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未來產業 贏領明天丨加速落子布局,上海搶佔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

人民網記者 葛俊俊
2023年10月24日15:18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抓住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過程中孕育的新機遇,勇於開辟新領域、制勝新賽道。未來產業發展正是於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的關鍵所在。

2023年,面向未來五大產業,上海率先成立了張江、臨港和大零號灣首批三個未來產業先導區﹔成立先進核能、新型儲能、腦機接口三個未來產業專委會﹔啟動了2023全球“未來產業之星”大賽……自2022年9月上海發布《上海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 發展壯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方案》后,上海各區正快馬加鞭全面推動未來產業落子布局,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

作為國內最早布局發展未來產業的城市之一,上海如何在這場關於未來的競爭中搶佔先機?人民網記者專訪了上海啟明未來產業技術促進中心理事長、上海零號灣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志剛,深度剖析上海未來產業的基礎及發展優勢,探討推動未來產業生態建設路徑並描繪了未來產業發展藍圖。

原因——尋求新路徑,引領全球產業競爭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以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快速發展,在眾多產業領域尤其是系統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中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在產業技術領域,中國與西方主要大國已經在同一能級上。而且在協作效率、解決問題的能力、社會體制以及經濟發展等方面,我國更有絕對優勢。”張志剛認為,這幾十年來,中國不斷學習先進的產業技術、培養大量的產業人才、創建了商學院,引進了先進的企業管理能力等,積累了強大的產業技術新要素和能力,中國有實力與西方大國進行對等競爭。

“未來是相對的,所有的未來都會變成過去,但是所有的時刻都必須考慮未來。”張志剛明確指出,之前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高效的范式正在逐漸失效,已經無法支撐我國經濟的龐大體量和高速發展,也無法適應新一輪的經濟全球化格局。

在全球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的背景下,如何找尋到新的方法,創造新的市場?

“要想有需求就要有增量。”張志剛認為,從需求增量的角度看,在全球經濟發展放緩的情況下,國內的增量更為重要,需要從供給側尤其是技術、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側方面做出大規模的調整。

這種大規模的調整,一方面解決增量的技術創新問題,實現供給升級,另一方面是大規模降低成本,讓原本高成本、服務少數人或者少數機構的產品、技術和服務能夠大規模滲透到社會中去,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同時,提升經濟活力。

“這也是現階段特別重要的訴求,一旦這種模式可以調整過來,就能夠逐步解決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型社會。因此,我一直認為,中國經濟迎來了巨大的挑戰,也迎來了最好的時機,讓我們有機會大規模發展未來技術,探尋產業發展新路徑,構建經濟發展新范式。”張志剛說。

在張志剛看來,對未來產業的培育實質上是——解決中國未來如何在全球產業技術發展的大格局中佔據引領性地位。這就意味著,國內必須具備培育引領性產業技術的能力,擴大技術創新的供給,通過技術創新及高效率協作,來支撐中國經濟基礎結構的優化,從而推動中國社會經濟發展。

把脈——未來產業土壤肥,下好“先手棋”

“世界格局在從西方主導向中國引領的新范式轉變,能夠代表中國建立起培育引領性產業技術的區域和城市不多。而且,未來產業不應該、也不可能遍地開花。”張志剛強調,未來產業發展對前沿技術的突破性、顛覆性創新的要求,以及未來產業發展的不確定性,對培育未來產業技術的生態和土壤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這樣的區域或者城市必須最少具備以下幾個特征:第一,必須是開放的,是全球創新和產業技術發展網絡中的樞紐,擁有大量的人才、技術資源以及科技創新的基礎設施,創新要素通過這一樞紐流轉、協作,培育出新的引領性產業技術並高效地滲透到產業中去。第二,必須是創新的。創新的對立面不是保守,而是投機。需要鼓勵願意嘗試的年輕創業者,降低他們的門檻和成本,支持他們踏踏實實地去啃科技創新的硬骨頭,做對產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事業,而不是追風口、炒概念、割韭菜。第三,必須各種要素齊備。對於科技創業者而言,需要政、產、學、研、資、創要素齊備,每個環節缺一不可,並由此形成最適宜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發展的營商環境。

“隻有這樣的土壤才能夠培育科技創業企業,培育未來產業技術。上海正是具備了這樣土壤的城市。”上海長期引領中國經濟發展風氣之先,張志剛看好上海未來產業技術的培育,並稱之為“長三角乃至全國未來產業技術培育最核心的動力”。

作為國際大都市,上海在中國的經濟和產業社會發展中承擔著非常重要且獨特的作用,有能力和實力下好未來產業“先手棋”,並逐漸輻射和滲透到國內其他城市。

在未來產業發展過程中,國資是產業發展的重要壓艙石和基本面,在引領性產業的培育、高效率的協作、細分領域的嘗試、資源的開放、創新企業的配合上都發揮重要的作用,這也是上海敢為人先,率先發展未來產業的重要基礎。

上海能否在現有產業基礎上重構並實現引領,能否把引領性的產業技術培育作為上海發展的重要戰略?這將關系到上海后續能否在中國經濟發展中佔有獨特的重要地位,以及長期實現戰略引領性的關鍵。

探索——既要“腳踏實地”,又要“無中生有”

上海如何在未來產業中搶佔先機?張志剛指出,未來產業光靠“腳踏實地”是不夠的,還要學會“無中生有”。

在《行動方案》中提出,要打造未來健康產業集群、未來智能產業集群、未來能源產業集群、未來空間產業集群、未來材料產業集群這五大未來產業集群。爭取到2030年,未來產業產值達到5000億元左右。

“這是我們看了過去、現在和未來后總結出來的五大領域。” 張志剛表示,從頂層設計來說,必須要有重點領域去實現引領,但未來產業的發展並不隻局限於這幾個領域。而且,從未來產業的長遠發展來說,不止要有“高原”也要有“高峰”。

其中,重點培育的方向就是“高峰”。在整體創新能級提升后,其他逐漸冒尖的細分領域,尤其是有技術創新驅動的引領性產業技術,也會作為新的引領力量進行培育。

“未來產業的發展,換個角度來說,是一個達成社會共識的過程,大家對此有沒有信心,民眾是否參與非常重要。當前,現有領域已有堅實基礎,我們可以快速投入,把這幾個重點領域做大做強,形成上海未來產業的基礎框架。”張志剛說。

未來——轉變思維方式,勇闖“無人區”

今年6月15日,上海市政府發布了《上海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為未來三年上海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制定了任務書,描繪了路線圖。

根據《行動計劃》明確的目標,到2025年,上海“2+(3+6)+(4+5)”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完善。“2”是加快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綠色低碳兩大轉型﹔“3+6”是大力發展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和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六大重點產業﹔“4+5”是搶先布局數字經濟、綠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終端四大新賽道產業和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材料五大未來產業方向。

“我國原先形成的經濟發展方式——‘跟隨為主,引領為輔’,缺乏引領性意識和思維。這是當前面臨的最主要的挑戰。”張志剛認為,社會發展過程中必然會面臨一些挑戰,更重要的是大家思維方式的變革、社會協作機制的改變。“是否會從跟隨的方法論、跟隨的思維方式轉變為引領的方法論和引領的思維方式。”

在未來產業發展的領域中,需要大家勇闖“無人區”。這其中包含兩個維度:一個維度是,從上海發展的角度來說,像要素基礎比較好的像零號灣這樣的區域,要重點培養偵察兵去走“無人區”,這些區域承擔的責任是先行先試,引領產業技術發展。

另一個維度,是需要考慮產業布局各方面的平衡,不能出現“增量不存,存量不增”的情況。現階段,拋棄現有的存量產業隻發展未來產業,是不可能的。存量要保得住且可持續增長,方能再探索增量。未來產業是增量,增量提升到了一定能級再支持存量,甚至增量到了一定規模可以轉化成新的存量,從而穩扎穩打,同時實現高速發展和高質量發展。

(責編:葛俊俊、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