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首個《數字時代中國醫生健康科普評價報告》發布:慢病科普豐富心理科普仍不足

2023年10月28日09:38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近日,由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復旦大學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院、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聯合主辦的國內首個《數字時代中國醫生健康科普評價報告》發布。《報告》披露,醫生科普近幾年呈蓬勃發展趨勢,微博認証為醫生的賬號超過四分之一是近三年“新注冊”。從內容來看,慢性疾病與生活方式健康科普內容較多,隱性健康話題(如心理健康)的可見性與關注度仍明顯不足。

據悉,這是國內第一個有關數字時代醫生健康科普的評價報告。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孫少晶教授團隊、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王帆研究員團隊歷時半年多,通過對抖音、微博、微信三大社交媒體平台健康科普內容的分析完成。《報告》瞄准健康科普領域,聚焦醫生群體,考察數字化進程中的健康科普特點及問題。

研究團隊經過多輪數據搜集和分析判斷,最終確定了認証為醫生的930個抖音賬號,10346個微博賬號,以及排名前200位的微信公眾號。

《報告》發現:在主管部門大力支持下,平台健康科普內容數量增長明顯,其中微博上頭部醫生賬號發帖最高的超過10000條,抖音平台上頭部醫生賬號發表的科普視頻數量最高超過2000個,微信平台上頭部醫生賬號發文數量超過3000篇。

國內醫生在數字平台科普力量區域分布廣泛,但參與規模及影響力受地域、性別、醫院、科室、職稱、職務等多種因素影響。科普力量高度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東等發達地區﹔專科醫院在微博平台佔比相對較高,綜合醫院在抖音平台佔比更大﹔外科、內科、中醫科在抖音、微信平台上更加普遍,而整形科在微博上佔比較高。

從內容來看,慢性疾病與生活方式健康科普內容比較豐富,隱性健康話題(如心理健康)的可見性與關注度明顯不足。閱讀量較高的內容中,日常保健與疾病分析佔比較高,癌症、中醫藥知識內容佔較大比例,心理疾病、疫苗等主題的內容相對較少。

《報告》還指出:醫生在數字平台上的自我介紹總體顯示較高親和力,展現出較好的職業形象和專業權威。但一些醫生在不同平台上提供的個人信息存在出入和差異,有過度營銷或虛假宣傳等隱患。科普內容中,出現一些灰色話題地帶,如所謂玄學和健康、求孕祈福等,偽健康信息夾雜其中。一些專業知識傳播話題仍存在未“出圈”現象,科普內容語言風格過於晦澀,甚至直接摘抄自古代藥典,解釋與“轉譯”不到位﹔部分醫學專業術語與民間流行醫療術語交叉混合,造成語義混亂。

除此之外,部分醫生在社交平台上開展用戶付費的醫療服務,包括線上問診、帶貨直播、內容付費等,拓展了醫療服務渠道,有利更好滿足公眾醫療需求。但一些醫學科普與廣告營銷之間的界限模糊,可能挑戰健康科普的專業權威性,數字平台健康科普與商業化醫療服務的平衡亟待重視。

中國醫師協會人文醫學專委會副主委、上海市健康促進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健康促進處王彤處長表示,醫生科普內容應向“預防為主,關口前移”靠攏,加強對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導,引導醫生科普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去表達。

另悉,下一步課題組還將結合專家建議,關注醫生從事科普實踐的多元空間與平台,提供來自國際比較的經驗,推動數字技術發展與醫生科普實踐的深度結合,拓展研究報告在數字時代醫生科普能力提升中的指導作用,為健康中國與數字中國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責編:龔莎、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