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文明之光”照耀引領之路

——探訪浦東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

2022年03月02日12:35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在寸土寸金的小陸家嘴,有一處“網紅打卡點”——“活力102”。

這裡,不僅是滿足居民生活、體育需求的“嵌入式生活家、體育家”,更是群眾傾聽黨的聲音、參與社區志願活動、進行再就業培訓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是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要決策,是宣傳思想工作盤活基層、打牢基礎的重要改革。要把握新形勢,深刻領會新時代文明實踐思想內涵﹔要彰顯新作為,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進一步走深走實﹔要凝聚新合力,推動文明實踐機制不斷創新完善,不斷推陳出新,探索更多首創、首發、首推項目,推動文明實踐典范引領。”2月28日下午,浦東新區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現場推進會上,區委副書記、文明委常務副主任單少軍說。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就如一盞盞明燈,照耀著浦東改革開放之路,溫暖著浦東百姓群眾的心。

“文明之花”遍地盛開

在浦東新區洋涇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有一間記憶咖啡館。

磨咖啡、打奶泡、拉花……滿頭銀發的老奶奶熟練地做著咖啡,臉上漾著溫柔的笑意。

你肯定想不到,他們都是患有認知障礙的老人。但在這間咖啡館,他們以志願者服務的形式支持咖啡館的運營,嘗試共建記憶防線。

“記憶咖啡館是2020年12月28日開始試運營的,到現在已經有22位志願者了,他們中年齡最大的79歲了。”記憶咖啡館館長楊敏慧介紹,很多老人從對咖啡一無所知,到現在已經能夠熟練操作咖啡館的各個環節了,制作咖啡、做服務員、鍛煉身體、親手打理小花園……

洋涇街道宣統文化辦主任沈慧介紹,記憶咖啡館主要招募部分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老人,從事收銀和咖啡制作工作,讓他們得以延緩病症、交友聊天,晚年不寂寞。

根據群眾的需求,浦東各街鎮、社區開出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也各有特色,讓百姓提高了獲得感。

孩子文化課學得不好,考不上高中怎麼辦?家住陸家嘴街道的陸先生一直為孩子的未來擔憂。兩年前,位於陸家嘴黃金地段乳山路102號的“活力102”公園對外開放了,佔地總面積逾3200平方米,是一個融合了體育健身、文化展示、互動體驗、休閑娛樂等功能於一體的復合型空間。

最讓陸先生和兒子感興趣的,則是裡面開設的射箭館。這裡可不是普通的射箭練習場所,還是上海市浦東新區射箭協會的辦公地,更有國際射箭比賽的賽手過來教習呢!

經過一年多的訓練,小陸同學不僅拿到了市級射箭比賽前十的名次,還以射箭特長被楊思中學錄取。

陸家嘴街道副主任李志偉說,“活力102”公園,曾經是一塊充斥違章搭建和生活垃圾的空地,經過民意調查和民主決議,改造成為“嵌入式體育家、生活家”,更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

陸家嘴街道宣統辦主任匡碧波介紹,為了讓一些國際知名體育賽事在陸家嘴落戶,“活力102”還吸引了上海市浦東新區射箭協會、上海活力102體育俱樂部、上海陸家嘴垂直登高俱樂部、林峰國際象棋圖書館、上海陸家嘴國際象棋俱樂部、上海陸家嘴咖啡文化中心6家單位挂牌入駐。此外,這裡還是浦東人社局再就業培訓的一個基地,裡面的咖啡館還為再就業人才提供了實踐的機會。

浦東開設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將黨的理念、政府的服務輸送到群眾身邊,讓群眾共同踐行文明,讓文明之花開遍社區角落。

據浦東新區文明辦統計,全區建設完成1+36+1336區級、街鎮、村居新時代文明實踐三級陣地網絡全覆蓋,依托22個望江驛推動東岸濱江新時代文明實踐帶逐步形成,聯動陸家嘴、世博等自貿區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特色陣地聯盟﹔推出171個具有浦東特色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全年開展文明實踐活動1.5萬余場,形成1172個常態化項目,打造135個品牌項目和124個品牌團隊。

此外,浦東還推出了十條文明實踐線路,包括“回望初心”“行走濱江”“悅讀修身”“‘食’在有溫度”“魅力金融城”“出行有‘禮’”“追夢臨港”“科普服務”“親子游學”“愛上民俗”等,實現群眾在哪裡,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裡。市民可以根據線路指引,逐一探訪身邊的精神文明陣地。

“文明之風”吹暖人心

這是一個暖心的畫面,也是真實的鏡頭。

2021年12月30日凌晨,寒風吹拂,偶有落葉飛舞。而枯黃落葉,立即被一支長長的鐵鑷子夾起來,塞進黑色的垃圾袋裡。

這一干脆利落精准的動作,來自於一名70多歲的阿姨。她穿著厚厚的羽絨服,外面套著黃色志願者馬甲,發現一片落葉、一張碎紙、一個塑料袋,就會立即上前撿拾起來。。

這個畫面,深深地印在了路過的浦東文明創建處負責人曹忠的心中。

他還記得,志願者阿姨忙碌很久后,從包裡翻出暖水杯,由於天及寒冷用力擰了很久也沒擰開。他湊上前去幫忙,杯蓋打開時,因為溫差原因,熱水立即噴涌而出。

志願者阿姨喝著熱水,笑著向曹忠點頭致謝。曹忠說,“我更應該謝謝的是這些志願者們。是他們的志願行為,保護了文明成果,感染了更多的群眾,繼而讓更多人自覺踐行文明。”

在浦東有一隻龐大的志願者團隊中,不僅有耄耋老人、垂髫兒童、全職媽媽、白領精英,還吸引了外籍人士的參與。

即使工作再繁忙,Lota總是把社區志願服務工作排在第一位。他是德國公司駐上海辦事處負責人,非常喜歡中國文化,並熱心於社區志願者服務。新冠疫情暴發時期,他在家辦公,就做起了疫情防控志願者,到張江碧波路居民區門口幫忙測量體溫﹔平時,喜歡羽毛球運動的他,還開設了免費的羽毛球培訓班,義務教授居民打球﹔他不僅自己做志願者,還會帶動身邊同事一起做志願者。

像Lota這樣的志願者,張江鎮還有很多,他們自發成立了張江鎮Ifor外籍人士志願服務隊。這支團隊成立於2016年,現有注冊志願者18人,分別來自德國、澳大利亞、美國、巴基斯坦、印度等國家。雖然有著不同的膚色,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習慣,但出於對張江這片土地、對志願服務的由衷熱愛,通過張江鎮境外社工服務站的牽線搭橋,他們聚在一起。Ifor有三層意思,一是I am a foreigner,表示外籍人士的屬性特征﹔二是把“I”中文音譯為“愛”,表示這是一群有愛的外籍人士﹔三是“for love”“for everyone”,“我因愛而來,為所有人服務”。

張江鎮黨群辦副主任沈璐說,張江鎮河道治理、垃圾分類、文明創城、樓道改造、幫扶困境兒童等活動中,都有Ifor外籍人士志願服務隊的身影。2020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Ifor外籍人士志願服務隊,紛紛站上了所住小區的第一線,一起攜手抗疫。

寒假時,洋涇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的閱覽室裡,出現了祖孫三代忙碌的身影。

全職媽媽嚴阿姨和母親錢奶奶,平時每周五上午都在這裡做志願者,寒暑假則帶著兩個孫子一起來“報道”。母女倆負責整理書架、閱讀引導,有時還會為讀者進行讀書分享﹔兩個男孩就學著媽媽和外婆的樣子做事情。春節前,擅長書法的一家四口,還寫了許多“福”字,贈送給讀者、志願者和工作人員。

公益、志願、文明與關愛,在祖孫三代中傳承著,也在他們身邊人中傳遞著、傳播著。

據浦東志願者協會秘書長宋冬梅介紹,全區建設市、區兩級志願服務基地65個,超過110萬名實名注冊志願者、3900個注冊志願服務團隊活躍在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中,年度發布志願服務項目8600多個。以區中心為主陣地,成立宣講、文化、科普、衛生等10支專業志願者隊伍,深入開展文明實踐志願活動。

“文明之城”引領文明

如何奮力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創造新時代新奇跡提供堅強思想保障和強大精神動力?

浦東新區區委常委、區宣傳部部長、區文明委副主任黃瑋表示,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既沒有既定的模板,也沒有標准的答案。浦東新區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區,需要積極創新實踐。

“浦東新區調動一切有利因素和有效資源全力開展全國典范城區創建,將浦東建設稱為新時代的信仰之城、首善之城、幸福之城、魅力之城、善治之城。”浦東新區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區文明辦主任鄧亮說。

——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統領,浦東新區圍繞思想宣傳和理論武裝,打造“信仰之城”。

鄧亮表示,信仰之城建設,要充分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陣地,用好志願者團隊的力量,加大理論宣傳和學習,推動全區上下滋養信念信心,從而提高群眾的獲得感、城市的文明程度。

為了共同的信仰,更多人加入了黨史和理論傳播的隊伍,將“學習大書房”延伸到社區鄉村。

浦東利用區中心陣地優勢,打造“浦東黨史學習教育服務綜合體”,指導36個街鎮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完成“黨史學習教育共享空間”設置,成為黨史宣講的主陣地。

浦東還升級了“學習讀書會”品牌,組建500人宣講隊伍,邀請中央講師團成員集體備課,邀請市委講師團深入浦東基層宣講176次,聽眾21134余人次,全區街鎮宣講團開展宣講5709余場,聽眾24萬人次。

很多宣講品牌,已經深入民心。其中,“百年黨史路 奮斗新征程”黨史學習教育巴士課堂,運營超1000場,累計近2.5萬人參與,成為流動的文明實踐課堂﹔“黨的故事我來講——浦東新區紅領巾講解員活動”成為暑期文明實踐熱門活動﹔“十萬少年看浦東”“百萬女性學黨史”“百名工匠勞模講黨史”等面向不同職業的學習宣講引領全區市民全民踐行文明實踐﹔街鎮分中心結合區域特色,推出“洋涇港直播”“航頭說”“曹路故事”等宣講品牌。

——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統領,浦東新區聚焦群眾實際需求,打造“善治之城”。

動遷安置一直是難啃的“硬骨頭”。祝橋鎮臨港新片區一號地塊動遷安置項目於2020年4月正式啟動,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矛盾,先進村“鐵三角”民主議事廳的“老娘舅”們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鐵三角”成員為有異議的村民翻閱宅基地証檔案,一家一戶地幫助解決﹔對於家庭內部矛盾的,“鐵三角”成員通過積極調解,讓村民家庭內部形成協議。在進行了一輪矛盾處理和調解后,“鐵三角”成員還對村民進行滿意度回訪,如果村民對動遷安置還有不滿意的地方,“鐵三角”成員秉持著“以情征收”的原則,再與拆遷辦進行合理范圍內的協商。

通過“鐵三角”議事會的不懈努力,先進村305戶提前完成簽約。村民們從先前的諸多不滿,矛盾重重到有序簽約,最終保証了項目清盤。

祝橋鎮黨群辦副主任陳璐介紹,2015年,祝橋鎮東海社區結合“鄉村型社區”的實際特點,結合“鎮管社區”新型治理模式,探索出了“鐵三角” 民主議事制度,並建立了社區“1+8+101”的共商共治工作平台,走出了一條符合城郊社區特點的民主自治新路子。此后,東海社區結合浦東新區全國文明典范城區創建、區域化黨建聯建、“家門口”服務體系建設、“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探索實踐等重點工作,不斷深化“鐵三角”民主議事會的內涵,打造了東海社區基層自治的“立方體”,最終形成了“1+8+101+X”的社區治理組織架構。這一框架的構建增強了社區和村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基本實現了文明典范引領下的政府治理與居民自治的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實現了社區工作的全覆蓋、網格化和區域化。

——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統領,浦東新區開創文明城市建設新局面,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打造“共享之城”。

當你走進航頭鎮匯仁馨苑居民區,以“馨”為開頭的單元樓映入眼帘:馨家樓、馨庭樓、馨和樓、馨睦樓……展示不同主題的樓道文化,串起文明、和諧的濃濃鄰裡情。

在打造新廂裡鄰裡新風情的同時,匯仁馨苑社區居民們在居委會的指導下,自己動手把樓門前的綠化帶、小花壇進行“微更新”“微打造”。“阿拉這裡的居民按照不同主題進行布置,精心打造,看著我們自己動手打造的這片花園,贊哇!”居民沈阿姨自豪地介紹道,“自從有了這片生態花園,每天都會下樓遛遛狗、晒晒太陽、拍拍照。”

匯仁馨苑是經濟適用房居住區,總戶數1194戶,小區居民來自楊浦、黃浦、閘北、浦東新區,可以這樣說,樓上樓下不知名,隔鄰隔居不知姓。如何消除這種不少小區存在的鄰裡“冷漠症”?匯仁馨苑社區以“幸福·共享”自治為切入點,以黨建引領推動社區共治善治,引導居民積極參與繽紛社區建設,讓社區真正成為居民的第二個家。為了小區外觀“顏值”不反彈、內在“氣質”不降低,匯仁馨苑社區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設立“百花園”自治金項目,劃分特定區域,組織社區內喜歡種植花草的居民成立“四葉草”花友會,讓“花友會”成員們自行打理打造“家門口”的小花園,提升小區綠化觀賞性,讓居民回到小區便能感受到“家”的美好與溫暖。

如今,轉角遇到綠,不僅美化了小區環境,也讓匯仁馨苑社區居民能夠真正融入民主協商性、居民參與度、多元共治性多方面提高的活動當中,讓社區自治氛圍更加健康、濃郁。

對於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曹忠這樣理解,文明不僅是要做好文明的實踐,更要做好實踐的文明。他說,我們不能光做“圍牆裡”的文明,更要把全區都作為文明實踐的陣地,讓更多人既是文明的受益者,也是文明的傳播者、實踐者,最終達到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一理想和願景。

黃瑋在浦東新區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現場推進會上透露,2022年,浦東將全面提升區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陣地功能,計劃拿出8000平米的空間,依托浦東互聯網企業集聚優勢,創新與企業的合作方式,探索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線下空間,與元宇宙等年輕人愛用、愛玩的場景相結合,搭建青年社群互動平台,打造新型文明實踐陣地。另外,還可以借助浦東的奧運冠軍鐘天使的熱度,與惠南鎮海沈村聯合打造鄉村版的文明實踐陣地,創新文明實踐項目,做出顯示度和知名度。

黃瑋表示,浦東要拿出“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責任心,全力以赴,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融入引領區建設國家戰略,融入新時代人民城市建設,融入全國文明典范城區創建,更高站位、更富激情、更有智慧地做好各項工作,努力將浦東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推向新的高度。

(責編:唐小麗、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