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上海4月8日電 (葛俊俊)今天上午,上海交通大學新校史博物館在閔行校區文博樓正式開館。近460件(套)珍貴檔案、文物和文獻敘述著上海交大百廿余載厚重歷史和文化精神,其中不少都是首次對外公開。
新校史博物館建筑面積3萬平米,展陳面積2350平方米,展線近500米,整體展陳風格恢弘大氣,以學校125年的歷史沿革、輝煌成就和辦學理念的演變為主線,通過校史縱覽、群英畢集、今日校情、交大文化等四個部分全景式展現學校的百余年來的文化傳統、辦學成果和社會貢獻。
交大創始人盛宣懷《愚齋存稿(初刊)》101卷(1939年)
趙祖康交通大學畢業証書(1922年)
錢學森就讀交大期間的水力學試卷(1934年)
楊嘉墀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1999年)
館內展示著多件“鎮館之寶”,如交大創始人盛宣懷《愚齋存稿(初刊)》101卷(1939年),趙祖康交通大學畢業証書(1922年),南洋大學師生教學與生活無聲影片(1926年),錢學森就讀交大期間的水力學試卷(1934年),史霄雯烈士印刷革命宣傳刊物的手推油印機(1949年),交通大學歷屆畢業生學籍檔案,楊嘉墀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1999年)……據統計,全館展示的檔案、文物和珍貴文獻近460件(套),照片1200余張,影音資料20余段。
此外,新校史博物館還設計了多處場景復原、動態模型、魔鏡牆、互動屏、大型投影等全新展示方式,以符合新時代博物館展示的發展趨勢,滿足年輕一代的觀感需求。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新展陳的校史博物館,對學校的紅色革命傳統和黨史發展著墨頗多,如含有辛亥革命以來交大26位烈士的浮雕牆,1925年學校第一個黨團組織成立的文獻圖片資料,以及李大釗的老師、南洋公學師范生白毓崑烈士紀念碑的底座原件。關於交大西遷的歷史展示,是通過場景和景片結合的方式,再現了當年交大西遷考察團從徐家匯校園出發的歷史瞬間。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要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近年來,上海交通大學在博物館事業上持續發力,打造了由上海交通大學博物館、程及美術館、董浩雲航運博物館、錢學森圖書館、李政道圖書館共同組成的博物館群落。作為“文化自信”的存儲器、轉換器和放大器,交大的檔案文博機構已經成為大學精神研究、宣傳的主力軍,正在發揮著講好中國故事和交大故事,發揮學科歷史見証、大學文化地標、藏品學術研究機構等多方面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