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非凡十年·書寫殘疾人事業新答卷

在上海,讓城市溫暖觸手可及

記者 葛俊俊
2022年10月26日18:39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在上海,“五個人人”是城市努力的方向,其中最振奮人心的莫過於“人人都有出彩的機會”。

2021年8月,上海嘉定區40歲的聽障人士徐杰和43歲的肢殘人士庄建平,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稱號﹔2022年8月,以視障人士“不靠譜樂隊”為原型的公益電影《奇跡樂隊》在上海開拍﹔2022年9月,用愛和聲音為盲人描繪耳邊光影世界的韓穎,榮獲“2022感動上海年度人物”……

“不靠譜樂隊”。上海市殘聯供圖

拒絕“躺平”,憑借著一技之長,以徐杰、庄建平等為代表的殘疾人在上海這座“人民城市”中乘風破浪,書寫著屬於自己的“上海傳奇”。作為“活力之城”的上海,也奮力譜寫著新時代“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

給“魚”也授“漁”,托起殘疾人“穩穩的幸福”

“在上海工作這幾年,我已經從普通技師升級為店長了。”三年來,感智盲人按摩金科路店店長馬艷偉已經把上海視為第二故鄉。“疫情期間,我從來沒想過離開。因為這裡收入更高,也更能實現價值。”

感智盲人按摩店為周邊白領送福利。人民網葛俊俊攝

初來上海時,即使揣著高級按摩師和盲人醫療按摩資格証書,馬艷偉還是比較腼腆。“在按摩店成長很快,我參加了很多次培訓和演講,不膽怯了,敢講話了。”晉升為一店之長,馬艷偉不僅收入大幅提高,膽量也是見長,招待客人大方得體。

“我一直相信,機會永遠留給有准備的人。”今年41歲的視障人士鄭凌生現就職於上海社會科學院信息化辦公室。曾經的他,在就業中也一度迷茫,由於視力障礙,找工作更為艱難、坎坷。但他陽光、樂觀,從不言棄,在工作中不斷學習、進步。

工作中的鄭凌生。受訪者供圖

當2013年上海機關事業單位專項招錄時,有著多年工作經驗,曾接受過網絡信息安全師培訓及獲得計算機專業教師上崗資格証書的鄭凌生信心十足。當2014年6月名單公示時,鄭凌生的名字赫然在列。2021年9月,他也順利通過專業評審晉級為中級職稱,續寫著人生的精彩。

不止是鄭凌生,同樣獲得高質量就業,實現夢想的還有聽障人士杜承彥。自從2013年加入殘疾人職業技術能手俱樂部后,他的人生軌跡就拉開了新的帷幕。

2015年,杜承彥榮獲“全國技術能手”稱號。“這座獎杯鞭策著我在軟件設計上不斷學習,精益求精。”得益於此,2016年,杜承彥受聘於一家新企業,月薪從不到4000元上漲至7000元﹔今年,一技傍身的他更是勇敢“跳槽”,收入直線上浮50%。

寶山區殘疾人就業專場招聘會。上海市殘聯供圖

從“實”字出發,上海在兜住民生底線上從不含糊,政策一出“一攬子”,多途徑、多渠道、多形式,推動殘疾人就業全覆蓋。

今年以來,上海各區頻頻“牽線搭橋”,先后舉辦了多次殘疾人就業專場招聘會。在10月14日,寶山專場招聘會中,46名殘疾人與企業達成初步工作意向。此外,“陽光基地”“惠農基地”“互聯網+”等輔助創新就業模式應運而生,形成了殘疾人多層次就業格局。

截止2021年,上海城鎮殘疾人登記失業率降至4.5%以下﹔殘疾人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超過95%﹔1萬多個農村就業困難殘疾人家庭通過科技助殘和“基地+農戶”等形式實現就業增收。

十年來,上海殘疾人“兩項補貼”數次上調。以0-7歲兒童人工耳蝸植入補貼標准為例,就從十多年前的一次性補貼6萬元提升到了13萬元。

“上海對殘疾人的補貼力度加大,給我們減輕了不少經濟壓力。”復旦大學聽障學生鐘同學的媽媽,拿起去年的補貼清單,一一細數著上海的各種補貼:每個月可以收到300元的重度殘疾補貼、45元的交通費補貼﹔每年還可以免費領取價值近千元的人工耳蝸電池及5000元殘疾人助學金……

應補盡補,上海從不遺漏。截止2021年,上海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惠及9萬余人,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惠及22.2萬人。

此外,上海還在點點滴滴,在細微處練好“繡花功”,提升殘疾群眾生活品質。例如,上海已實現全市盲人免費刷卡乘坐功能﹔越來越多的景區和文化場所向他們盡情“敞開”﹔周邊無障礙設施優化升級,殘疾人出行更便利。

用不一樣的視角,滿足殘疾人多樣化需求

2022年9月27日,UME新天地影城來了一批特殊的觀影者,他們配戴著專屬接收器與耳機,觀看《1921》無障礙版本。在無電影對白等場景畫面時,他們可以聽到娓娓道來的旁白解說。

電影《1921》無障礙版本播放現場。上海市殘聯供圖

無障礙電影已經成為上海市精神文化建設的一張名片,豐富了殘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保障了他們共享平等發展的權益。

時鐘撥回10年前,視障人士或許還要跨區到國泰影院等“看電影”。如今,上海各區每月都會在指定影院定期舉行無障礙電影放映專場,每年可以達到200多場,服務視障人士2萬多人次。

2021年10月,一項突破性創新舉措上線——“陽光之聲”無障礙電影平台推出,為視、聽障人群帶來更好、更便捷的視聽體驗。現在,他們足不出戶,就可以“看”電影,“追”電視劇了。

上海迪士尼首推花車巡游中文手語翻譯服務。上海市殘聯供圖

在滿足殘疾人多樣化需求上,上海走在全國前列。2020年9月,國內首個提供手語翻譯服務的娛樂演出在上海迪士尼精彩上演,妙趣橫生的歌詞在專業手語翻譯老師的翻譯下得以完美呈現。

“我‘聽’到了,以前看過花車巡游,現在有了手語翻譯后,我才完全了解演出中歌詞的內容。”7歲的聽障小游客月月比劃著。演出結束后,她感激地擁抱了手語翻譯人員。

手語翻譯唐文妍工作中。視頻截圖

“人性化”“不愧是上海”“感覺莫名好酷”“我的關注點都在右邊的手語小姐姐”……2022年2月22日起,上海的每場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有了“新變化”——增配了一支由葛玉紅、顧忠、陳伊佳、唐文妍、寇辰珠、郭奕敏、蕭亮七人組成的手語翻譯團隊,通過輪班制,站立一旁,對著直播鏡頭“解說”,為上海8萬聽障人士提供了“看”新聞的平等機會,讓他們更好地應對疫情,做好防護。

此外,在手機端觀看發布會的上海聽障聽眾,能從直播中看到佔手機約三分之一的手語翻譯畫面,“看”新聞更方便了。手語翻譯陳伊佳告訴記者,不少上海的聽障人士和她反饋,這看似小小的變化,體現了國際化大都市的溫度,他們都感到很驕傲。

“真的是獲得感滿滿,有了手語翻譯,我就可以實時觀看,及時了解疫情防控最新情況。”曾因“聽不見”而放棄收看直播,如今杜承彥可以和健全人一樣,同步收看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

讓更多殘疾人在各行各業綻放光彩

在上海,不管是比賽賽場還是政治舞台,各行各業都涌現出了一大批投身上海城市建設的殘疾人身影,他們在新時代的廣闊舞台上,向陽而生,筑夢前行,不斷迸發出生命的光彩。

截止2021年,上海共有58名殘疾人及親友擔任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發揮了殘疾人代表在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活中的民主參與、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作用。

上海市人大代表莫彬彬。人民網葛俊俊攝

2022年上海兩會期間,上海市人大代表、市殘聯副理事長莫彬彬在議案中建議,結合楊浦濱江公共空間建設,在該區域內推進“一江一河”濱水公共空間無障礙環境建設試點,形成“一江一河”濱水公共空間無障礙環境建設樣板。

通道型場景示意圖。上海市殘聯供圖

這一建議正在逐漸推進。今年9月,《楊浦濱江公共空間無障礙環境建設導則》在上海楊浦首發,結合楊浦濱江實際,對於無障礙通行設施、服務設施等布局、建設、維護都作出了細致的規定,有的甚至精確到毫米。涉及全市一江一河的區政府將持續推進沿江沿河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此外,《上海市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已列入今年市人大立法計劃,隨著無障礙立法工作和無障礙環境建設重點項目的持續推進,到2023年上海市無障礙環境建設將會迎來全新的局面。

2019年,來自上海的殘疾人運動員張亮敏、錦昌科技總經理柯水昌、自由攝影師魏巍等當選全國自強模范。

其中,柯水昌自2013年起,就孜孜不倦給殘疾人朋友免費傳授手機維修技能,以一己之力,幫助他們實現自我就業,在崗位上找到人生新的方向。2021年,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頒發的國家級殘疾人職業培訓基地花落“錦昌科技”。對柯水昌而言,這是無形的壓力,但更是砥礪前行的動力。

錦昌科技榮譽牆。人民網葛俊俊攝

2021年8月,上海輪椅擊劍隊運動員李豪,在東京殘奧會賽場,堅毅、沉著、果斷,一舉奪得男子佩劍個人A級金牌,這也是中國代表團在東京殘奧會的首金。2022年5月,李豪被授予第26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同年7月,榮獲2021年度殘疾人事業新聞人物稱號……

冰雪在春光中悄然消融,溪流在春日淙淙流淌。

在上海,和柯水昌、李豪一樣,許多殘疾人通過技能及才藝,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向社會展示了自身的獨特魅力和創造力,詮釋著殘疾人的生命尊嚴和人生價值﹔他們靠著自強不息、突破自我的精神品格,源源不斷地傳遞著正能量,逐步成為城市進步的建設者、社會財富的創造者、發展成果的共享者。

(責編:葛俊俊、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