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服務條例昨起施行,針對長期照護、異地養老等作出明確規定

上海立法助老人跨越“數字鴻溝”

2021年03月21日08:53  來源:上觀新聞
 

由市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的《上海市養老服務條例》昨天起正式施行。條例共十五章110條,內容涵蓋了居家、社區、機構等養老服務形態,是引領本市養老服務發展的基本法,長期照護、異地養老、數字鴻溝等內容成為此次立法的亮點。

全國首創“長期照護保障”專章

上海是全國最早進入人口老齡化且老齡化程度最深的城市,截至2019年底,本市戶籍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518.12萬人,其中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人近82萬人。深度人口老齡化的壓力之下,失能失智老年人群的照護矛盾隨之而來。

對此,條例設立了“長期照護保障”專章,這在國內同類立法中為首例,也是本次立法的亮點之一。專章明確了老年照護需求評估、長期護理保險、養老服務補貼等基本制度內涵及要求,全面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上海特點的長期照護保障體系。

市民政局副局長蔣蕊表示,相關規定主要聚焦長期失能(含失智)老年人群體的剛性需求,通過制度性安排,為他們持續享受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提供保障。

近年來,上海已經在長期照護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據介紹,自2004年開始,上海開始實施養老服務補貼制度,主要是針對困難老年人,由政府為其提供一定的補貼﹔自2017年開始,又開展了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試點,從最初試點的3個區到全市全面推開,目前覆蓋的人群已達到40多萬,並正在繼續深化試點。

此外,條例還特別針對本市日益凸顯的認知障礙照護矛盾,提出了相關發展要求,包括發展專門收住失智老年人的服務機構或在養老服務機構內設置專區,推進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做好普及教育,加強認知障礙的早篩查、早預防、早干預等。截至目前,全市已有認知障礙照護床位4999張,認知障礙友好社區試點街鎮達到77個。

按下區域養老一體化“加速鍵”

由於交通便利、環境舒適、性價比高等原因,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上海老人選擇赴長三角周邊城市異地養老。記者注意到,條例首次將“區域養老一體化發展”寫入了法規。條例明確,上海基於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按照資源互補、信息互通、市場共享、協同發展的原則,推進區域養老服務一體化發展。

目前,長三角已有一批城市實施“異地門診就醫直接結算”,但是養老補貼等政策並未實現異地打通。對此,條例明確,本市推進長三角區域養老服務合作與發展,建立健全政府間合作機制,落實異地就醫結算,推動本市老年人異地享受本市長期護理保險、養老服務補貼等待遇,方便老年人異地養老。

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處長陳躍斌介紹,目前,長三角地區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4676.89萬,老齡化率為21.75%。近年來,三省一市民政部門會同各區、各地政府部門,形成高度共識,按下區域養老一體化“加速鍵”。去年10月,首批長三角異地養老機構名單在上海發布,共有20個城市、57家機構的25698張床位跨區域開放,所有機構的基本信息和服務信息均向公眾公開,為老年人異地養老提供新選擇。

“此次條例的總則、服務協調發展、養老產業促進三個章節中均明確了長三角養老服務一體化發展要求,為區域養老合作提供了法治保障。”陳躍斌說,下一步,將聚焦養老服務相關標准的互認互通、養老服務相關待遇政策的異地享受、養老服務監督管理的協同合作,以及養老產業的發展等方向,進一步深化長三角養老服務一體化。

明確為老年人辦事提供便利

近年來,隨著社會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醫院預約挂號、地鐵刷卡進站、超市掃碼支付等場景,都離不開智能手機,電子便利的另一面,卻是不少老年人等弱勢群體寸步難行的電子障礙。

對此,條例明確,本市為老年人交通出行、就醫、辦事等提供便利﹔為老年人提供公共服務時,應當充分尊重老年人的習慣,保留並完善傳統服務方式。

具體來說,各級行政管理部門、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和企業,在為老年人提供公共信息服務時,應當符合無障礙環境建設標准,滿足無障礙信息傳播與交流的需求,推廣應用符合老年人需求特點的智能信息服務。

為了讓更多老年人成功跨越“數字鴻溝”,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積極開展“長者智能技術運用能力提升行動”,聚焦涉及老年人生活、辦事的高頻事項,通過開展智能手機應用培訓和幫辦服務,幫助老年人提升運用智能技術的水平,主要包括就醫、出行、亮碼、掃碼、繳費、購物、文娛、安全等應用場景。據悉,此項工作今年被首次列入政府實事項目,目標為100萬人次,今后將常態化開展。

科技是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有力“助推器”。此前,市民政局聯合市經濟信息化委公布了首批12個智慧養老應用場景。蔣蕊表示,今后,市民政局還將陸續發布新的需求清單,希望通過場景引導,讓科技賦能養老。

(責編:唐小麗、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