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楊浦,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如何實現幸福“升級”?

對於中國人來說,春,醞釀著“一年之計”。今年,百姓最期待什麼?據媒體調查,最受網友關注的十大熱詞中,“養老”赫然在列。民之所盼,即是施政所向。“兩清單一指南”發布,“暖‘楊’惠老”項目啟動﹔關愛社區老人,“人技共防”……楊浦正在全力構建、完善“15分鐘養老服務圈”。
民生工作與高質量發展相輔相成。從“工業鏽帶”到“生活秀帶”,楊浦城區面貌日新月異的同時,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如何實現幸福“升級”?
“聯動”“智慧”——“幸福養老清單”上,服務將越來越“高能”
“紅燒肉入口即化,正宗,而且精肉不柴,適合老年人,很不錯。”日前,開魯四村居民何先生的家門口“上新”了社區長者食堂,作為典型的“上海胃”,何先生對這裡的本幫菜特色非常滿意。
近期,殷行街道新增“甬盛福”等4家社區長者食堂,優化“家門口”助餐服務體系,加快推進“15分鐘養老服務圈”建設。

楊浦是養老大區,截至2023年底,全區戶籍老年人口共42.34萬人,佔戶籍總人口逾40%,老年人口總量長期居中心城區首位。隨著老齡化程度的逐漸加深,大體量的養老需求成為政府部門的“考題”。
3月伊始,楊浦發布“兩清單一指南”,“暖‘楊’惠老”項目同時啟動。楊浦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如何實現幸福“升級”?
“兩清單一指南”,包括楊浦區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幸福養老”服務清單及養老服務指南。
其中,“幸福養老”服務清單是對養老服務具體內容的細化。清單列出機構養老服務、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兩大類,囊括醫養共同體、老年大學、智慧養老院、長者食堂服務、長護險居家上門服務等38個服務項目條目,覆蓋養老的方方面面。

記者注意到,“聯動”與“智慧”是“幸福養老”服務清單的亮點。
“聯動”——醫療機構通過醫養聯動平台,為養老機構住養老人開啟定期巡診、義診、綠色通道等服務﹔企業、社會組織、轄區高校等社會力量,在養老機構開展豐富的藝術、文化活動﹔各街道與民政部門合作,開展上門助老服務,助力居家環境改造……“智慧”——在養老院直通“互聯網醫院”,在家可享“智慧水表”“養老e顧問”等服務,方便快捷……信息上雲、安全放心的“智慧養老”服務將越來越“高能”。
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分條羅列了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居家養老所涉及的服務項目、服務對象、服務內容等,並對保障標准、支出責任、責任單位等作明確劃分﹔在養老服務指南中,市民可查到全區養老服務的信息概況,如身邊最近的助餐點、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申請方法等。

會上,區民政局與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與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美團(上海)、中國銀行楊浦支行分別簽署黨建共建聯建協議。楊浦區“幸福養老”智庫專家團成立。
今年,楊浦將全力探索“暖‘楊’惠老”項目,寫好“老有頤養”三篇文章(智慧賦能、醫養融合、福利提升),深化人才隊伍梯度建設,促進“幸福養老”事業實現“質的提升”,推動楊浦養老工作基礎更牢、體系更優、品牌更亮。
“人技共防”——線上線下“同頻”,構成“關愛閉環”
構建“15分鐘養老服務圈”,老人是“圓心”,社區是支點。
“今天一位高齡獨居老人本來說好要理發,但敲門一直沒人應……”一天中午,控江路街道雙花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楊曉晴的手機鈴聲突然響起,電話那頭是焦急的社區志願者李正斌。楊曉晴頓時心裡“咯噔”一下,立即放下手中的飯碗,趕赴現場。居委會工作人員、社區志願者等聚集在老人家門口,有的不停敲門,有的不停撥打老人家裡電話,還有的打電話報警求助……

匆匆趕來的民警了解相關情況后,考慮到時間越長老人危險系數越高,採取了破門操作。大門打開后,楊曉晴第一時間沖進房內,隻見老人躺倒在地。衣衫單薄的她意識模糊,無法說話,情況不容樂觀,居委會工作人員馬上撥打120。
“她沒有子女,隻有一個哥哥但也已經快90歲了。”居委會工作人員朱竹和樓組長苗其英迅速“組成”了老人的“臨時家屬”,共同前往醫院。
到了醫院,朱竹毫不猶豫地墊付了醫藥費,拿著單子一個一個科室奔波,CT檢查、驗血、輸液……由於送醫及時,老人情況穩定,沒有生命危險。老人的哥哥、侄女分別趕到醫院后,拉著兩人的手感動得熱淚盈眶。

除了“人肉防線”,關愛社區老人還有“技術防線”。
在長白新村街道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大屏中,老人的地理位置一覽無余,點擊其中一處便能看到老人的具體信息。左邊依次顯示年齡分布、監測情況、預警情況及處置情況﹔右邊則從時間、空間及個體不同層面進行數據分析。
長白新村街道已啟動獨居老人智能水表監測試點,這套系統與每日用水量挂鉤,可自動預警。
家住內江路的獨居老人夏林娣說,偶爾遇到生活不便的情況就會打電話向社區關愛員求助,自從更換了智能水表,簽署“獨居老人智能水表監測同意協議書”后,覺得更安心了,“這對我們獨居老人很負責。”

一位街道工作人員介紹,如老人家中24小時用水量低於0.01立方米或高於2立方米,后台AI系統都會自動發出預警,第一時間打電話聯系家屬,同時將預警短信發送至居委會干部或關愛員的手機,通知其聯系探望,避免險情發生。任何預警都須經家屬或社區干部上門探望后,通過智能終端設備系統確認才能形成工作閉環。
據了解,為進一步提升預警效率,街道還開發了特殊情況的打標功能,當老人入住養老院、出門旅游時,可在系統中改變監測方式,以旅游為例,可設置為5天不預警用水量過低,最大限度考慮了實際生活中的各種情況,增強智能場景的實用性。
近日,鳳三(2)居民區內舉行的學雷鋒便民服務日活動中,智能護老、居家監控安裝等便民服務項目的咨詢攤位前人頭攢動,“我們參考了前期居民區的每月便民服務日內容,結合相關反饋,特別推出了智慧養老、監測骨密度、智能手機操作講解等一系列針對中老年居民的便民服務攤位。”居委會主任談黎明告訴記者,“未來,我們將繼續立足本職崗位,持續開展每月便民服務日,為居民送上貼心服務。”
聽見新“聲”——60多歲植入人工耳蝸后,他不僅考取了駕照,還帶著妻子到多地旅行
舞台上,24歲的張覺方雙腳輕盈地踩在無形的樂符上,身體的律動准確而有力,仿佛與音樂融為一體,看到這樣的情景,或許很難相信,這位年輕的舞蹈編導從小就患有雙側感音神經性耳聾,是一名人工耳蝸植入者。
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並非只是一串串冷冰冰的數字、代碼,而是飽含“民生溫度”。“手術后,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改變,上學、交友、追星,跳街舞,仿佛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張覺方說。
“科技助聽,共享美好生活”,是今年全國愛耳日的主題。近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舉辦了一系列宣傳活動,包括為患者提供人工耳蝸政策解讀、植入咨詢、保養和調整等服務。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楊軍介紹,隨著聽力檢查和治療技術的發展,聽力障礙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療選擇。根據聽力疾病的病因、程度和性質,患者可以選擇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也可以選擇助聽器、人工耳蝸或聽覺腦干植入等干預措施。
過去,人工耳蝸植入的患者以新生兒、兒童等語前聾患者為主,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越來越多老年人也開始考慮這個選項。對於老年患者而言,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不僅僅是恢復聽力的手段,更是改善整體生活質量的關鍵。
倪平弟雙側耳聾多年,使用傳統助聽器效果不佳。60多歲植入人工耳蝸后,他不僅能更好地與家人交流,還考取了駕照,帶著妻子一起去多地旅行。“手術后,許多患者能夠更好地與家人交流,參與社會活動,減少了孤獨感和社會隔離感。”楊軍說。

聽力下降是全世界分布最廣的感覺器官缺陷,居全球疾病負擔排行榜的前列。在我國,聽力下降為第二大致殘疾病,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據了解,去年10月1日起,人工耳蝸已被納入上海醫保支付范圍,支付類別為乙類。此前,人工耳蝸單側植入的費用約為20萬元,進入醫保后,使用乙類耗材發生的費用,將由參保人員先現金自付20%,其余費用再按本市基本醫療保險規定支付。此舉大大降低了接受人工耳蝸手術所產生的經濟負擔,預計未來將有越來越多老年人接受這一有效的治療方法。
更好地認識疾病,才能更好地預防,科普起著重要作用。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還發布了科普專著《聽力疾病自助手冊》,由楊軍主編。該書圖文並茂、通俗易懂,不僅面向公眾普及知識,也適合從事相關工作的臨床醫生、技師、醫學生參考學習。
(來源:上海楊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