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 | 首屆頂科協大獎得主:做科研,是一項巨大的“特權”!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黃曉慧
2022年11月07日17:3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11月6日,在第五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上,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簡稱“頂科協獎”)頒發給了美國科學家邁克爾·I·喬丹和德國科學家迪爾克·格爾利希,以表彰他們在各自研究領域作出的開拓性成果,每人獲得獎金為1000萬人民幣。

前者因“對機器學習的理論基礎及其應用作出了根本性貢獻”獲得“智能科學或數學獎”﹔后者則因其“對蛋白質在細胞質和細胞核之間運輸的機理及其選擇性的關鍵發現”獲得“生命科學或醫學獎”。一個是熱門學科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一個是引領科學前沿的生命科學,為這兩個領域的基礎研究頒發的頂科協獎,猶如在科學大海中樹立的新航標,照亮基礎科研的前行道路。

拔得頭籌的兩位科學家,是如何開啟科研大門的?他們有哪些科研經歷分享給青年科學家?他們對與中國科學家的合作又有哪些期待?且聽大江東發自頒獎現場的報道。

獲獎是莫大榮譽,但不是科研的目的

這是迪爾克·格爾利希第一次來中國,也是首次參加頂科論壇,面對媒體連珠炮的問題,很少接受媒體採訪的他有些拘謹,他很誠懇地說:“我是新手,沒准下一次,我能回答得更好。”

寥寥數語開場白,盡顯德國人的嚴謹謙和。

當從頂科協獎“生命科學或醫學獎”遴選委員會主席、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蘭迪·謝克曼那裡,得知自己成為首屆頂科協獎得主時,格爾利希教授驚喜不已。謝克曼教授是格爾利希在學術生涯開始時就視為榜樣的人物,能獲得他的認可,足見頂科協獎的分量。為此,格爾利希非常期待此次中國之行。

在喜悅之余,他也強調,做科研不是為了獲獎,而是發自內心的熱愛。愛好是他探索未知世界、攀登科學高峰的動力。“科學是迷人而有益的,從事科研是一項巨大的特權。”

頂科協獎評獎委員會決定授予格爾利希教授大獎的原因之一,是他的一項原創性成果。細胞膜和細胞核之間的蛋白質運輸存在選擇性,但究竟怎麼選擇、怎麼運輸,並不清楚。他帶領團隊在可能是自然界最有效的蛋白質分選機制的核心,發現了一種新的生物體狀態——“選擇性相模型的核孔復合體通道”。最初,學界對於“選擇性相”這個概念存疑,甚至出現反對的聲音。

“當發現了問題,並篤定自己找到了唯一可能的答案,就不要因為反對的聲音而氣餒。” 他說,科研遭遇質疑和挑戰時,要相信自己,並通過嚴謹的科學實驗去驗証,而不是急於反駁。

后來,科學家們發現了與“選擇性相”密切相關的現象——細胞相分離。正是細胞相分離導致無膜細胞器的形成,這一現象也在細胞生理學中發揮著各種不同的作用。格爾利希教授成為這一科學規律的第一發現者,他持續獲得多項基礎性發現,從而徹底改變細胞生理學領域的研究。

“這段細胞學研究領域的發現歷程,使這個獎項於我而言更為珍貴,斬獲頂科協獎,是對這一漫長而艱難的旅程的極好認可。”格爾利希教授在頒獎典禮上動情地說。

迪爾克·格爾利希接受專訪

前沿探索,離不開交叉研究和科研國際合作

格爾利希教授把獲獎視為對科研的肯定,喬丹教授則說獲獎給他帶來新的互動,與不同國家的科學家、更多的學生、產業界人士、政府官員交流。

看到不同領域頂尖科學家齊聚一堂,喬丹教授發表獲獎感言時,自我調侃一番:“我的教育背景可能在學界稍顯‘異類’。我最初取得了心理學學士學位,后又獲得認知科學博士學位,而我的首份教職與神經科學相關。步入目前從事的智能科學和統計研究領域的過程中,我還參與過分子生物學、統計物理學、經濟學、控制理論、語言學和運籌學的項目。”

30歲前廣泛涉獵各專業領域的經歷,為喬丹教授從事交叉學科研究打下堅實的學術基底。他告訴年輕科學家:“在找到你們確定想要深耕的方向前,請勇於探索不同領域。得益於大學體制特有的學術自由,我最終選擇了扎根於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領域。”

喬丹教授是中國科學界和人工智能產業界的老朋友。如雷貫耳的自動駕駛汽車、X光片分析、蛋白質折疊預測等機器學習的應用,都基於喬丹教授的研究所塑造的理論框架。他曾多次到中國講學交流,先后受聘為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名譽教授。他與清華大學軟件學院長聘副教授、機器學習研究組負責人龍明盛,保持著良好合作關系。

當記者提及國際科研合作的話題,喬丹教授連說了幾個“Open、Open、Open(開放)”。顯然,這位被譽為國際人工智能泰斗的基石科學家,不願意看到個別國家的偏見、狹隘,阻礙了國際科學界正常的學術交流與科研交往。“同早期工程領域一樣,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領域需要所有種類的人,必須通過國際合作,才能走向繁榮並實現願景。”他如是表示。

中國科學界相對陌生的格爾利希教授,來自赫赫有名的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這裡誕生了多位諾獎得主和影響世界的科學家,也是很多中國科研人員向往的學術殿堂。

“我的實驗室裡有三位中國學者,他們訓練有素,做出很棒的成果。”格爾利希教授說,頂科論壇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的平台,中國和歐洲的科學家可以在生命科學學領域開展很好的合作研究。他希望新冠疫情大流行盡快結束,人與人之間能自由交流。“這對科學來說非常重要,希望這一天早日到來。“

喬丹教授接受採訪

組樂隊、愛運動,愛科學也愛其他

“德語有句諺語,健康的大腦需要健康的身體。”格爾利希教授每周固定要做6次體育鍛煉。他喜歡各類運動,經常打排球。用他的話講,一半時間給了科學,一半時間留給運動。

他有一個科學氛圍濃厚的家庭,有一個同樣熱愛科學的哥哥,兄弟倆喜歡收集水晶、礦物,會到森林裡觀察植物、動物。他學會閱讀后,讀的第一本書就是關於科學的。拿到一塊礦石,他會忍不住想知道裡面的化學成分。八九歲時,他從父母書架上取閱化學書籍自學,試圖從植物中提取天然化合物。“我兒時的房間,實際上就是一個小實驗室”。后來,他參加國際化學奧林匹克競賽,拿到金獎,“可以說,化學伴隨了我的一生”。

如今,他自己的家庭也延續著愛科學、愛問為什麼的濃厚氛圍,一有時間,他就和五個孩子討論科學問題,恆星、天體物理學、黑洞和中子星,都是他們的話題。“如果你四處看看,你日常使用的東西裡,都有這麼多有趣的東西。電腦芯片是怎麼工作的,飛機為什麼會飛,每天都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討論,培養你的興趣。”格爾利希教授說。

喬丹教授則是一名卓越的教育家,不僅編寫機器學習相關的教材,還是一名非凡的博士生導師,培養了該領域許多中堅力量和創新人才。

他多才多藝,精通多種樂器,擔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系教授樂隊的首席架子鼓手,曾在學校組建樂隊演出。他在亞利桑那州長大,在那裡接觸到不同類型音樂,給了他很多奇思妙想和科研靈感。

喬丹教授說,學習新事物,尋找事物之間的聯系,是他最大的樂趣。因為不同領域不同思想之間的聯系,意味著全新的事物將會發生。“我至少花費30%的時間學習新事物,它們可能在未來與我有關。我看過很多視頻,甚至讀過一些有趣的本科生水平的書籍。”今年66歲的喬丹教授強調終身學習的重要性,他保持著睡前閱讀非自己科研領域專著的習慣,“我以閱讀為樂趣,大量閱讀,廣泛閱讀,努力成為一個有深度的人,而不是一個狹隘的人”。

(本文圖片均為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提供)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