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規滿月 上海電動自行車社區充電難題有解嗎?

2021年06月01日09:29  來源:上觀新聞
 

《上海市非機動車安全管理條例》施行滿一個月,可違規充電現象似乎並沒有明顯改善。

連日來,記者探訪上海多個小區發現,有的小區沒有集中充電設施,居民還是習慣將電動自行車停放在樓道裡。盡管上海已出台政策規范電動車的停放、充電,但居委會、業委會和物業一線工作人員直言“落實不容易”,居民拎電池回家、拉飛線充電的情況難以杜絕,僅靠勸阻、檢查難以根除消防隱患。

也有一些小區建成集中充電設施,並安裝了智能梯控系統,電動自行車進入電梯會發出警告、無法關閉電梯門,用技術手段“攔截”電動自行車進門上樓。還有一些小區在推進電動自行車集中充電點改造、增設梯控設施的過程中遇到障礙。

此外,電動自行車的電池安全隱患同樣是老生常談的問題。業內人士表示,除了加強停放、充電管理外,對電動自行車尤其是電池的生產質量及非法改裝更應重視,隱患不應隻被攔在“樓外”,更應被擋在“市場外”。

在家充電自己也很怕

楊浦區控江路680弄是個典型的老舊小區,日前記者探訪發現,大部分單元樓門口,都能見到隨意擺放的電動車。盡管居民樓內貼有“嚴禁樓道停放電動車”的告示,但停在樓道內的電動自行車仍不少。

居民汪女士有一輛電動自行車,用於上下班通勤到地鐵站。兩年多時間裡,她一直手提電池到4樓家中充電,平均每周充電一至兩次。每次看到電動自行車在家充電引發火災的新聞,汪女士總是心裡一緊。“沒辦法,小區沒有集中充電裝置,難道買了不騎?”

除了像汪女士一樣拎著電池上樓充電外,還有不少居民用“拉飛線”這招,即從窗戶甩出一根帶插座的電線,直接給樓下停著的電動自行車充電。一名住戶告訴記者,自己電動自行車的電池無法拆卸,隻能拉飛線。

小區物業工作人員表示,由於是老舊小區,沒有規劃充電車棚,電動自行車充電確實要將電池拎上樓或拉飛線,眼下也沒有其他解決辦法。這名工作人員還表示,小區未來也許會規劃電動自行車集中充電裝置,但時間尚未確定。

汪女士表示,如果小區有集中充電點,自己很願意去那裡充電,“畢竟在家充電有危險,誰也不想冒這個險”。

集中充電費用相對貴

沒有集中充電裝置的小區居民盼著有個充電車棚,可安裝了充電車棚的小區還是有人拎著電池回家充電、從窗戶拉飛線。

靜安區四和花園高層樓棟的地下一層都建有電動自行車集中充電車庫。記者看到,每個充電點位都有一個可投幣的充電箱,充電箱正在運行,箱上帶有“智慧交通共享充電平台”標識。因為當時是工作日白天,車庫內隻有3輛電動自行車在充電,還有少量停放著的電動自行車積了一層灰,與之相比,停放在路面老車棚的電動自行車更多。

有小區居民表示,充電車庫內充電設備有限,“車庫坡道很陡,晚上去過幾次,根本搶不到位置,不如推到樓道裡方便”。也有居民說,地下集中充電車庫充電相對貴,“充滿一次要兩三元,自己在家充,幾角錢就夠了”。

記者看到,小區裡的電梯口、樓道門口全都貼有“電動車不能上樓”標識,且小區樓下設有監控,但記者隨機走訪多個樓棟發現,仍有停在樓道的電動自行車。

在另外一些小區,集中充電設施齊全,但居民還是不願用。浦東新區東方城市花園小區共有38棟樓,去年底所有樓棟都在地下安裝了電動自行車充電樁。這項改造工作從立項到實施,耗時半年多,但讓居委會、物業和業委會胸悶的是,地下充電樁使用率一直不高。對此,有居民表示,地下車庫原先是為存放自行車設計的,“坡道又窄又陡,推電動自行車太困難”。也有居民擔心:地下車庫雖已配備監控和滅火器,可萬一發生火災或失竊,“誰來承擔責任?誰為我們的損失埋單?”

充電設施改造有點難

採訪中,大多數騎車市民支持小區建設集中充電設施。今年,上海將為500個住宅小區新增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為老舊小區內既有的1000個電動自行車集中充電場所加裝消防設施,列入為民辦實事工程。

然而,小區在建設集中充電設施過程中面臨不少挑戰。位於上海市閔行區的浦江坤庭翠御,是一個有著600多戶、別墅和公寓混合分布的小區,竣工於2013年,小區內原始設計有4個非機動車車庫,但沒有配置電動自行車充電和消防設施。

去年,小區推進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改造。考慮到充電樁屬於小區新增設備,為了盡可能減少裝置給周邊造成的影響,居委會、物業和業委會的第一項工作是確定合適的充電樁。由於普通的充電樁要安裝雨棚,但雨棚與周邊建筑物不協調,且下雨時產生的噪音會影響附近住戶,三方最終確定一款帶防雨功能的室外充電樁。

但設備採購完畢,落地安裝依然路漫漫。最大的難點在於點位的選擇。小區物業根據日常管理經驗和小區非機動車的分布狀況,最初建議在小區的東、西、南、北四方都增設地面充電樁點位。可在敲門入戶摸底調研時,業委會發現擬選點位附近的業主對此表示出極大的擔心。

浦江坤庭翠御小區業委會副主任朱敏坦言,在小區事務上往往有這樣一個特殊的情況,即“同意未必真同意,反對卻是真反對”——對於遠離充電新增點或是本身有充電需求的業主,肯定是同意的,但也有近50%的業主出於與自身無關等多種原因暫不發表意見或提出擔心。

採訪中,記者發現這些小區居民的擔心具有普遍性,主要集中在設施安全、后續管理和費用分攤等方面。例如,有居民擔心充電樁存在兒童觸電、雨天漏電和充電引發火災等隱患﹔也有居民擔心,增設停車點后會帶來車輛亂停放現象,影響居住環境和舒適性﹔最后是費用問題,不少居民擔心充電點位的后期維護費用會增加全體業主負擔。

考慮到非機動車充電涉及整個小區的生命財產安全,小區各方繼續組織一輪一輪調研,最后結合問卷調查情況匯總,選定兩個地面充電點位,並在地面充電樁邊增設滅火器等設施預防火警發生。

歷時近3個月的前期准備和推進,小區終於完成改造4個電動自行車集中充電車棚,充電難、管理難得到部分緩解,但仍有居民覺得地下車庫坡道推行不便,尤其是老年居民會因為便利、價格等因素把電動自行車停放在地面、樓道內充電。

梯控裝置攔截效果好

“尊敬的乘客您好,電動車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本電梯已安裝安全裝置,為了您和其他人的安全,請將電動車推出電梯,謝謝配合。”靜安達安花園小區內,一部居民樓客梯轎廂門久久不能關閉,電梯內一個電子顯示屏不間斷廣播著上述內容。

面對讓小區管理方感到頭大又屢禁不止的推車入梯狀況,達安花園小區開啟增設梯控裝置的嘗試。“電動自行車在樓道充電明確不合規,但在沒有強制力限制的情況下,我們小區征詢樓棟多數業主意見,選擇採用電梯梯控的限制方式對非機電動車入電梯說‘不’。”在達安花園業委會主任陳振宇指引下,記者來到已經安裝好梯控設備的7號樓,作為小區最先實施安裝的樣板,該樓棟從去年12月底起就實現電動自行車零入戶,“隻要有電動自行車進入樓棟,電梯就會停運”。

按照達安花園業委會原先計劃,梯控設施由樓棟業主自行主張安裝,業委會根據各樓棟意見征詢情況逐一推進,但成都電梯內電動自行車爆燃的新聞,讓業主有了強烈的安全隱患顧慮,主動提出安裝要求,希望由業委會組織統一的征詢。最終,業委會在與居委會商議后,決定全體樓棟統一征詢,如今小區38個樓棟都已通過征詢,預計從6月起將分批安裝梯控模塊,杜絕電動自行車上樓充電。

“沒裝梯控攔截系統前,再怎麼宣傳警告都收效甚微。”物業人員說,此前安全宣傳沒少做,物業公司、居委會、街道辦的聯合檢查也有,但樓道裡常能看到停放的電動自行車。“直到這個系統啟用,情況一下子好了。有的車主不滿意,來找我們理論,但是為了安全我們反復說反復講,最后還是可以做通業主工作的。”

(責編:陳晨、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