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國創中心:建設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 打造長三角科創共同體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已經進入3.0新時期,這一時期的標志是創新鏈和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在這個發展階段,長三角將由‘世界工廠’走向‘全球產業高地’。”
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劉慶。國創中心供圖
近日,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劉慶在接受人民網上海頻道專訪時表示,長三角地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最開放、最有競爭力的區域之一,過去幾年裡,長三角三省一市強化制度聯動、資源共享、產業協同,持續提升創新策源能力,打通從實驗室到產業化道路,以高水平的科技供給,支撐全國的高質量發展。
“長三角一體化3.0階段,長三角由‘世界工廠’走向‘世界級產業高地’”
總部位於上海張江的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國創中心),是由科學技術部批准、滬蘇浙皖合作共建的綜合性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是探索圍繞建立成果轉化新機制、資源配置新模式、創新要素高效流動的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也是上海構建科創共同體、促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引擎。
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創中心供圖
國創中心的成立,是響應國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以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為主體,聯合蘇浙皖等地相關機構共同建設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旨在建設區域產業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長三角產業高地建設、實現產業價值鏈向中高端邁進。
一體化和高質量,是長三角發展一以貫之的關鍵詞,也是劉慶口中出現的高頻詞。劉慶認為,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入3.0新時期,將長三角由“世界工廠”走向“全球產業高地”,除了需要打通“斷頭路”、實行相同政策等一系列必要舉措外,更重要的是要實現創新鏈和產業鏈、創新要素和生產要素的深度融合。
在劉慶看來,站在一體化的角度,每一次重要布局都應該從長三角乃至全國的視野去謀劃,思考如何與周邊結合、與區域融合。國創中心的成立就是為了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創新要素和產業要素的深度融合。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建設與長三角腹地產業的轉型發展需求要緊密對接,這是當前和下一階段長三角區域發展的大趨勢。這不僅是區域產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的必然選擇,更是時代賦予長三角當好“經濟壓艙石”“發展動力源”和“改革試驗田”的應有之義。
“探索新機制,讓大家把好東西都拿出來,實現共創共贏”
成立以來,國創中心按照“一個核心團隊、一套運行機制、一體化建設管理”模式,探索建立一體化高效運行的新機制,加強區域創新資源統籌、開放與共享,兼顧三省一市各自的資源稟賦與基礎優勢,實現各揚所長的差異化協同發展。“讓大家把好東西都拿出來,實現共創共贏。“劉慶坦言。
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創中心供圖
事實上,從國創中心的基本構架就能看出它的與眾不同。目前,在國創中心框架下已有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和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浙江、安徽兩地相應機構正在籌建之中。除辦公室、投資財務等部門保持獨立外,國創中心的其他部門都實現了一體化辦公管理。
劉慶舉例,以一個整體對外代表長三角,一個專業化機構推動一市三省的科創資源與產業對接,更高效率、更大范圍承接和集聚全球創新資源,開展合作對接、評價和推動項目落地。
劉慶認為,一體化大大增強了機構的整體影響力,並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於更好地引進項目,為探索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積累了寶貴經驗。
“創新協同,全面建成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共同體”
搭橋、跨界、破圈……揭牌一年多來,長三角國創中心面向長三角重點區域,積極培育建設具備核心技術研發和集成創新能力的新型研發機構。更重要的是,國創中心在這些新型研發機構中施行“多元投入、團隊控股、混合所有制”等模式,用市場化的機制,最大限度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保障科研團隊擁有機構的運營權、成果所有權、處置權和收益權。
企業是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動能的主體,國創中心與區域內細分領域龍頭企業合作成立聯合創新中心,合作征集凝練企業願意出資解決的技術需求,對接全球創新資源,組織技術聯合攻關。把產業真難題、企業真需求作為課題,用企業願意出資解決作為真需求判斷的“金標准”,向全球創新合作伙伴進行需求與解決方案對接。目前,國創中心與224家企業建立了聯合創新中心,已累計向合作企業提煉了技術需求867項,累計企業意向出資金額超過23.8億元,國創中心已成功對接需求429項,合同總額超過11億元。
按照規劃,“十四五”期間,長三角國創中心將高標准布局建設100家專業研究所,研發人員規模達到5萬名﹔集聚海內外戰略合作機構各100家﹔共建企業聯合創新中心1000家﹔布局10家創新綜合體等等,打造一批長三角區域科創共同體,服務支撐長三角產業實現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上海堅持引領發展內循環,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
作為長三角龍頭的上海,正在不斷加強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建設,堅持構建開放的創新生態環境,筑牢創新優勢,對長三角各地形成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劉慶希望,將來上海的創新高地能筑得更高,上海的開放大門能開得更大。
劉慶建議,上海要堅持把“研發作為產業,技術作為商品”,引領發展內循環,貢獻智慧和“大腦”,把握價值鏈高端環節,幫助內地產業轉型升級,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他表示,上海的創新鏈要按照長三角甚至全國的產業鏈來布局,“發展內循環不是普通的產品、商品,而是我們的能力、服務、技術和研發。”
發展內循環中,如何充分發揮出上海的策源引領和資源集聚優勢?劉慶認為,關鍵在“需求”。上海尤其要吸引各個地方龍頭企業把需求提過來,把技術訂單、服務訂單提過來,同時構建起更適合與上海科教資源的需求對接機制,與上海大企業的科技創新對接機制,進一步釋放上海在科教、金融和國際化方面的優勢資源價值﹔通過市場化機制佔據創新鏈上高附加值環節,深度服務區域產業協同創新和一體化發展,為長三角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提供創新動力支撐。
“未來,我們將開展跨區域、跨領域的協同創新與開放合作,以一體化的思路和舉措,推動創新要素在更大范圍暢通流動,成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劉慶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