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讓聽障人士“讀懂”疫情,手語翻譯傳遞城市溫度

葛俊俊 董志雯
2022年03月20日13:11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3月17日,第125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文武(鄔)雙全”組合的出場備受關注。他們理性而不失溫暖,專業而不失幽默,讓抗疫中的上海人信心倍增。

唐文妍手語翻譯中。視頻截圖

這場發布會上,張文宏多次提及CT值、核酸擴增閾值等專業術語,大家一時還難以消化。他們同時卻又關心起了與張文宏同框的手語翻譯會不會被難倒。觀眾們捏了一把冷汗,這麼冷門的詞語怎麼翻譯?

“像CT值,我就直接用手指字母拼CT,然后等專家去解釋到底是什麼意思。比如閾值,我就翻譯它是一個臨界值,翻譯和它相近的意思。”臨場直接翻譯並沒有難倒這位有16年工作經驗的手語翻譯,她手指翻飛,靈活嫻熟,她是上海市殘疾人聯合會手語翻譯團隊的唐文妍,是團隊七名成員之一。

這支由葛玉紅、顧忠、陳伊佳、唐文妍、寇辰珠、郭奕敏、蕭亮七人組成的手語翻譯團隊,在市政府新聞辦和上海市殘疾人聯合會的安排下,每天輪班,戴著口罩、站立一旁,對著直播鏡頭“解說”,為上海數萬聽障人士提供了“看”新聞的平等機會,讓他們更好地應對疫情,做好防護。

這一安排是從2020年2月22日開始並延續至今,當時由上海市殘疾人聯合會提出,上海市政府新聞辦統籌安排,上海廣播電視台提供技術支持,為每場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增配手語翻譯,滿足廣大聽障人士獲取真實、准確疫情防控信息的需求,讓他們能夠感受到城市的溫度和人文關懷,共同來抗擊疫情。

翻譯一場直播有沒有壓力?手語是基本功!

“人性化”“不愧是上海”“感覺莫名好酷”“我的關注點都在右邊的手語小姐姐”……一場場發布會上,他們用翻飛的手指幫助聽障人士“聽”到最新的疫情信息,最新的政策解讀,讓每一個社會群體不掉隊。

截止2021年底,上海持証聽障殘疾人有8萬多名。上海通過配備手語翻譯、推送防疫知識手語視頻等方法,幫助聽障人士更加了解和懂得新冠的相關防控方法。

不少網友以為,手語翻譯可以提前了解發布會內容,才會翻譯得如魚得水。其實並不然。唐文妍說:“我們和大家一樣,都是不了解的,具體的稿子我們也是拿不到的。當有發布會的時候,我們會提前一天或當天被告知。最多也就是看到海報上有哪些領導出席。”

那麼,一場半小時左右的直播,對手語翻譯有沒有壓力?

陳伊佳手語翻譯中。視頻截圖

作為疫情發布會的第一批手語翻譯之一,陳伊佳已是游刃有余。“我學的是手語翻譯專業,畢業后一直在從事手語翻譯工作。”手語翻譯是她的本職工作,也已經成了她的本能反應。

2020年3月,寇辰珠手語翻譯中。視頻截圖

2020年3月,寇辰珠第一次出現在了疫情防控發布會上。面對攝像機,剛開始有些壓力。但發布會一開始,她就精神高度集中,全神貫注地翻譯,通過電視畫面傳播到千家萬戶。在她看來,臨場直接翻譯,確實更考驗翻譯員平時的知識儲備和臨場反應能力。

蕭亮在工作中。受訪者供圖

蕭亮是團隊裡最年輕的手語翻譯,今年剛剛加入上海市殘疾人聯合會手語翻譯團隊。今年3月7日,第一次在疫情發布會現場,在電視新聞中,為全市的聽障朋友服務。她說,這項工作任重道遠。

手語,對他們而言是基本功。“日常工作6-8小時是常態現象。最長有一次是一天12小時的翻譯工作,當一天的工作結束后,大腦極度疲勞。你要是和我說話,我說出來的都是亂碼。”在唐文妍看來,使用手語和使用一門外語是一樣的,當你熟悉了這個語言,然后用這個語言去說話,是一個相對比較自然的過程。

工作中的顧忠。受訪者供圖

和其他手語翻譯的風格有所不同,顧忠受父母影響,從小就能靠兩隻手傳達自己想表達的意思。“我的手語翻譯有些地方化,偏上海話,這方面我有先天優勢,人家是張口就來,我是張手就來,所以很多聾人朋友說看我的發布會,能感受到不一樣風格。”顧忠直言發布會毫無壓力。在這7人團隊中,顧忠是唯一一名男士,也是出生於聾人家庭的手語翻譯。

專業術語卡殼怎麼辦?隨機應變!

如果遇到卡殼的專業術語,手語翻譯該如何應對?這也是眾多網友關心的話題。

郭奕敏在工作中。受訪者供圖

一場場疫情防控發布會,醫療領域裡不常用的專有名詞扎堆,這也給翻譯增加了難度。“電視畫面實時播放,如果出現錯誤將是不可逆的。”郭奕敏說,必須一邊聽,一邊想手勢,還要一邊做好“翻譯”。如何使用簡單的手語介紹最關鍵的信息成為每次手語播報的難題。如何用自己專業的知識,便於理解的方式翻譯給聽障人士,也是她不斷思考的問題。

“講太專業的名詞,聽障人士也不一定看得懂。”顧忠說,最主要的是發布會的內容讓公眾知道。

為了不掉隊,不卡殼,陳伊佳每一場發布會都會回看,不斷琢磨、學習、消化。寇辰珠同樣如此,她說,隻有手和大腦一起練習“語感”,才能更熟悉發布會。而且,一般很專業很重要的術語,發言人會再做一遍解釋,這個時候會再根據他們的解釋進行翻譯。

“學無止境,翻譯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唐文妍會不時與聽障人士溝通交流,就像新冠病毒一開始沒有固定的手語,聾人群體當中會逐漸有自己的手勢去稱呼,學習借鑒是必不可少的。

蕭亮說,平時大家還會在微信群討論和切磋,怎樣做好個人的日常衛生防護,同時把直播發布會的翻譯工作做得更出色。“老師們對翻譯精益求精的態度讓我印象深刻。希望在疫情防控阻擊戰場上,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從小框到1/3屏幕,網友點贊:接軌國際

隨著3月以來上海疫情反復,口罩必須佩戴,這也擋住了他們的大半張臉,是否會影響發揮,削弱翻譯效果?

工作中的葛玉紅。受訪者供圖

“手語是健全人和聾人溝通的橋梁。”從事手語翻譯工作20多年,葛玉紅認為,手語在表達的時候,表情非常重要,但由於疫情原因,需要戴口罩,那我們在翻譯的時候,就更要結合眼神,手勢動作的力度,甚至體態來表情達意。盡可能翻譯的通俗易懂。正常情況下,還需要口型配合,使手語表達更准確。

日前,網友fire814在微博上留言:“上海疫情發布會手語效果是我見過最好的,國內最好的,不僅屏幕佔比向發達國家靠齊,手語翻譯水平還特別高。”

早在2020年2月起,上海聽障觀眾點擊手機客戶端,能從直播中看到佔手機屏幕約三分之一的手語翻譯畫面。陳伊佳說,不少聽障人士反饋,覺得這個樣子的畫面效果,會讓他們看起來更加清楚更加方便。

“這個變化其實真的挺大的,我們現在有口罩看不見表情,如果是小方塊裡面就更不清楚了。三分之一的話,我給你個眼神,你至少還能看得出來。”曾經有聾人朋友和唐文妍吐槽,“我要拿個放大鏡來看你的電視”。她說,我很清楚這是上海市殘聯和上海電視台共同推進的結果,這個變化對聾人來說是翻天覆地的。

“技術突破並不難。這個‘小變化’得到了發布會組織方、市殘聯等單位和轉播人員的共同支持,盡可能滿足‘小眾群體’的信息需求,這是對全體觀眾的尊重。”上海廣播電視台融媒體中心姜蘇南表示。

當然,屏幕上更大的畫面意味著標准將更嚴格。“發布會翻譯與電視台翻譯不一樣,需要注意儀態,表情管理等,有更高的要求。”顧忠說,一場發布會翻譯結束,腿都僵了。加上周日、周一天氣悶熱,一場發布會真的是大汗淋漓,有時要虛脫。他自嘲到:“可能是胖了。”

不忘初心,靜待春暖花開

當問及為什麼要從事手語翻譯工作時,大家的出發點出奇一致,那就是讓聽障人士在疫情期間能夠獲得一份安心和溫暖。

唐文妍在和聾人朋友交往的過程中,發現他們在社會上遇到的困境更大一些。“我就想嘗試著去做一些事情,看看能不能幫助他們,因為我們的工作離不開聾人社群的幫助和鼓勵,沒有他們的幫助,我們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好的翻譯員。”

“從手機上看到手語翻譯的講解,很安心很放心。”“期待疫情過后,校園更美麗!上海加油!”“90后”教師、手語翻譯蕭亮最近經常收到聽障學生發來的微信留言。

蕭亮身邊很多朋友看了疫情發布會對手語這一門小眾語言產生了好奇,蕭亮對他們的問題一一進行了解答。在蕭亮看來,手語翻譯也承擔了聾文化宣傳的工作。“我也很高興有更多的人能了解聾人,接納聾人的需求。”

“與其說是我選擇了手語翻譯,不如說是手語翻譯選擇了我。”2009年寇辰珠大學畢業,一心想要從事社會工作的她陰差陽錯選擇了手語培訓學校,成為一名手語老師。

在寇辰珠看來,發布會手語翻譯是疫情防控阻擊戰場的一個獨特崗位,她自己則是一名“無聲的戰士”,她說:“我必須努力做得更好!這項工作讓我充滿了使命感,我必須將防控信息准確及時地傳達給聾人朋友們。”

無障礙環境建設是城市文明標志之一,為了不讓聽障人士掉隊,上海不斷探索優化信息無障礙環境,讓他們在疫情下同樣能感受城市的溫度,與大家一起靜待春暖花開! 

(責編:葛俊俊、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