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金山區楓涇鎮下坊村,400多畝上海本幫茶如期開採。雖然今年茶園產量減了三分之一,但茶產業開發之路卻越走越寬,包括研發“茶元素”衍生品、試水浸潤式文旅項目、打造長三角“小眾茶”集散地等,助力鄉村振興。
長期以來,上海地區被認為不適合種茶,隻佘山一處山坡上種了二三十畝的蘭茶。2012年,“滬楓茶園”落地,上海有了自己的大規模茶園。茶園負責人張杰從福建山區購置了80萬株優質茶苗,深翻本地農田,開挖大明溝和滲水溝,並從浙江長興茶園購置了4.9萬噸山區黃土,深埋約60厘米以改良土壤結構,再造茶苗生長環境,使茶苗猶如生長在山間。
“上海位於北緯30°線,正是茶樹生長的黃金緯度。若集齊天時與地利條件,就能種出口感不輸福建原產地的茶。”張杰說。去年滬楓茶園產出的“上海本幫茶——得泉紅茶”入選“2020上海特色伴手禮”,滬楓茶園還成了去年進博會服務商,“得泉茶”被列為會務接待保障用茶。與此同時,經過7年多研究和培育的“本幫茶”品種——滬茶一號,也已規模化種植。目前,去年種植成功的2萬多株茶樹長勢良好,預計2023年可開採第一批茶葉。未來,上海人不僅有自己的好茶,還將擁有獨一無二的本土茶種。
去年末到今年初,茶園經歷極端霜凍氣候。由於缺乏應對經驗,6萬多株茶樹被凍死,使得茶園今年至少減產三分之一,總產量預計在9000至10000斤。但張杰並沒有發愁,一是茶樹受凍災是業內普遍情況,茶葉價格反而因此上漲﹔二是他從這次災害中吸取了經驗,從16個茶種中篩選出了更適應上海天氣的2至3個茶種﹔三是如今茶園的經營之路越走越寬,從單一的種植園變成了農旅基地,贏利更多元。茶園所在的下坊村,目前正積極創建上海市鄉村振興示范村,滬楓茶園屬該村的“拳頭產品”。到今年7月,基地即滿三年的有機認証轉換期,屆時將是上海本土唯一一家有機認証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