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廉物美受歡迎 滬上社區食堂也有"成長的煩惱"

截至去年年底,上海已建成1608家社區老年助餐場所,有條件的還辦起社區食堂
價廉物美受歡迎,社區食堂也有“成長的煩惱”
最近,一篇名為《年輕人救不了社區食堂》的文章在網上流傳,稱價廉物美的社區食堂不僅受到老年人歡迎,很多忙於打拼的年輕人也渴望家門口有家社區食堂﹔但有些城市的社區食堂因沒有平衡好收支,最終面臨倒閉。
上海正在加速布局社區老年助餐服務場所,截至2022年年底,上海已建成1608家社區老年助餐場所,一些有條件的街鎮還興辦了不少社區食堂,受到居民歡迎。社區食堂是項民心工程,其經營模式能否持續,決定這項民心工程能否辦好。上海的社區食堂經營得如何?記者日前進行了一番調查。
從面向老年人到全人群
上海的社區食堂開始於2016年前后,主要為解決老年人就餐問題。“2016年以前,上海中心城區一些有條件的居委會開設了助老就餐點。但就餐點並不進行食材烹飪,隻提供場地,讓老年人可以集中就餐,吃的還是配餐。為讓老年人就餐有更多選擇,2016年前后,一些街鎮開始興辦社區食堂。”一位長期從事為老服務的街道負責人告訴記者。
位於臨汾路街道陽曲路391弄的社區食堂是上海最早興辦的社區食堂之一。2016年開業,一開業就是“網紅”,據說曾因兩元一個的大肉包賣得太火,有居民買不上,還打了12345市民服務熱線投訴。日前的一天,上午10時30分左右,記者在391弄社區食堂的打菜窗口看到,30多位老人已在排隊。價廉物美是這家社區食堂的最大特點。當天,一對60多歲的老夫妻排在最前面,他們買了四塊大排、一個獅子頭、一份炒蝦、一份豆角絲炒肉、一份炒面,拿出飯盒,全部打包帶走。“帶回去吃。家裡還有80多歲的老父親。我們三個人吃,再炒個蔬菜,午飯晚飯都夠了。”老人拿出收銀條給記者看,“79元,很實惠!”
“我們提供早中晚三餐,早上有20多個品種,中午和晚上有30多個菜品。價格普遍比社會餐廳低25%。花費20多元,可以吃到一大葷、一小葷,能吃飽吃好。”391弄社區食堂負責人董鈞棠說。
“我們街道的社區食堂主要面向區域內的戶籍老人與常住老人,就餐要持街道發的老年就餐卡。街道先后發放了1萬張老年就餐卡,其中活躍卡有3000多張。街道范圍內目前有兩家社區食堂,日服務老人約800人次,其中391弄社區食堂每日穩定在400多人次就餐。”街道社區服務辦主任蔣偉萍說。
記者調查發現,上海較早布局社區食堂的街鎮多為居住型社區,以居民為主,社區食堂大多開在居民區內﹔但隨著社區食堂模式的推廣,很多既有居民也有辦公人群的街鎮,將社區食堂開到沿街面,面向全人群開放。
今年5月開放的靜安寺街道社區食堂,位於新閘路膠州路路口,面向全人群開放,供應早中晚三餐。每天上午10時30分不到,老年人就陸續進來就餐,僅中午時段食堂就提供60多種菜品。“每天翻花頭,燒得軟糯,適合老年人,菜價比周邊社會飯店便宜20%以上,憑街道發放的社區老年就餐卡還可打85折。”靜安寺社區食堂運營方負責人李嘉俊說。
等老年人陸續吃好午餐后,一過11時30分,周邊白領開始進來用餐。記者看到,新的菜品也擺了出來,有辣子雞、水煮魚、冒菜等年輕人喜歡的菜品。“這裡的菜品多,價格實惠。在靜安寺商圈吃頓午飯,基本要四五十元,在這裡二三十元可以吃得非常好了。”一位就餐的白領說。
“家門口如果有價廉物美的社區食堂,太幸運了!”記者採訪時,不少老人與白領都這樣說。
大多社區食堂盈利一般
大家都希望自家門口有社區食堂,但社區食堂的運營卻不那麼樂觀。“辦社區食堂,別想賺大錢,有微利已經很不錯了。”一家社區食堂經營者坦言。
記者在靜安區、黃浦區、浦東新區等城區了解到,盡管絕大多數上海的社區食堂經營尚可,但大幅盈利的情況沒有,比較好的情況是微利,大部分食堂能做到收支平衡。“社區食堂就是一家餐飲店,固定的成本都擺在那裡。”吳越人家餐飲公司在上海運營了十余家社區食堂,分布在浦東、青浦、靜安、普陀等區。在浦東新區濰坊新村街道南泉路社區食堂門店,店長杜經理說,這家社區食堂2020年開業,疫情期間受影響較大,今年上半年起恢復正常,目前基本平進平出,有些月份略有盈利。
南泉路社區食堂門店地處居住型社區,前來就餐的主要是居民,八成是老年人。“我們的菜品價格實惠,平均客單價15元左右,老年人可憑街道發的就餐卡根據年齡享受9折或8折優惠。”這家社區食堂不僅吸引本街道的居民就餐,隔壁街道的居民也把這裡當食堂。記者在現場看到,可容納百余人就餐的食堂,中午就餐高峰時爆滿,還有顧客在等位。
杜經理給記者算了筆賬,這家社區食堂日接單量約800余人次,加上承擔街道為老送餐上門項目的300份老年餐的制作,日營業額在1.5萬元以上。“一家月營業額40多萬元的餐飲店,扣除房租、水電煤氣費、原料成本及人工的住宿、工資成本等,如果沒有一定的費用減免,很難維持。”“吳越人家”承接的各區社區食堂,均享受房租減免,部分社區食堂還享受水電煤氣費減免。記者了解到,目前,上海大部分社區食堂採取公建民營方式,免場地費、部分免水電煤氣費。“這兩筆費用減免,對社區食堂的運營很重要。”一位社區食堂經營者告訴記者,場地租金是經營大頭,市中心百平方米場地每月租金至少要5萬元﹔水電煤氣費也佔了不少成本,少則每月2萬元,多則三四萬元。
此外,部分社區食堂還能拿到政府給予的老年餐補貼。如,在黃浦、靜安等區,老年人在社區食堂就餐一次,政府對食堂補貼兩元,封頂一天四元。“對處在居住型社區的社區食堂來說,這兩元補貼很重要。因為就餐老人多,社區食堂每月可有2萬到3萬元的收入﹔但如果社區食堂位於以辦公人員為主的社區,這部分收入就較少,可能隻有四五千元。”一位街道負責人說。
淡旺季的周期性與人工成本高企,也是社區食堂經營者要面對的挑戰。南泉路社區食堂淡旺季分明。“因八成客人都是可以享受優惠的老年人。天氣變化對老年人消費影響很大,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淡季,老年人很少過來消費。門店在此期間的客單量驟降一半以上。”杜經理說。臨汾路391弄社區食堂經營者感受到疫情帶來的變化。“疫情前,我們日接待量在800人次以上。疫情期間,不少老年人養成在家吃飯的習慣,疫情后也不再到社區食堂來了,現在日接待量減少約一半。”董鈞棠說。
運營者擔心政策延續性
為攤平成本,不少有條件的社區食堂在街鎮的支持下向社會開放,引入客流,薄利多銷以增加收入。
靜安寺街道副主任郭海燕說,靜安寺街道轄區內商務樓宇多,白領人群也是街道服務對象。社區食堂向社會開放后,一方面可以輻射白領人群,讓他們享受到價廉物美的菜品﹔另一方面可以增加食堂客流,達到增收效果,讓經營者有能力承擔對老年居民的菜價讓利,也讓社區食堂實現自身造血。“不用擔心年輕人看到老年人在社區食堂就餐就不敢進來。”李嘉俊說,為了吸引年輕人進來就餐,首先在店鋪裝修上動腦筋,風格主打時尚輕快,讓老年人與年輕人都能接受這樣的就餐環境﹔其次,根據老年人與年輕人的就餐習慣,劃分專屬就餐時段,如中午10時30分到11時30分、下午4時30分到5時30分是老年人就餐專屬時段,中午11時30分后、下午5時30分后向社會開放,老年人與年輕人就餐時段的菜品也不一樣﹔最后,社區食堂的店名要起得老少咸宜,如“同心薈社區食堂”,千萬不要叫長者食堂之類的名字,年輕人看到后會不敢進來。
記者調查發現,在多方努力下,上海的社區食堂總體運營尚可﹔不過,也遇到一些新問題,運營者對相關部門的管理和政策優化等還有更多期待。
有部分運營者擔心,社區食堂減免房租、水電煤氣費的政策存在不確定性。一位在上海先后運營了三家社區食堂的經營者說,自己在某區運營過一家社區食堂,原來與街鎮談好免除水電煤氣費,后來街鎮換了領導,可能對為老供餐服務的方式有了新的想法。新一年續約時,對方提出不再減免水電煤氣費,這對企業后來的經營產生了很大影響。也有經營者認為,社區食堂能否持續運營主要在於客流,但目前很多社區食堂的運營能力並沒有被最大利用。
引社會力量辦社會餐桌
在採訪中,記者還聽到一種聲音:不少街鎮希望以更高效的方式、更節約的成本來運營社區食堂。
一位街道負責人坦言,作為老齡化程度很高的社區,老年人對社區食堂非常需要,街道希望能多辦幾家社區食堂。“因為居住最遠的老人走到現有社區食堂需要近25分鐘,不是很方便。”但中心城區辦社區食堂場地難尋,多辦一家社區食堂,意味著街道要多承擔一份房租與水電煤費成本。
實際上,上海一些城區與街鎮正探索用更多元的方式來運營社區食堂。今年以來,浦東新區濰坊新村街道轄區內的一些社會餐飲店,開始為持社區就餐卡的老人提供打折服務。如,在浦電路嶗山路口的大壺春生煎店,轄區超過60歲的老人持卡就餐可享9折優惠,超過80歲的老人可享8折。“老年人本來就是我們的顧客群,有了折扣,他們更願意來了,平均每天有十多位老人進店消費。現在,我們每月營業額在原來三四十萬元的基礎上,能再增加1萬多元。”大壺春生煎店收銀員說。
街道挖掘轄區內有運營能力且願意承擔社會責任的餐飲店,打造“社會餐桌”,為老年人提供價廉物美的餐飲服務。“街道先期做了調研,確定5條人流密集、周邊社區老年人比例較高的路段培育‘社會餐桌’。入選店鋪有一定門檻,除確保食品安全外,還要能提供符合老年人口味的菜品,盡量以面食、湯包、粥等易消化食物為主。被選中的‘社會餐桌’商戶入口處要有無障礙坡道或台階不超過3級。”街道服務辦相關負責人宋婷婷介紹。精挑細選下,5家“社會餐桌”脫穎而出。
店鋪折扣不需要店家補貼。“目前由街道發揮轄區企業集聚的優勢,結合慈善公益活動,引導愛心企業定向認領折扣金額的捐贈項目。平均每家‘社會餐桌’每月可拿到約2800元的公益補貼,實現政府辦實事、商戶共參與、企業獻愛心、老人得實惠的多方共贏。”宋婷婷說。
黃浦區則發揮老字號餐飲資源豐富的優勢,將老年人喜歡的老字號餐飲店納入為老供餐服務體系中。7月18日起,杏花樓集團旗下10個品牌、12家老字號餐飲門店均成為“老字號長者餐廳”,上線各具特色的“助老套餐”,黃浦區老人憑在社區申領的助老服務卡,即可在這些餐廳享受實惠。“我們各家老字號之前進行了調研,將老年顧客點單率較高的菜品與老字號的特色菜品,進行組合搭配,推出全新套餐,最便宜隻要十幾元。套餐中的菜品質量不打折扣,確保老人吃飽吃好。”杏花樓集團市場部副經理張志華說。白斬雞是小紹興的招牌產品,門店推出了三款白斬雞套餐,搭配湯或面、點心、粥,打好折在23元到27元,最便宜的一款小餛飩配春卷套餐,打好折隻要15元。“最近天氣熱,憑卡來吃飯的老年人很多。”小紹興店長說。
黃浦區民政局還聯合老字號餐飲企業、慈善基金會、老年基金會、上海直品公益基金會、友邦保險公司成立了“老字號長者助餐聯盟”,通過專屬區域、專屬配餐、專屬優惠等方式,打造老字號長者餐廳,已有22家老字號門店加入,預計到年底增加到30家。(記者 唐燁 杜晨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