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破小”變身“景觀房”!緊鄰中山公園的這個小區大變樣了

近日,緊鄰蘇州河、與中山公園一牆之隔的萬凱小區完成華麗轉身,從老舊小區蛻變為環境優美、設施齊全的“河景房”“園景房”。兩次改造不僅提升了小區的整體環境,也贏得了居民們的一致好評。
萬凱小區建於20世紀90年代,是典型的“老破小”,且一直沒有物業公司管理。因年久失修,部分管道老化,居民日常生活受到影響。2020年,萬凱小區迎來了精品小區改造,實現硬件環境大幅提升。去年開始的“吾百家園”打造又給小區帶來二次提升的機會。
改造過程中,蘇一居民區充分發揮黨建引領的作用,弘揚“凝聚力工程”踐行“四百”精神,探索形成“一二三”行動方案,讓居民安心。其中,“門鈴”行動是改造初期的一項重要舉措。居民區干部帶著設計圖紙挨家挨戶走訪,詢問小區存在的問題,了解居民的切身需求,收集居民的意見建議。通過按響一家家門鈴,與群眾面對面心貼心交流,形成了符合居民需求的“接地氣”的施工圖。
“門鈴行動”又進一步催生出了“金點子”行動。居民區干部在與居民交流過程中,進一步排摸出了社區能人,組織動員這些達人、能人參與居民區議事協商,“碰撞”出閑置自行車改造、水管花園、愛心座椅等一批“金點子”。
隨著小區“達人名單”不斷變長,這股居民“微力量”逐漸釋放出治理“大能量”。在達人帶動下,小區陸續開展了共享工具屋、舊車翻新、向善彩繪等微更新項目。這樣的“微力量大能量”行動也讓老舊小區由內而外煥發新生。
在改造過程中,蘇一居民區還積極引入物業服務企業,通過社會化選聘的方式,成功選定了專業的物業公司來為小區提供服務。物業公司提供了規范的“四保一管”服務,讓居民有了新的期待。居委會、業委會和物業公司協同發力,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如清理堆物、優化機動車車位、規范非機動車停放等,贏得了居民的廣泛贊許。
“門鈴”行動讓小區達人不再“隱身”,“微力量大能量”行動進一步激發了居民參與小區自治的熱情。蘇一居民區順勢而為,組建了“萬凱志願者服務隊”,邀請中山公園退休職工為大家講述百年公園的故事,並鼓勵熱心居民積極參與小區日常管理,這些志願者們發揮自身特長,為小區的建設貢獻力量。
為了方便居民參與小區事務,“萬凱議事會”也應運而生。除了小區微信群和樓組微信群外,家門口的愛心座椅也成為了居民議事的場地。“我有好些花草,但家裡地方小,我想搬到小區花架上給大家一起欣賞。”“車棚內廢舊自行車太佔地方,應該及時清理,給電瓶車充電騰空間。”
在“萬凱議事會”的積極運作下,一件件居民訴求得到回應,一個個治理項目陸續落實。越來越多的居民從隻關心自家事轉變為關心小區公共事、主動融入街區事。居民代表積極參與“蘇河華政灣街區治理委員會”,與周邊小區、單位一起共同為街區治理貢獻智慧和力量。如今,萬凱議事會成員們時常聚在“梧桐廣場”暢談,這裡也是萬凱小區居民最喜歡的休閑場所。
如今的萬凱小區,有專業的物業服務,有熱情又充滿能量的自治團隊,還打通了線上線下議事雙渠道,小區環境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質也提高了。萬凱小區從“老破小”到“景觀房”的轉變,也充分展示了黨建引領下基層自治的有效性,來自居民區的一個個“金點子”最終成就了“美麗家園”的實景圖。
(來源:上海長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