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上海濕垃圾總量增九成 "破題者"黑水虻來了

兩年上海濕垃圾總量增九成,處置面臨較大壓力
“破題者”黑水虻來了
■本報記者 陳璽撼
今年上半年,上海濕垃圾分類量達10311噸/日,相比2019年同期增長約89%。如果這種趨勢持續,將對現有濕垃圾處置造成較大壓力,對於寸土寸金的上海而言,新建傳統技術的濕垃圾處置項目,將面臨建設運營成本高、鄰避效應等多道難題。
今年,“破題者”出現,但出人意料的是,它竟是一種19世紀在南美洲被發現的昆虫“黑水虻”。不遠的將來,它或將成為上海消納濕垃圾的一種途徑。
頭一次用虫糞養花
“有點像動物糞便、飼料和青草混在一起的味道。”家住底樓的宛南六村居民汪啟華打開居委會送來的一包有機肥,將其與品質較差的爛泥還有黃沙混在一起,攪拌均勻后,插上一株長壽花,“種了試試看,不曉得這個肥料‘力道’大不大。”
“這是虫糞。”當工作人員把“有機肥”的來歷告知,汪啟華還驚訝了好一陣子,“用虫糞養花頭一次!”
聽說是虫糞做的肥料,高建物業宛南服務點的園藝“老法師”曹修連倒頗為淡定,認真看了檢測報告后說:“有機質達84%,幾乎不含重金屬,蛔虫卵死亡率達100%,這個做肥料靠譜。不過,江南的花普遍喜歡弱酸性土壤,報告上顯示,這個肥料唯一的缺點是酸度不夠,為弱鹼性。”他還告訴記者,為了把小區裡的花草養好,他試了很多種肥料,其中就包括用菜市場爛菜果皮做的有機肥,感覺肥力不夠。相比之下,虫糞是昆虫吃下濕垃圾后的排泄物,比爛菜果皮“營養”多了,種花種草的效果應該好一些。
記者從徐匯區綠化市容部門了解到,他們也是第一次接觸虫糞有機肥,在幾個社區試點后,觀察效果再決定是否推廣應用。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最看重的是有機肥的安全性,比如有沒有重金屬物質、虫卵、細菌和病毒等,還有就是有無異味擾民的問題。如果虫糞有機肥能夠穩定地達到上述要求,就能形成社區濕垃圾“閉環”:濕垃圾從居民家中出去,變成有機肥回來,激勵居民堅持垃圾分類。
是否擾民決定“前途”
在中科院昆虫發育與進化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內,記者第一次見到虫糞的“主人”——黑水虻。孵化間內,幾十個正方體狀的紗網箱堆放在地上。透過白色紗網,可看到一群黑色的飛虫在活動。走近觀察,感覺它們有點像胡蜂。在紗網底部,幾個鋪滿麥麩的塑料盒內,黑水虻的幼虫不斷扭動。
“成虫的外形很‘精神’,這或許是它們被叫作‘黑色士兵’的主要原因。”中科院昆虫發育與進化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黃勇平說,黑水虻是腐生性昆虫,因其繁殖迅速、食性廣泛、飼養成本低等特點,已在全球作為資源昆虫得到廣泛利用,與蠅蛆、黃粉虫、大麥虫等齊名,其幼虫更因富含營養物質,是很受歡迎的飼料,尤其在淡水魚和禽類養殖領域。黑水虻幼虫與蒼蠅的生活習性相似,但黑水虻成虫沒有進入人類居室的習慣。它們反倒和屎殼郎有類似的“愛好”,對室外的糞便、濕垃圾情有獨鐘。所以,黑水虻繁殖期的成虫多見於農村的豬欄雞舍,以及城市的垃圾桶、垃圾場、廁所等。
“不擾民”是一種昆虫能否成為資源昆虫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濕垃圾項目必須考慮是否會產生鄰避效應。”黃勇平說,如果採用一種居民印象不好的昆虫,比如蒼蠅、蟑螂等,作為處置濕垃圾的主力,似乎很難得到居民認可。黑水虻就不會造成這樣的顧慮。“還沒飛多遠,就被鳥兒搶著吃了。就算飛遠了,成虫也不會進食,其產卵也不直接產在食物中,幾乎沒有傳播病原體的風險。”研究結果表明,黑水虻幼虫能分泌抑制家蠅的物質,降低家蠅幼虫在黑水虻處理過的糞便中的成活率,能有效地控制野生家蠅種群。
中科院昆虫發育與進化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正在研究黑水虻基因編輯技術,已獲得殘翅或顯著增大的突變體,讓黑水虻連“逃離”濕垃圾處置廠的能力都沒有。
讓濕垃圾項目“造血”
在濕垃圾的資源化利用上,上海曾經進行過很多次嘗試,但最后往往難以持久,關鍵原因在於找不到高附加值的出路。比如,上海以枯枝落葉為主的園林廢棄物,可以“變廢為寶”,成為有機介質,再返還到綠化用土中。但目前,相關產品基本隻能通過政府部門養護的公園綠地消納,許多居民小區和企業范圍內的綠化尚未納入這個循環利用系統。
“黑水虻可以突破濕垃圾資源化利用價值不高的瓶頸。”升申(江蘇)生物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唐斌說,黑水虻幼虫和糞便都有較高的市場價值。
據介紹黑水虻鮮虫市場價值在3500元至4000元/噸,是很受歡迎的活體魚飼料。鮮虫制成的虫干,含有豐富蛋白質、粗脂肪、天然抗菌物質、甲殼素和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售價可達6000元/噸,粉碎后可替代魚粉,喂養經濟動物。相比國際上魚粉上萬元每噸的報價,黑水虻干虫粉更有競爭力。量產后,每10噸濕垃圾可轉換成2.5噸到3噸的黑水虻鮮虫。假設上海日均產生的濕垃圾全部用來養殖黑水虻,日均可產生2500噸至3100噸黑水虻鮮虫,進而創造至少近千萬元的市場價值,讓濕垃圾廠有了強大“造血”功能。更重要的是,相比主流的厭氧消化工藝,相同量的濕垃圾用黑水虻處置投入更低,且對環境的副作用也很小。此外,經過黑水虻處理后,絕大多數濕垃圾轉化成了幼虫和虫糞,隻有不到5%的剩余物,均為混雜在濕垃圾中的塑料、木竹等,隨著上海源頭生活垃圾分類水平的不斷鞏固和提升,未來剩余物的佔比會更小。
據透露,經過攻關,目前標准的集約化黑水虻養殖模式已經形成,一間不到30平方米的房間可同時養殖10層黑水虻。目前,上海浦東和青浦兩地最有可能率先投產相關項目,根據初步規劃,兩個試點項目的濕垃圾處置量均不超過500噸/日。(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