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爛泥渡,到金融城﹔從工業鏽帶,到生活秀帶﹔從低矮棚戶區,到城市“天際線”……浦江東岸的陸家嘴,不僅是上海最具魅力的地方,還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征,更是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教材。
作為“頌建黨百年輝煌 覽浦東紅色文博”2021浦東文博宣傳月的重要活動之一,6月5日上午,“開發故事,紅色夢想”行走閱讀活動從陸家嘴中心綠地啟程。在上海市“建筑閱讀”文化志願者、上海城建職業學院副教授周培元帶隊講述下,市民途經的一幢幢陸家嘴建筑,如同一本本值得品讀的書,串起了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輝煌歷史。
此次行走閱讀的出發點——陸家嘴中心綠地,在浦東開發開放之前,這裡生活著3500余戶居民。然而,規劃者秉持著百年大計,在僅1.7平方公裡的小陸家嘴,“舍得”了這片黃金寶地, “換回”了10萬平方米的“城市綠肺”。
站在綠地正門處,以去年新添的“三牛”雕塑為背景,周培元與參加活動的20余名市民合影。“三牛”既象征著浦東敢闖敢拼、敢為人先的精神,也為2021這個牛年帶來好兆頭。
離開綠地,一路向西,“廚房三件套”直插雲端,盡收市民眼底——它們分別是1998年落成、420米的金茂大廈,2008年落成、492米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大廈,2016年落成、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廈。不斷刷新的上海城市天際線,也構筑起了陸家嘴國際金融中心的形象標杆。“上海中心37層的觀復博物館和52層的朵雲書院,都是非常值得前去體驗的地方。”周培元說道,“陸家嘴就是這麼一點一點長高,一點一點發展起來的。”
如果說高樓是陸家嘴的“面子”,那麼金融是陸家嘴的“裡子”。活動隊伍折轉向東,在世紀大道、浦東南路路口處,抬頭仰望“浦東開發,金融先行”的代表之一——2002年竣工的浦發大廈。周培元介紹了浦發銀行的歷史:1992年,浦發銀行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成立,上世紀90年代末,浦發銀行將總部搬入了外灘12號建筑,該建筑前身是1923年建成的匯豐銀行大樓。
陸家嘴的浦發大廈,就繼承了匯豐銀行大樓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筑採用橫縱三段式劃分,大樓門前那對端坐的英國風格銅獅,也摹仿自外灘12號,直觀展現上海的“文化東進”。而緊鄰浦發大廈的上海証券大廈,於1997年迎來了上交所進駐,成為另一座跨江東進的重要金融機構。
陸家嘴能成為如今的金融城,誰又是其中的“領頭羊”?答案很快在活動中揭曉:一幢形似太師椅般的雄偉建筑,端坐在浦東大道、浦東南路交叉口,這就是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大樓。周培元穿插了一段1995年6月18日在此發生的故事:大樓落成啟用典禮上,當時的浦東新區管委會向銀行方面贈送了一隻活蹦亂跳的小山羊,表達出了對這隻“金融領頭羊”的無限期望。
“一段時間裡,吉祥寓意的動物禮物,成為浦東的一大特色。”周培元笑著說,八佰伴收到的是“企鵝圖”,上交所收到的是牛熊搏斗塑像、泰華國際銀行收到的是大象雕像、招商銀行收到的是雄鷹木雕。
隨后,人群走進了浦東開發開放的歷史原點——浦東大道141號的浦東開發陳列館。1990年5月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浦東開發辦公室、上海市浦東開發規劃研究設計院,就在這座原屬於浦東文化館的小樓前挂牌成立。
陳列館內部,豐富藏品讓觀眾感受到“老開發”們的艱苦辦公環境。指著藏品中的一張印有“浦東中心醫院”字樣的飯票,周培元介紹,30年前,浦東開發辦沒有食堂,隻好與對門的浦東中心醫院(今東方醫院)協商,開發辦人員到醫院食堂搭伙。“這裡被命名為141號,是因為‘老開發’認為:浦東開發一是一,二是二。”周培元認為,“浦東就是這麼實事求是,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路線越走越長,歷史越溯越遠,隊伍從浦東大道向北轉入即墨路,在黃浦江畔來到了此行的終點——船廠1862。該建筑的前身為建於1862年的英商祥生船廠,設計師在不破壞原有結構的前提下,按照可識別性、可逆性原則,將其更新為工業風的藝術商業空間。
船廠1862外新設了多塊展板,一段圍繞著建筑的紅色歷史,隨之浮出水面:1925年11月,這裡建立了祥生船廠黨支部,成為上海機器業中第一個中共基層支部。這裡還涌現出了以楊培生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為民族解放與共產主義事業不懈奮斗。
周培元介紹,值此建黨百年之際,把以往的陸家嘴行走閱讀路線進行調整優化,使它成為一條“紅色之路”。
通過這次活動,也讓不少市民感慨萬千。劉女士表示,她從7歲起,在東昌路附近住了31年,完整經歷了浦東開發史,再次行走陸家嘴腹地,令她感到今非昔比:“小時候,陸家嘴沒有高樓,但有許多很低矮的私房。”活動中還有不少上海市金融消費糾紛調解中心黨支部的黨員。忻女士說,行程中的建筑,她幾乎每天都會走一遍,“但這是我第一次知道這些樓宇中,竟也蘊藏著這麼多紅色歷史,陸家嘴讓我刮目相看。”
(來源:浦東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