書嘉長期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面塑藝術的傳承與發揚,摸索開辟了一條非遺“創新之路”,她的奮斗故事同樣鼓舞了很多人。她說:”我的能量有限,但大家一起去傳承、去普及,能量就一定會變大!”

近年來,長寧區持續推進學習型城區建設,不斷強化數字賦能、發展社區教育、加強智慧助老,培育學習品牌,為廣大市民搭建學習平台,提供學習資源。兩位“百姓學習之星”的學習奮斗故事,也將不斷激勵長寧人持續學習,終身學習。

全國“百姓學習之星” 趙津羽

長寧區虹橋街道社區(老年)學校志願者、兼職教師趙津羽曾獲2022年度全國“百姓學習之星”榮譽稱號。趙津羽是昆曲澎派閨門旦傳人,曾受教於昆曲武旦皇后王芝泉,后拜在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張洵澎門下,專工澎派閨門旦藝術。作為全國第一位職業昆曲推廣人,趙津羽始終堅持在昆曲藝術領域不斷深入和系統地學習及鑽研,並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用自己所學和社會影響持續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因為曾就讀於以昆曲為特色的武夷中學,12歲的趙津羽對昆曲“一見鐘情”。大學畢業后,她先在小學任教,后在大學擔任學生處處長,雖然做著與昆曲沒有關系的工作,但心中卻一直牽挂著昆曲。

2007年,趙津羽邁出了自己推廣昆曲的第一步——在一家咖啡館開了一場昆曲普及講座。然而,“帶學生進劇場,效果不佳。他們看不懂,必須先普及基礎知識。”她感到推廣昆曲的重要性。由於精力有限,她辭職放棄了“鐵飯碗”,捧起了昆曲這隻“小瓷碗”,甘願棲身幕后,為昆曲奔走呼號,成為職業推廣昆曲第一人。

在對待昆曲學習上,趙津羽用一種近乎苛刻和精益求精的態度要求自己。直到今天,趙津羽還在不斷地學習,她經常請自己的老師——已經80多歲的張洵澎給自己講戲評戲,還時不時一起唱上幾段。“隻要學過昆曲,就應是推廣者,要擔起責任。如果敷衍了事,唱得一塌糊涂,別人會覺得,昆曲這麼難聽。”她說,“你不是丟師傅的臉,而是在貶低這門藝術的聲譽。”

為了推廣昆曲的美學理念,趙津羽成立了昆腔京韻俱樂部、建立了上海夢樂昆曲澎派藝術研習中心,一心研究傳承昆曲澎派藝術,並提出了“昆曲+”的推廣理念﹔同時,她也主動走出去,到企業、機關單位、醫院、學校等各種場所開設講座。

而為了讓昆曲這一國粹藝術走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趙津羽依托虹橋社區(老年)學校,幫助轄區內的“洋居民”了解昆曲、學習昆曲,成為虹橋街道社區學校“洋學生”心目中的中國文化偶像。她還多次受邀為國外領導人進行昆曲演出﹔前往海外傳播昆曲藝術,為日本、泰國、比利時、法國、美國等暑期夏令營師生開設昆曲講座,以實際行動向世界展示東方美學、中國式情懷和價值觀。

全國“百姓學習之星” 張書嘉

天山路街道社區學校的非遺手工面塑教師張書嘉是2020年度全國“百姓學習之星”。她10歲起師從中國知名面塑藝術家“面人趙”之女趙鳳林,一直以來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面塑藝術的傳承與發揚。

2009年,張書嘉以工作室形式入駐天山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以“創意”的概念將傳統手工藝與現代元素相結合,逐步摸索開辟了一條非遺“創新之路”。她編寫並出版的長寧社區《手工面塑初級》教材被評為長寧區社區優秀教材及全國社區優秀教材。網絡教材《創意面塑》的視頻教材已發布在“數字長寧網”,並作為首批示范課程選入“上海市終生教育網”。

結合老齡化的社會需求,張書嘉編寫了適用於老年群體的面塑手工課程,依次推出了社區老年面塑班,老年大學面塑班,敬老院面塑班等。此外,她還將面塑藝術傳播到新生代。她的“書嘉手藝”面塑課程與幼兒園、小學、中學等教育機構合作,開設了“創意面塑”興趣班﹔參與舉辦“非遺進學校”、中國文化之旅夏令營、國學冬令營、“傳統節日學非遺”、“親子互動學非遺”等一系列活動,推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啟動“非遺種子教師”計劃,已培養種子教師30余人﹔種子教師已在美國、澳大利亞的大學和中學開設相關課程,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在網絡上,張書嘉不斷嘗試作品的跨界合作,以“非遺+概念”融合傳統手工和現代需求,傳統的非遺文化以新的面貌和形式展現在更多人的視野中。

(來源:上海長寧)

(責編:唐小麗、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