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教育| 科技

刷屏的"藍眼淚",上海附近能看到嗎?沒那麼浪漫!

2022年02月24日14:08 | 來源:新民網
小字號

原標題:紅遍全網的“藍眼淚”,上海附近能看到嗎?沒那麼浪漫!

眼淚,光聽名字就很浪漫。

夜幕下,海浪發出明亮的藍色熒光,

這一現象最近在

福建省廈門市近岸海域出現。

獨特又美麗的畫面不僅

吸引了當地市民前去打卡,

也在社交平台上刷屏。

藍眼淚究竟是什麼,

上海附近能看到嗎,

市民可以把它帶回家嗎?

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生態與環境學院特聘教授、香港大學地理系名譽教授何建宗介紹,藍眼淚其實是海洋生物夜光藻的發光現象。當夜光藻細胞生長達到一定密度時,在夜晚就會因為擾動等刺激而發出瑩瑩藍光。這種發光現象轉瞬即逝,因為形成藍眼淚需要無數細胞聚集的力量,不過這種發光是需要耗能的,因此夜光藻並不能持續發光。

據了解,夜光藻是一種全球分布的原始甲藻,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有許多共生的綠藻,主要分布在熱帶海域,暴發后會導致水體變成綠色﹔

第二類沒有共生的藻類,完全依賴捕食其他生物,分布在全球除極區外的各個海域,暴發后導致水體在白天呈紅色或粉紅色。

我國海域出現的夜光藻大都屬於第二類,生長的適宜溫度是10℃-25℃,最適溫度是18℃-20℃,偏愛的鹽度是千分之32-35間。

“需要指出的是,藍眼淚本質上是一類由夜光藻引發的赤潮。”何建宗告訴新民晚報記者。相信大家對赤潮並不陌生,這是指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類、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條件下暴發性繁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的一種生態異常現象。

“藍眼淚在夜晚或許很浪漫,但在白天一點也不,夜光藻會破壞水質,造成水體發臭﹔同時,微生物的分解會消耗大量氧氣,造成水體缺氧,后果即魚類等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

藍眼淚很美麗,不少人也想把藍眼淚帶回家。何建宗認為,撈一些放在桶裡也沒什麼問題。不過,夜光藻需要在適宜的水環境條件下才能生長繁殖,打撈回家當天或許還能看到點點藍光,但夜光藻死亡后也就無從看到藍眼淚了。

“但不能將撈回來的夜光藻放到魚缸裡,這可能會殺死魚缸裡的其他生物。另外,不能接觸到眼睛,也不建議皮膚長時間接觸藍眼淚,特別是肢體有創口的情況下。”何建宗表示。

那在上海附近的近海,有機會看到藍眼淚嗎?何建宗認為,可能性極小。“夜光藻的出現和日本暖流有一定關系,主要影響南海海域、福建省和廣東省的沿岸。”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