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專訪翁祖亮: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

 李泓冰 謝衛群 季覺蘇

2021年04月23日09:02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委會主任翁祖亮

2013年9月29日挂牌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委會”,標志著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彈指7年,這塊坐落於浦東的“試驗田”,從28.78平方公裡擴展到120.72平方公裡,又添特殊功能的臨港新片區﹔還在全國蔓生了21個兄弟姐妹。

作為我們黨百年奮斗史,尤其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重要落子,近日,人民日報用整版關注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制度創新。

那麼,在國際格局深刻調整,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的挑戰面前,上海自貿試驗區乃至整個浦東新區,怎樣開拓新的歷史方位,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不負習近平總書記厚望,推進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大江東工作室專訪了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委會主任翁祖亮。

大江東工作室:中央將首個自由貿易試驗區放在上海浦東,您如何理解這一重大戰略部署?

翁祖亮: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上海自貿區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我們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防范風險作為重要底線,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進一步彰顯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試驗田的作用。中央將這項重要任務交給上海、落在浦東,我主要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一是國家有需要。從國際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主導推進TPP、TTIP、TISA(國際服務貿易協定)談判,2012年中美BIT談判重啟,2013年我國經過慎重考慮,將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納入談判內容,推動中美BIT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開始設立自貿試驗區,為實行更大程度的開放進行壓力測試。從國內看,改革步入深水區,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需要敢闖敢試的勇氣和智慧。

二是浦東有動力。改革開放是融入浦東血脈的基因。自貿區成立之初,浦東已經構建了以服務經濟為主體的產業結構,2013年上海綜合保稅區(即1.0版上海自貿區前身)的商品銷售總額和工商稅收,在全國113個海關特殊監管區總額佔比超過50%。

承擔壓力測試和改革試驗田的重任,我們披荊斬棘,臨淵履薄。比如成立自貿區之前,上海相關團隊將TPP原文拿出來一條條分析,哪一些符合中國發展,哪一些不符合,務必做到與國際標准的真接軌,真創新。

截至2020年底,上海自貿試驗區累計新設立企業6.9萬戶,是前20年同一區域的1.7倍﹔新設外資企業1.2萬戶,佔比從自貿試驗區挂牌初期的5%上升到20%左右,以1/50的面積創造了上海市1/4的生產總值、40%的實到外資和外貿進出口總額。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大江東工作室:上海乃至浦東這張王牌,在中國改革這盤大棋局中,在解決繁復尖銳的“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在改革開放的攻堅時刻,起到了哪些關鍵性作用?

翁祖亮: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黨中央打出開發開放浦東這張王牌,掀開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的嶄新篇章。去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出席慶祝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精辟概括了浦東開發開放的顯著成就,並把浦東30年歷程凝練為“三條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之路,面向世界、擴大開放之路,打破常規、創新突破之路。

而上海自貿區先行先試的高標准對外開放的基礎性、關鍵性制度基本形成,外商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程度大大提高﹔中國企業到境外發展也逐步適應國際規則,為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提供了非常好的制度環境。自貿區各項改革仍然在法制軌道上持續推進,結合國家改革發展方向、浦東發展實際和企業發展需求,結合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更好發揮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作用,對標最高標准、最高水平,實行更大程度的壓力測試,在若干重點領域率先實現突破。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大江東工作室: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取得了哪些主要成績?

翁祖亮:簡要說來,是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確立了以負面清單為核心的投資管理制度。形成與國際通行規則一致的市場准入方式,包括全面實施外商投資和境外投資備案管理。進一步擴大服務業制造業領域開放。深化商事登記制度改革。

確立了符合高標准貿易便利化規則的貿易監管制度。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口岸監管服務模式,包括深化“一線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貿易便利化措施,探索建立貨物狀態分類監管模式,實施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管理制度。

確立了適應更加開放環境和有效防范風險的金融創新制度。形成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聯動機制,包括金融創新框架體系基本形成,本外幣一體化運作的自由貿易賬戶功能進一步拓展,人民幣跨境使用和外匯管理創新進一步深化,一批面向國際的金融交易平台已正式運行。

確立了以規范市場主體行為為重點的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形成透明高效的准入后全過程監管體系。開展“証照分離”“一業一証”改革試點,構建事中事后監管體系。全面推進“一網通辦”。

浦東一景

大江東工作室:就更大范圍而言,在“擴大開放,自主創新”層面,上海自貿區有哪些可復制可推廣的成果?

翁祖亮:上海自貿試驗區有328項制度創新成果復制推廣到全國。最近,國家發改委專門發文,將浦東在制度型開放、改革系統集成、高效能治理等方面的25項、51條新的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向全國復制推廣。我們還在不斷探索新的“發光發熱”改革舉措,服務助推重點產業發展。比如,在海關支持下探索建設張江跨境科創監管服務中心,在全國首創監管倉和保稅倉“兩倉聯動”,產品查驗平均耗時由機場口岸2-3天縮短到6-8小時,大大提升了通關查驗速度,更好滿足了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產業便捷通關的需求。

大江東工作室:上海自貿區如何找准在國內和國際中的戰略定位,如何平衡擴大開放和抵御風險的關系?

翁祖亮:我們在對標最高標准和最高水平、借鑒國際先進做法的時候,並非簡單照搬,要符合中國國情、改革方向和上海特點。自貿區改革和其他改革是聯動的,是系統集成的。

上海有個重要經驗,是運用智能化、數字化手段管控風險。注重建模,注重壓力測試,堅決防范系統性風險。例如一業一証,我們是局部改革,取得成功再漸次推廣,既要大膽,也要穩妥。

總書記講,制度創新為核心,守住底線為重要要求。這兩句話,非常辯証統一,缺一不可。擴大開放和科學管理並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有“管得住”的能力,才有“放得開”的膽略,才有“防得牢”的底線。就像疫情防控,沒有約束的自由會付出極大的代價。

大江東工作室:上海自貿區未來發展有哪些抓手?

翁祖亮:要充分體現深入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的要求。過去商品和要素的流動型開放,主要表現為邊境措施,比如降低進出口關稅、開放外商投資准入等。而制度型開放政策主要是公平競爭、知識產權、金融服務、權益保護等邊境內的制度改革,其本質是通過主動對接國際上通行的、慣例性的制度規則,讓企業能在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的制度環境下開展業務。我們將梳理出一批符合我國開放方向、符合浦東實際、適合企業需求的制度安排,爭取在自貿試驗區和臨港新片區實行更大程度的壓力測試,同時推動RCEP、CAI在過渡期內的承諾或尚未完全實施的內容在浦東先行先試。

充分體現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把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的文章做足,在要素配置中佔據關鍵環節,在供需對接中鍛造關鍵鏈條,在內需體系中打造關鍵支撐,助力國內經濟循環更加暢通﹔把國內國際雙循環能量交換的文章做足,構建要素鏈接、產能鏈接、市場鏈接、規則鏈接,形成獨具優勢的戰略通道,助力我國經濟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我們將進一步完善金融市場體系、產品體系、機構體系、基礎設施體系,發展人民幣離岸交易、跨境貿易結算和海外融資服務,建設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台,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價格影響力。我們將積極發展更高能級的總部經濟,統籌發展在岸業務和離岸業務,努力成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重要樞紐。

充分體現服務國家戰略需要。對外,進一步發揮服務“一帶一路”橋頭堡作用,對內,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更好發揮龍頭輻射作用。當好服務長三角發展的大平台、大通道、大跳板。

(本文圖片均由浦東新區提供)

(責編:陳晨、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