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非遺20年 古老昆曲與時代同行,枝繁葉茂依然年輕

2021年05月19日14:33  來源:東方網
 
原標題:入選非遺20年 古老昆曲與時代同行,枝繁葉茂依然年輕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今年恰逢昆劇傳習所成立一百周年,5月18日又是昆曲成功“申遺”20周年的紀念日,為了慶賀這一節日,上海昆劇團安排了接連4天的展演,從青年學生到老藝術家,從昆大班到昆五班,精彩的演出讓人一睹上昆的實力、昆曲的傳承有序與枝繁葉茂。昨晚,一台名家名角主題晚會為“霓裳雅韻·蘭庭芳菲”將系列活動掀上高潮。昆曲人回望百年之路,昆曲戲迷站上舞台,一展昆曲的魅力與風採。

昆曲人永遠是年輕

對於81歲張洵澎來說,自己與昆曲的初接觸,是益民太妃糖的味道。1954年,13歲的她進入上海戲曲學校昆劇班,幸運地得到了傳字輩老師的真傳。老師們不僅在藝術上對傾囊相授,在生活上對他們同樣百般呵護。有時候,女孩子撒嬌,不肯好好練功,要老師買糖吃,朱傳茗真的就冒著大雨,從南京路上買來太妃糖偷偷帶到教室。

“也許有人覺得老師太嬌慣我們了,可我懂得,朱老師為什麼如此溺愛我們。老師們總是說,自己蹉跎了太多歲月,昆曲經歷了太多苦難。他們一定要把最好最美的昆曲都傳給我們。”直到今天,每次張洵澎唱起昆曲,心中就會泛起那顆太妃糖帶來的甜味,耳邊回響起老師的諄諄教導——要把美好的昆曲,一代代傳下去。

的確,在昆曲人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他們永遠年輕的心態。當年的“昆大班”,如今的“大熊貓”,雖然都已年近耄耋,但隻要笛聲響起,每一位都瞬間回到雙十年華。

80歲高齡的國寶級藝術家蔡正仁,在5月17日的折子戲表演中,以一場《驚鴻記·太白醉寫》再次技驚四座,讓人見識到老藝術家的實力和他對藝術的虔誠與追求。80歲高齡,穿上厚底靴走醉步,演活了一個文採卓絕、洒脫不羈的李白。

雖然已是高齡,但蔡正仁依然在不斷挑戰自己。在上海昆劇團新創排的現代戲《自有后來人》中,他飾演鳩山一角。雖然多年前曾經演過鳩山,但是他說這一版的鳩山,台詞唱腔都有變化,對自己來說,難度最大的是記詞,盡管如此,他依然在努力。

蔡正仁說,看到昆曲在年輕人中如此受歡迎,自己有責任讓它讓更多人知道,讓更多人喜歡。而作為一名演員,自己還要更加努力,要經常演,才能演得好。

古老昆曲與時代同行

在晚會上中,引起大家注意的還有一組學生演員。他們所表演的學生版《長生殿·定情》讓人見識到,昆曲在年輕人中的傳播與傳承已經枝繁葉茂,甚至開花結果。

前幾天,學生版《長生殿》在同濟大學成功首演,一次次地學習、一場場地排練,同學們深深感受到昆曲演員的不易,一招一式都是數十年如一日的勤學苦練鑄就的。

劇中唐明皇一角的指導老師、國家一級演員黎安對年輕的“昆虫們”站上舞台欣喜不已,他表示,入選世界非遺20年,昆曲的傳承與發展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昆曲進校園,進企業培養了大批的昆曲愛好者。“昆虫”的隊伍中,有都市白領、有高校學生﹔有耄耋老人,也有牙牙學語的孩童,還有對於中國文化充滿好奇的外國友人。而現在,學生們認認真真扮上,認認真真學一折戲,有助於他們更深切了解昆曲之美。

昨天,“Follow Me昆曲跟我學”的學員章迪思說起了自己與昆曲的相遇。2015年初秋的一天,她走進紹興路9號的小院,開始了與昆曲的“親密接觸”,“從《牡丹亭》到《長生殿》,六年來,我越來越懂得昆曲的美,也欣喜地看到我們的隊伍越來越壯大。”

從同濟大學的學生版《長生殿》到兩台折子戲展演,再到昨晚的主題晚會,四場演出的觀眾大多為年輕人,古老昆曲的知音越來越年輕化,它的美也在為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

600多年的昆曲依然年輕,它從未停下與時代同行的腳步,它與時代審美同頻共振。昆曲人以對藝術的不懈追求,以對藝術的虔誠有信,讓古老昆曲在肥沃的時代土壤中,愈發枝繁葉茂。

(責編:嚴遠、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