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檔破紀錄 未來電影市場會被話題壟斷嗎?

今年暑期檔觀影總人次超5.04億破紀錄,口碑爆棚的影片話題度高
未來電影市場會被話題壟斷嗎?
繼2023年暑期檔打破票房紀錄后,據燈塔專業版數據,截至8月31日21時,2023年暑期檔總票房206.09億元,總觀影人次超5.04億,均創中國影史暑期檔新紀錄。
目前暫列2023年暑期檔觀影人次榜前五名的影片分別為:《消失的她》《孤注一擲》《封神第一部》《八角籠中》《長安三萬裡》。
爆款的產生離不開過硬的影片質量,更值得關注的是:它們都有題材話題度高、可營銷性強的特點,在抖音渠道上的宣發收獲了卓越的破圈效果。這讓不少高頻次觀影人群或是資深影迷感到擔憂,不少人認為,今年暑期檔短視頻宣發成為主流,正讓話題電影成為一條新賽道,甚至擔心院線電影在逐漸“抖音化”發展。如何看待今年的短視頻宣發熱和話題電影現象,未來需要更多話題電影嗎?
“話題黨”是最大贏家?
“神了,剛看完《孤注一擲》,我就收到了上海市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的短信。”走出影院的影迷袁先生有點哭笑不得。作為上海“周周有影展”的忠實粉絲,喜歡藝術電影的他原本並不想看這部商業電影,但頻頻刷到的相關短視頻以及周圍人的討論,讓他忍不住一探究竟。這段影院外的小插曲讓他相信影片在現實層面上的成功。
作為首部揭秘境外網絡詐騙全產業鏈內幕的電影,《孤注一擲》打出“多一人觀看,少一人受騙”口號,其社會意義已經延伸到電影之外。近期,有關緬北電信詐騙新聞熱點事件頻出,受困者裡甚至還有中國科學院博士,正好與電影《孤注一擲》中的情節形成映照。影片取材自全國上萬起真實詐騙案例,正如導演申奧在進行大量前期資料調研后發現,“其實上圈套的人跟性別、年齡、學歷、專業都毫無關系。”顯然,這個話題是全民性的。
截至8月28日16時,《孤注一擲》票房已經突破34億元。燈塔專業版數據分析師陳晉介紹,在抖音渠道,僅“電影孤注一擲”一個話題播放量就超過215億次,影片購票畫像與大盤均值較為接近,上映后35歲以上觀眾佔比有明顯上升,大量家庭用戶受到口碑影響走入電影院。
“之前賣得好的基本都是IP電影,比如漫威系列、《碟中諜》系列、《速度與激情》系列等,但是今年IP電影好像一下子不給力了,反而話題電影火了。在全世界范圍內,有話題性的《芭比》也超越了IP電影《超級馬力歐兄弟大電影》成為2023年票房冠軍。”袁先生在看過今年暑期檔大部分影片后得出一個結論:話題電影正異軍突起。在社交平台上,和他持類似觀點的網友不少。
不過,學者對此持有不同的看法。影評人、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客座教授孫孟晉認為,從全世界范圍來看,市場主流仍然由IP電影佔據,但今年有兩部海外影片——由諾蘭編劇並執導、講述“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一生的《奧本海默》,以及關注女性意識的《芭比》都有相當不錯的口碑。但他坦言並不特別看好《奧本海默》在中國市場的票房,“首先,電影長達3小時﹔其次,它的人文氣質,未必是大多數觀眾能接受的。”
在國產片方面,他認為《長安三萬裡》是今年暑期檔一匹真正的黑馬,“它針對青少年的定位非常准確,並靠口口相傳的口碑獲得了長線好票房。《封神第一部》則在場面調度和審美取向上滿足普通觀眾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長安三萬裡》《封神第一部》盡管本身並非話題電影,但影片帶出了話題,比如圍繞《長安三萬裡》中將李白、杜甫相遇地點從洛陽改到長安是否合適的討論,就曾多次在社交媒體登上熱搜。
觀眾和營銷方式變了
據燈塔專業版數據,截至8月30日17時41分2秒,2023年暑期檔票房已達204.93億元,考慮到票價上升因素,相比票房,觀影人次的創新高對於中國電影市場而言無疑更是個利好消息。
數據還顯示,今年暑期檔有52.7%的觀眾是今年第一次走進電影院,這個數值相對2019年的44.6%有明顯增長。
“這也是暑期檔爆款頻出的原因,將低頻觀眾重新拉進電影院。像《消失的她》《孤注一擲》《長安三萬裡》等多部電影拉新比例都在一成以上,這種拉新能力對中國電影市場持續健康的發展意義深遠。”陳晉說。與此同時,今年暑期檔觀看兩次、三次及以上觀眾的佔比基本恢復到2019年前的水平,這對電影行業的復蘇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燈塔數據庫顯示,2023年暑期檔的整體購票畫像中,女性購票佔比突出,達到六成以上,這是有統計以來女性觀眾佔比最高的暑期檔。在年齡方面,35歲及以上的觀眾佔比同樣也是暑期檔歷史新高,同時三人及以上組團觀影的比例也創了新高。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共同觀影,証明《長安三萬裡》《封神第一部》等弘揚傳統文化的影片獲得認可。
上海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湯惟杰注意到,不少資深影迷在分析近期爆款電影特征時不約而同認為,電影市場和若干年前相比具有下沉趨勢,盡管上海在單個城市票房中仍執牛耳,但票倉主力已經從一線城市轉移到二三線城市、城鎮等。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今年暑期檔《碟中諜7》《芭比》等美國大片票房表現不溫不火,僅在上海等一線城市取得較好成績。“拋開好萊塢套路,從制作精細程度而言,《碟中諜7》是優於前作的,但如今這一代主流觀眾已經對這樣的電影不領情了。”
在他看來,無論是話題電影成為爆款,還是好萊塢大片的失勢,都和觀影主體不知不覺間發生變化有關系,背后則是近十多年來媒體領域的深刻變化。“現在的年輕人更看重話題,他們原本就是各種新媒體的主要使用者,習慣於從中獲取信息,包括電影制作公司的創作人員也呈現出年輕化特征。這使得電影從題材到選角上都帶有新媒體的話題性,或是交由大數據來決定。”湯惟杰認為,目前電影市場和觀影群體的新變化,值得進一步深度研究。
“很多電視劇的確會從策劃開始就做話題植入,它相比電影更加商品化。”從事電影選題工作的黃小姐介紹,一部電影的孵化少則三年多至五年以上,這使得話題電影很難預判,在選題上也有許多綜合條件需要評估。在她看來,2014年上映的《親愛的》和2018年上映的《我不是藥神》在題材上都屬於社會話題類電影,但當時並沒有引發“話題電影”的爭議。“與其說電影選題方式變了,不如說這些年電影的宣發方式變了,更加注重話題營銷了。”
她認為,充分發掘互聯網下沉市場的潛力本無可厚非,但如果影片質量上不去,過度話題營銷會帶來反噬,“觀眾會對類似的宣發失去信任,導致其他話題電影票房遇冷。”
“如今電影票房成功與否和是否有話題引導有關,尤其和前一周甚至前三天的排片佔比有關,趨眾心理在票房上是立竿見影的。”孫孟晉也認為,《消失的她》和《孤注一擲》能成為話題電影,重要的一點是歸功於前期的營銷手段。“很多電影沒有話題性也要制造話題性,作為一種專業營銷手段不難理解,但需要警惕的是,隨著營銷渠道的變化,現在電影話語權也主要來自電影自媒體和抖音等短視頻平台的主播,市場上缺少專業的、‘講真話’的影評力量。”
市場需要更多元的電影
可以預見的是,接下來會有一批高投入、大制作,帶有強話題性的電影陸續進入市場。定檔9月15日上映的《鸚鵡殺》便打出“首部殺豬盤女性反殺電影”的標語,似乎延續了《孤注一擲》的反詐話題。宣布定檔今年國慶檔的《前任4:英年早婚》也打出“結婚冷靜期”概念標簽,能否再一次復制《前任3》短視頻營銷的成功有待觀望。
湯惟杰判斷,話題電影成為新的票房增長點后,國內電影制作方、發行方、院線等會在幾年內調整策略,“電影本身是個產業,利潤、票房是最能觸動產業敏感點的。”
在袁先生看來,這麼多話題電影集中在今年暑假是一種巧合,要抓住全社會都能共鳴的話題並不容易,兩部話題電影的成功有一定的運氣成分和不可復制性。“不管怎樣,電影品質才是第一位的,話題性隻能是結果,而不能作為目的。”
“話題電影未來應該會更多,但從理性來看,話題電影的紅利很難持續,不見得會因為某兩部電影成功了就扎堆出現或者以此為趨勢。”黃小姐認為,從某種層面而言,任何有社會性的影片都有話題性。“作為從業者,我們希望能帶給觀眾好電影,讓更多真正的好電影被看到。試想,如果前一年上映的電影是《霸王別姬》《瘋狂的石頭》《我不是藥神》等影片,今年的《消失的她》《孤注一擲》還會有這樣的熱度和票房嗎?”
出現更多話題電影對中國電影市場是利是弊?“很難簡單地評判它好或不好,就像不能把審美作為電影文化的第一導向,電影的商業性是與生俱來的。”湯惟杰介紹,電影從一開始出現就帶有多重導向,比如盧米埃爾兄弟拍攝《火車進站》后,在巴黎經營劇場的魔術師梅裡埃很快就注意到,電影可以用來做某種雜耍性的視覺呈現以吸引觀眾,從而延伸出電影的商業價值。
湯惟杰認為,話題電影並不代表消極追逐流量,某種意義上現實主義的電影本身就是注重話題性的,藝術家需要對現實有敏銳感受力和態度表達。“市場需要更多元的電影。而且,我們畢竟有電影節機制,從上海國際電影節等平台培養了藝術電影人,也展示了不同風格的影片,並進一步提升觀眾素養。我並不太擔心未來市場會被所謂話題電影壟斷。”(記者 鐘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