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觀眾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紀念館內參觀。新華社發
自中共一大紀念館開館以來,前來參觀的游客便絡繹不絕。在展陳中,除了數量眾多的文物,場館內外的當代藝術作品也吸引人們駐足。從紀念館外牆上的雕塑藝術作品,到前廳雄偉的巨型瓷版畫﹔從一大代表青銅雕塑,到集合50多位早期黨員的大型油畫,幕后創作故事同樣精彩。
第一次進入中共一大紀念館的游客,一定會被前廳正面照壁及兩側牆面上的三幅巨型瓷版畫所震撼,左側名為《中流砥柱》的畫上,長江三峽和黃河壺口瀑布澎湃激揚,右側名為《民族脊梁》的畫上,萬裡長城在崇山峻嶺之巔蜿蜒盤旋,正中間名為《日出東方——從石庫門到天安門》的歷史組畫中,諸多革命聖地一一串起,反映出中國共產黨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歷史征程。
“當時接到這一任務,確實感到壓力很大,因為版畫的尺寸和體量都非常巨大。”說起創作過程,《日出東方——從石庫門到天安門》的作者董春欣依然很感慨。他回憶說,創作經過多次討論和反復修改,從2019年底開始創作到去年9月基本完成,歷時近一年,經歷了20多稿的修改。
瓷版畫《日出東方——從石庫門到天安門》長度為15米,高度為5米,兩側瓷版畫則寬7米,高3.5米。“如此大尺寸的革命題材瓷版畫,在國內還是首創。”“一大”展陳項目總設計師胡曉雲給記者出示了一疊設計草稿,最初的版本上,還有東方明珠等反映中國建設成就的元素,為了讓主題更鮮明,最終呈現的畫面上,選取了一大會址、紅船、井岡山、瑞金、遵義、西柏坡、北京天安門等革命聖地的元素。
紀念館中,一幅名為《星火》的巨幅油畫同樣引人注目。高3米,寬7米的畫面中,50多位早期中共黨員由遠而近走來,震撼人心。由於種種原因,建黨初期的部分黨員沒有留下清晰的影像資料,作者陳樹東為了搜集人物資料,他先后採訪了北大校史館、北京圖書館、中共一大紀念館、國家博物館,並走訪黨史專家,搜集了大量早期黨員的文字和影像資料。
除了美術作品,雕塑也是一大亮點。
從室外進入序廳中央,中共一大會址標志性石庫門建筑的雕塑前,13位一大代表步伐堅定地邁出石庫門。這件名為《歷史選擇偉大的起點》的雕塑作品,採用了青銅鑄造的藝術手法,使雕塑閃爍出金屬堅硬與沉穩的質感,象征著雕塑主題所傳達的澎湃激昂的革命情懷與堅定信念。
這件作品的作者蔣鐵驪告訴記者,雕塑採用了寫實和概括相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目的在於突出人物的精神氣質,在保持13位代表相對獨立的性格刻畫的同時,又強調雕塑完整的視覺面貌,體現堅強有力、充滿理想的革命初心。
蔣鐵驪介紹說,人物的著裝以歷史照片、文獻為基礎,參考了大量同時代的史料,具體到一件長衫和西裝的款型都有考証。他還介紹,雖然看上去代表們是真人大小,實際上要比真人更高大一些。“作為一名藝術工作者,雕塑家用作品記錄著紅色歷史,用創作弘揚紅色文化,用作品講述中國故事,這是時代賦予雕塑家的責任。”蔣鐵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