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顯示:工作與家庭的平衡依然是職場女性首要的焦慮來源

2021年03月07日19:55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人民網上海3月7日電 中國女性勞動參與率(15歲及以上)已經超過六成,位居世界第一,遠高於世界其他各國女性勞動參與率的平均水平(48.5%)。佔據職場半壁江山的女性在打工人在面對新冠疫情和無法預料的數字化變革時,機會和壓力有多大?正值三八婦女節之際,前程無憂對十三個大行業的職場女性進行工作壓力調查及訪談,調查顯示,55.2%的受訪未婚女性認為“結婚或生育會影響個人的職業上升”,這個比例在已婚女性中達到41.4%。41.9%的受訪女性表示“與男性上司相比,與女性領導更難溝通與相處”,49.5%的受訪女性認為2020年后“升職緩慢或沒有升職希望”, 樂於在正式工作之外從事副業。工作與家庭的平衡依然是職場女性首要的焦慮來源。

此次參與本次調查的職場女性中,25歲及以下佔比47.6%,26-30歲和31-35歲佔比分別為37.2%和9.5%﹔未婚女性佔比53.8%,已婚無子女和已婚有子女的佔比分別為9.8%和35.6%﹔74.2%的最高學歷為大學本科及以上。受訪者中普通職員(辦公室/寫字樓工作人員)佔比最高,達到39.7%,其次是專業人員(如醫生/律師/文體/記者/老師等)(佔17.9%)和商業服務業職工(如銷售人員/商店職員/服務員等)(佔8.4%)﹔佔比前三位的依次是服務業(19.6%)、文體教育/工藝美術(17.1%)和IT/通信/電子/互聯網(12.2%)﹔

不願為工作或者婚姻委屈自己

“30+”正式是職業發展的黃金階段,但也恰逢女性的婚育高峰期。據統計,2019年我國初婚年齡大約為25~26歲,城市人口達到27歲。一線/新一線城市晚婚的現象更為明顯,以上海為例,2019年上海市戶籍人口女性平均初婚年齡為29.09歲,平均初育年齡為30.29歲。

本次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受訪女性表示曾在應聘過程中被問及結婚或生育情況,未婚女性求職者最常被問及“未來1-3年內是否考慮結婚”,而已婚女性求職者則會被問及“未來幾年是否有生育計劃”。在一線崗位中,女性求職就業中感覺到“性別劣勢”並不多(11.7%),但是在管理崗位的應聘和晉升中,由於產假期間企業不得裁員、減薪、停繳社保,女性感覺到性別不公的比例高達56.7%。

在26-30歲和31-35歲的受訪女性,無論是否婚育都感受到濃濃的焦慮和壓力——不結婚會被認為“性格有所缺失”,而已婚育的女性在家庭中職責要求往往大於職場,特別是在孩子教育方面,63.2%的已婚女性感覺心力交瘁且成果不佳。但即便如此,仍有44.0%的女性表示不會在工作和家庭中做取舍,不願意為滿足家人或者上司要求而委屈自己。

尋求更平等的職業晉升和職場資源

超過半數的女性表示,數字化轉型讓女性在職場上更缺乏話語權。分別有41.4%、40.8%和40.6%的受訪女性表示相比同級別男性同事“升職緩慢或沒有升職希望”,“工作上的職權更少”和“更缺乏上司和高級主管的支持”。

調查發現,近8成的受訪女性所在公司中高層管理者(總監及以上)男性居多,不過迫切希望晉升的受訪女性僅3成。部分工作年限5-10年的女性在訪談中表示,“職場前三年的菜鳥期,男女之間並無太大區別。但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3-5年、5-10年以上工作年限的男性在內部晉升方面更容易獲得先機”。同時,超過60%的女性表示,雖然對升職並沒有強烈願望,但是在一個崗位“久而不動”被裁員的風險會很高。

工作與家庭平衡是首要的焦慮來源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8年《全國時間利用調查公報》,女性在家庭瑣事上花費的時間遠超男性,即使不生育,女性也要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在打掃家務、陪伴孩子和護送輔導孩子學習這些項目上,女性投入了男性兩倍或以上的時長。

調查顯示,雖然近7成的受訪女性表示現在的企業內有專為女性設立的一些關懷設施和福利,但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女性認為,無論是工作和家庭都需要很多的注意力,感覺“一年比一年累”,部分人則表示,“把份內的工作做好,同時兼顧家庭、孩子和個人的平衡已十分不易”。

調查顯示,對於平衡工作與家庭的投入,使得女性的碎片化時間高於同年齡的男性,“斜杠青年”或成女性職業新氣象。此外,49.5%的受訪女性“考慮或已經開始從事副業”,且近7成的受訪女性認為選擇做“斜杠青年”可以多一份技能、多一條出路。適應快速變革的社會環境、將興趣轉變為收入也成為女性認可“斜杠青年”的理由。 

(責編:龔莎、金煜純)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