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的勞動教育究竟怎麼開展?除了讓孩子們掃掃地、擦擦窗、洗洗碗,還有沒有更廣闊的天地可供孩子們增強勞動觀念、培養勞動本領?昨天,上海首本“勞動教育特色課程范例”在浦東新區問世,首次推出的是幼兒園版,以后還將陸續推出小學版、初中版、高中版。勞動教育進課堂有了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
就在前幾天,由市教委組織研發的《上海市中小學幼兒園勞動任務單》向社會征求意見建議,各學段的勞動教育任務被編成了朗朗上口的歌謠,便於學生掌握,也便於教師和家長指導和督促。
餛飩包成小金魚狀
上海小囡愛吃餛飩。餛飩該包成什麼樣的?錦繡幼兒園園長汪培說起了一件趣事。園裡的老師上網一查,餛飩可以是元寶形的,也可以包成小金魚形的,這讓很多孩子嚷嚷開來,挽起袖子非要學著包個小金魚餛飩。等到下鍋煮開后,孩子們更是拍著小手歡呼起來,因為,一個個餛飩就像小金魚在戲水。“這給了老師們很大的啟示,勞動教育也要充滿童真、童趣。”她說。
“從小愛勞動,這沒錯,但對於孩童來說,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要跟孩子們講清楚。”浦南幼兒園園長蔣耀琴說,園方在開展勞動教育時,建議家長陪伴孩子對家裡的環境、物品做“風險評估”,共同判斷“哪些是可以碰的”“哪些是不能碰的”“為什麼不能碰”,並給這些物品貼上標簽。有些家長將“不能碰”的東西貼上紅色標簽,有些家長則分得更細一些,按照危險等級分類:綠色是孩子可以碰的,黃色是在有家長幫助下可以碰的,紅色是孩子絕對不能碰的。
圖說:錦繡幼兒園“我是小小建筑師”,娃娃學做工人叔叔搭樓房 採訪對象供圖
如今,錦繡幼兒園、浦南幼兒園、六一幼兒園等三所幼兒園共同研發的勞動教育課程,被浦東新區教育局德育處列為范例,向全區推廣。六一幼兒園園長宋萍介紹,為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園裡開展了各種勞動小能手評比。“自理小達人”:通過日常生活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體驗自我服務與勞動的樂趣,感受勞動的自立與自信﹔“清潔小能手”:小班以整理教室玩具為主,中班以整理活動室為主,大班以整理、清潔運動器械為主﹔“中華小當家”:學習正確的擇菜方法,體驗幫廚的樂趣﹔“快樂小園丁”:知道培育植物的簡單方法,樂意嘗試使用各種小工具,探索使用方法。
黃道婆有了新傳人
在徐匯區園南中學,有一片小小的“晴耕園”。昨天中午,一顆顆棉籽被同學們小心翼翼撒入土中。小小的棉籽一定想不到,在這個校園,迎接它們的將是一場“奇幻之旅”——大半年之后,它們結出的棉花會被同學們小心翼翼摘下,然后在他們手中紡成線,織成布,扎染上顏色,做成圍巾、擺件、藝術燈罩、棉花拼貼畫等各種精美禮物。
圖說: 園南中學校園裡,老師學生一起打造參照黃道婆紡織技藝的“一條龍產業鏈” 新民晚報記者孫中欽/攝
園南中學校長史曉燕介紹,這是學校黃道婆棉紡文化系列課程相互銜接合作的成果。地處黃道婆的家鄉徐匯區,學校先后組建了錦韻棉紡社、織布社、藍韻扎染社和向日葵手作社等棉紡文化系列學生社團,引導同學們學習黃道婆棉紡文化,並讓古老的智慧在傳承中煥發新的光彩。
每年谷雨前后,“欣雲”社團的同學們走進棉田播種棉籽,隨后他們定期走進棉田,除草、施肥、除虫,並記錄棉花每個時期的變化。在播種的同時,他們也會移栽部分棉花幼苗,開展對比實驗。寒露前后,社團成員們摘下自己親手種的棉花,體驗勞動帶來的喜悅和成就感。
在棉紡教室,幾台已有百年歷史的紡車“吱吱呀呀”地響著,它們來自上海鄉間,經過整修,成為學生和歷史對話的平台。腳踩手搖,一拉一壓,小小“黃道婆”們已經掌握了黃道婆發明的“三錠紡車”非遺技藝,徐徐扯出縷縷棉線。
經過兩年學習,七(2)班女生阮晨佳如今擔任了棉紡社社長。“線細了,腳快點手慢一點﹔線粗了,腳慢點手快一點……”她將自己的經驗總結成口訣,告訴學弟學妹們,紡紗急不得,棉條握在手中,太緊太鬆都不行,哪種力度最合適,要慢慢琢磨。從一錠、二錠到三錠紡車,如今,她已經可以和當年的黃道婆一樣,同時紡出三根棉線,隻要手腳不停,就很少斷裂。她說:“希望在我們的努力下,我們可以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六(5)班譚庭華是社團“唯二”的男生之一,一個多學期下來,他發現自己在家制作模型的速度明顯提高了。
用大數據養護綠植
步入華東師范大學附屬天山學校,有櫻花樹護道,有香樟參天,更有桃、杏等果樹飄香。近700株喬木和種類繁多的灌木、草本植物,也成為勞動教育的天然資源,人人投身“綠植養護、生命成長”實踐活動。
圖說:華師大附屬天山學校每個學生都成為“校園植物研究員” 採訪對象供圖
高二(6)班的周欣怡同學是學校植物形態社的成員。“我們這個社團以校園常見植物為研究對象,將學校劃為16塊區域,為500多棵樹編號、拍照、測量,記錄它們的生長情況。標本社的同學們會分類採集校園內的植物,制作成標本,有些同學還將植物標本制作成藝術品。”小周同學說,“學校裡近700多株都被‘認領’了。我們不僅對身邊的植物有了更多了解,還掌握了種植園藝、植物養護等勞動技能。”
在天山學校,像植物形態社這樣的社團還有很多,山櫻社、詠樟社、神農社……每個年級、每個班級都有特色“植物社團”。《植物形態》《分子生物實驗技術》《植物標本》等生命科學素養校本特色課程,也成為每次選課的大熱門。每個學生都成為“校園植物研究員”,通過校園綠植調查、識別、統計、養護和挂牌等勞動活動,學會了常見植物的養護、記錄和統計方法。在辰山植物園校外導師的指導下,學校建立了“綠植管理平台”和“園丁筆記App”,運用大數據開展植物養護。同學們還嘗試為校園植物做DNA鑒定,從而建立校園綠植管理系統。
“到了高中階段,勞動教育不僅僅是掃掃地、擦擦桌子這樣的勞動技能學習,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們關注身邊的事,學會順應事物的自然變化和社會變化,從而促進自主選擇、自我發展的意識和勞動能力的形成。”校長焦勤表示,在勞動中關注生命科學,能讓學生明確生命成長、自然變化和社會發展過程中個體的職責,形成具有社會責任、時代擔當的意識和能力。
居家節能會小妙算
“勞動任務要牢記,養成習慣會自理”“家庭勞動勤承擔,物品收納規整齊”“美化校園要參與,校產設施會維護”……《上海市中小學幼兒園勞動任務單(征求意見稿)》分學段將不同年齡孩子應該學會的勞動本領編成了兒歌,易懂易學易記,具有很好的指南作用。
圖說:楊浦少科站節能小當家活動現場 採訪對象供圖
在楊浦區少科站,一項項任務清單,讓孩子們體會“勞動讓人更智慧”。
你知道家裡的空調、冰箱、電視等家用電器哪一樣最耗能嗎?水表、電表、煤氣表你會讀表計算耗費嗎?如果請你來設計一個最優化節能的家居方案,你會怎麼“當家”呢?楊浦少科站的“節能小當家”活動已經持續了13年。除了“三表計量”“廚房幫手”等傳統項目,今年“節能小當家”活動還增設“節能家居”。例如,想在5月份裡更節電,把臥室的一匹半空調換成一匹空調是最好的選擇嗎?“這個小妙算項目考驗孩子們是否真正會節能,而且也能幫助大家改變觀念,養成節能的生活習慣。”項目負責老師陳宇新說,“初夏時節空調使用不多,節能效果不明顯。同學們發現,按照每小時待機耗電0.35w計算,每天電視機待機時間往往長達20小時,因此,為待機電器更換開關插座,節能的效果會更明顯。”
上海民辦打一外國語小學四年級的卞開文同學就是一位“小當家擂主”。之前他和爸爸組隊參加“晒晾衣物”的比賽,雖然手忙腳亂耽誤了些時間,但仍然完成了任務。“干家務挺累的,也挺快樂的。”卞開文不僅對家務勞動有了直觀感受,還讓他產生了科創靈感,想研制一個水面垃圾打撈裝置。
楊浦區少科站站長孫青說:“當勞動教育與科創教育融合,就不僅是培養學生學會自理、掌握生活技能,而是從勞動中感受責任,用知識讓生活更美好。”據了解,該少科站還自主開發了《始於勞作 成於創造》等系列特色課程,積極探索青少年勞動教育與科技教育的融合。
新民晚報記者 王蔚 陸梓華 馬丹 易蓉
相關鏈接:勞動是成長的必修課
讓勞動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這其實還只是一個手段,最終是要通過勞動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習近平總書記說,要教育孩子們從小熱愛勞動、熱愛創造,通過勞動和創造播種希望、收獲果實,也通過勞動和創造磨煉意志、提高自己。
為落實“中小學勞動教育必修課程,每周不少於1課時”的要求,上海市教委、市校外聯組織相關專家、一線教師、校外實踐基地工作者按照相關文件要求,制訂了《上海市中小學幼兒園勞動任務單(征求意見稿)》,提出“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三項勞動內容的目標依據和細化任務,融入學校課程、家庭與社會,適當拓展到幼兒園。
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勞動也是一個人成長不可或缺重要學習內容。必須注重日常生活勞動要遵循成長規律,重視文化傳承,創新勞動實踐,強調不同學段課程內容梯次遞進,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勞動教育的互相配合,共同培育的實施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