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社會| 法治

阿根廷小伙在滬郊調查推廣方言,驚呆老農民

2024年02月06日10:38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阿根廷小伙在滬郊調查推廣方言,驚呆老農民

長得洋裡洋氣,說話土裡土氣

“祝大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2月5日,在金山區各界人士春節團拜會排練現場,一位藍眼睛高鼻子的外國小伙兒吸引了眾多眼球,他不僅用地道的金山本地話向大家拜年,還與主持人用金山方言對答如流,讓現場工作人員驚嘆不已。

這個“長得洋裡洋氣,說話土裡土氣”的90后阿根廷小伙兒名叫Federico Demarco,“吳飛得”是他的中文名。之前,他就因為多段獨具反差感的金山方言推廣視頻在抖音“出圈”。“阿奴想想看”“曉得哇”“嘸數啊哩”……不看視頻,很難想象這些順溜方言出自一位老外之口,不少網友評論“講得比我奶奶還土”“上輩子絕對是金山人”……

一名土生土長的阿根廷人,是如何與中國結緣?又是如何掌握了頗有難度的金山方言的?

“上海女婿”一口地道方言

“金山話其實很有意思,在吳語中也有明顯的特點。”吳飛得告訴我們,“從聲調上來說,相比上海話隻有5個聲調,金山話中的朱涇話、楓涇話、興塔話都有8個聲調,金山其他地區的方言也有7個聲調。因為我自己很喜歡語言,當然是希望這樣有意思的方言能夠傳承下去”。

吳飛得現場演示了金山話裡的8個聲調,讓旁邊的金山本地人聽得一臉吃驚,進而連連點頭。他還舉例說,比如“吃”這一個字,金山的東、中、西三個片區的方言發音就各不一樣,他分別進行了演示,將三者之間的細微差別“拿捏”得十分精准……

對於自己中文名字的由來,這位阿根廷小伙解釋說,“飛得”是自己母語名字Federico的音譯,而“吳”姓則是因為自己喜歡研究吳語。或許是天性使然,飛得從小就對各種語言特別感興趣。會說8國語言的他,對中文尤其痴迷,他不僅是阿根廷第一個通過漢語水平考試六級的人,更因為與上海姑娘結緣而練成了一口流利的上海話。

2018年,吳飛得隨妻子來到上海生活。會說漢語,上海話也講得靈光,一門方言讓他迅速融入了這座城市。越深入“海納百川”的上海,越能體味到交匯在此的各國各地文化,除了上海市區方言,各種“吳儂軟語”更是激起了飛得的濃厚興趣。

在上海大學攻讀語言學碩士的他,將上海郊區方言作為主要研究方向,其中包括金山話、嘉定話、南匯話、鬆江話、青浦話、奉賢話等,用專門的字表、詞表來記錄這些方言的語音、詞匯、語法。逐漸地,在“滬語圈”小有名氣的飛得參加了《滬語人氣王》等節目的錄制,也在機緣巧合下認識了同樣喜愛方言研究的金山朱涇小伙封烜鑫,人稱阿慶。阿慶不僅帶著他去金山鄉村尋訪說著地道方言的老人,更教會飛得一口正宗的金山話。

攜手上海小伙研究吳語

飛得和阿慶因為同樣的愛好,在上海一起做起了方言的研究和保護。

“飛得是學院派,有系統的專業知識,懂得科學的研究方法,會用錄音和國際音標記錄方言語音。而我是草根,知道很多金山方言和風土人情。在許多地方剛好互補。”阿慶笑著介紹。一旁的飛得則補充道:“阿慶教我金山話,我也教他西班牙語。在研究的道路上,我們也是共同成長。”

就這樣,一個阿根廷的城裡人和一個上海的農村小伙便時常出現在金山的田間地頭,尋訪著適合的本地老人,搶救著本土文化之根……

其實,尋找合適的發音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此,他們奔波於金山許多村委會,找尋發音地道又有一定文化基礎的本地老人。調查的過程也同樣辛苦,“我住在楊浦區,每周來金山做一次調查尋訪。來回路程需要4個多小時。為了配合老人作息,我一般早上6點起來從市區出發,8點左右到金山”。從2019年開始,吳飛得已經堅持了4年,積累了不少研究成果。

目前,飛得和搭檔阿慶正著手將現有研究成果編撰成一本關於金山方言的書,“主要記錄我們4年的調查結果,包括語音、詞匯、語法三部分”。除此之外,憑借著自己在計算機方面的優勢,飛得還與幾位志同道合的中國朋友創立了“吳語學堂”,將吳語區各地方言字音、詞匯制作成免費的在線吳語詞典供查閱。飛得說:“中國語言和中華文化深深地吸引著我,在深入研究吳語的同時,我也希望能為對吳語文化感興趣的人提供幫助和服務。”

“老早點種田個辰光,全拿鐵搭來坌田個(以前種田,都是用鐵搭來翻土)……”今年76歲的陳金毛是金山朱涇鎮新涇村人,也是吳飛得和阿慶的重點採訪對象,經常向他們介紹金山農村先前的種田方式和方言。採訪中,吳飛得用專業的話筒收音,並在電腦上認真記錄,阿慶則用金山話詢問,其間兩人時不時探討、請教。

像陳金毛這樣的方言發音人,已經越來越難找到。在研究過程中,飛得和阿慶發現,如今在年輕群體中,方言已越來越式微。這也愈發讓他們覺得應該在研究的基礎上,對方言進行搶救和保護。“研究越深入,越覺得現在做的事有意義。剛開始是因為好玩,如今拍攝短視頻,也是希望通過外國人的全新視角,讓金山方言被更多人,尤其是年輕群體聽到,從而進行更好的傳播和保護。”

都說,普通話可以讓人走得更遠,但方言可以讓你不會忘記從哪裡出發。

身為土生土長的金山人,阿慶很感慨,“我是奶奶帶大的,從小說金山話,但越長大越發現,身邊說普通話的人多了,講金山話的卻少了。現在我們這代人的金山話都已經不太標准了。”所以,他一直身體力行為傳承金山話做點事情,“方言今后會怎麼樣,我們不好說,但起碼現在能做的,就是好好記錄。將來如果有后人感興趣,可以查閱留下來的資料,通過文字和語音,和前人對話,想象曾經有這麼一個說著方言的時代……”

如今,許多老鄉都接納了這張時常來村裡嘮嗑的外國面孔。春節前,朱涇鎮新涇村家家戶戶挂花燈、做奘糕的畫面裡,有飛得和阿慶的身影。在走鄉串戶的調研中,飛得對於中國式的鄉愁,也有了更深一層的領悟。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載體。記錄、保護和傳承方言,留住鄉音、喚起鄉情、記住鄉愁,阿根廷的飛得和上海金山的阿慶正在努力,“我們的調查研究工作會繼續下去,如果有認識對金山方言和文化感興趣的本地老人,可以給我們介紹,我們有機會會去拜訪一下。”他們說,希望被稱為“地域文化之根 民俗文化之鑰”的方言,大家一道來守護。(記者 黃勇娣)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