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七日談︱審視“3·15”,讓維權不再成本高企
上周,“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頗受關注。上海市消保委介紹,去年上海共受理投訴32萬余件,涉及商品和服務總額13.9億元。其中,醫療美容爭議消費者舉証難、未成年人網游充值退款難舉証難、超低價引流營銷等九大問題亟待關注。
披薩尺寸比標注的要小、消費卡退費遭遇“踢皮球”……近年來,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事件屢見報端。可喜的是,在這個屬於消費者的節日中,不僅有打假,也有維權。許多消費者不再選擇忍氣吞聲,而是堅決拿起法律武器。
一位維權成功的網友小李在某平台分享維權的經過和感受:他在網絡平台買了3斤純肉榴蓮,收到后發現隻有2.3斤,且商家廣告有誤導性宣傳詞。與賣家反復聯系,對方隻肯退賠25元,並要挾小李打“五星好評”。小李投訴到平台和12315,經過一系列溝通,終獲解決。小李說,比起要回來的一點錢,“吵架”吵到商家整改才是最爽的。
保障消費者權益,要靠什麼拿捏不良商家的命脈?
首先,消費者自己多較真,能倒逼市場環境更誠信。當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用法律維護自身利益,不良商家作假、以次充好的成本就會不斷升高。人人都來較真,不斷壓縮違法者的僥幸心理空間,讓不良商家“麻煩”,倒逼他們走上正道,就為營造公平誠信的市場環境提供有力的監督。
重要的是,更便捷的維權渠道讓消費者選擇維權的幾率更高。許多消費者不想維權,主要還是“怕麻煩”。近年來,隨著網絡監管平台的不斷完善和監管力量的不斷充實,投訴處理速度比以往要便捷。小李說:“我在投訴上耗費的精力其實很少。跟客服打電話、填寫12315投訴等信息每天花不了十分鐘。”維權便捷,願意維權的消費者自然會越來越多。
維權可以用好大數據這一“利器”。上周,上海12315市場監管熱線新平台開通啟用。新平台將深化長三角市場監管投訴舉報信息共享應用,探索熱線“智能式”話務服務,設AI智能話務坐席。同時,新平台還能進行多維度信息分析,研判投訴舉報重點企業、重點品類、重點問題、重點區域等熱點問題。
推動監管能力的智能化和現代化,是新消費環境下值得期待的路徑。每年“3·15”晚會后,被曝光企業會第一時間回應輿情危機,這被網友稱為“3·15”速度。與此同時,大家也在提問:3月15日過去之后呢?消費者呼喚的,其實是365天的常態化監管。當前,用好大數據等技術,深化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協同、行業規范、企業主責、社會參與、輿論監督的消費維權格局,消費者權益保護體系就會越來越健全。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