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上海兩會聚焦四大功能,呼喚深度“修煉”開放神韻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巨雲鵬 王文娟

2021年01月26日19:30  來源:全國黨媒
 

大江東.jpg

1月25日,2021年上海“兩會”第三天,一場“強化‘四大功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專題審議,吸引了百余名代表參加。世博中心上海廳端坐的身影裡,有不少是上海各區的書記和區長。

同一天,在上海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同樣主題的專題會上,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親臨現場,向委員們詳細闡釋:功能是更高級、更綜合的優勢,超大城市集聚了高濃度、高密度的要素資源,更有條件形成核心功能,“功能引領發展、功能意味著賦能、功能主導競爭,強化‘四大功能’對上海未來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有人說,如果“五個中心”是上海城市建設“形體”,那麼,強化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開放樞紐門戶這“四大功能”,就是城市發展“神韻”。

未來五年,“形神兼備”,是上海持續提升城市能級與核心競爭力的目標。

以開放促改革,到世界經濟汪洋大海搏擊風浪

“強化‘四大功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專題審議現場。 巨雲鵬攝

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赴上海考察,聽取上海市委市政府工作匯報后,對上海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強化“四大功能”的要求。今年上海的《政府工作報告》,對實施路徑作了具體設計。

強化全球資源配置功能,落點在金融、貿易、航運。要持續推動金融業擴大對外開放、促進貿易創新發展、完善服務功能。

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包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戶,加強國際協調創新,發揮企業主體作用,促進各類眾創空間提質升級,實施新一輪全面創新改革試驗。

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首先是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讓先進制造業集聚發展,淘汰落后產能項目600項。

強化開放樞紐門戶功能,則要著力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利用“RECP”的契機,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穩定和擴大利用外資。

“國際”“對外”“全球”……其間映射出上海對強化“四大”功能的清晰認識——實現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正如總書記囑托的,“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勇敢跳到世界經濟的汪洋大海中去搏擊風浪、強筋壯骨。”

“沒有更大程度的對外開放,市場集聚配置資源將很難”,上海社科院原院長張道根委員直言,上海市場規模很大,但國際化程度不夠高,與亞太區域全球跨國總部和紐約、倫敦、新加坡相比,還有非常大的差距,要爭取在開放上下更大的功夫。

針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國際化短板,上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信義代表給出一組數據:目前上海期貨市場和衍生品市場的期貨產品隻有20多個,而美國有500多個,上海外資上市股份不到0.5%,紐約和倫敦分別將近30%和20%﹔境外投資者比例也較低,上海不到2%,美國在25%以上。

“金融本質是為實體經濟服務,國際金融中心服務實體經濟不僅服務本地區和本國,應該服務於國際大循環,反過來也會促進國內循環。”劉信義建議,要豐富金融產品體系,穩步開放市場的投資主體、發行主體,借助自貿區特殊政策先行先試,“探索建立國際金融審判機構,直接採用國際金融管理或者國際金融規則進行判決,以規范完善金融的專業服務。”

“要強化樞紐開放門戶功能,關鍵是解決國際國內聯通便捷多樣的問題”,張道根說,解決物流成本高,貿易便利、人流信息流不夠通暢和成本比較高的問題,數字化發展或將有重大作用。

“放長線釣大魚”,培育本土制造業龍頭企業

上海普陀,一條智能制造生產線在運轉。 巨雲鵬攝

聚焦強化“四大功能”,就不能不提“五型經濟”。

加快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李強認為,要抓實抓好“五型經濟”發展,使“五型經濟”和“四大功能”互動並進、相得益彰,使上海在新發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

創新型經濟重點是激發創新活力,服務型經濟重點是輻射和賦能,開放型經濟重點是提升經濟聯通性,總部型經濟重點是強化產業鏈供應鏈掌控力,流量型經濟重點是要素高效流動增值。如何把握“五型”關系,特別是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成為代表和委員關注重點。

上海艾能電力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柯丁代表舉例說明,“洛杉磯著力打造平台型城市,整個城市鏈接國際資源,走的是全球流量,即使擁有如此強大的城市功能和高級別城市能級,洛杉磯整體發展還是輸給了具有強勁內生動力的舊金山。

朱柯丁直指制造業的重要——優質平台能夠吸引眾多國內外大企業機構布局,也會擠佔中小企業發展所需資源,干擾內生創新動力的塑造,“上海要重視本土企業的培育,改變‘抓大放小’理念,在資金、人才、政策給予同等待遇。對‘專精特新’的高端制造業,要敢於樹典型、立標杆。培育本土制造業龍頭企業,要放長線釣大魚,用更寬容、更耐心和更可持續的政策,陪伴本土民營企業成長。”

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黨委書記張雲峰委員認為,“四大功能”強化過程中,科創型中小微企業發展需要資金,而企業現金流普遍不充裕,無抵押物,很難從銀行拿到貸款,“縱觀全球,中小微企業融資主要依靠社會資本股權投資。應該大力發展資本市場,讓投資中小微企業的資本在市場流動,這才是好的策略。”

上海“十四五”規劃提出,要推動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倍增,加快發展電子信息、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生命健康、時尚消費品六大重點產業。在賽諾菲中國區副總裁朱海鸞代表看來,這堅定了像賽諾菲這樣的跨國生物醫藥企業在滬發展的信心,也對上海的改革發展有了更多期待。

“上海強化‘四大功能’,非常契合外企需要,對高端人才吸引力越來越強,但也不能忽略初級人才”,朱海鸞說,企業研發中心不隻有科學家,還有很多技術人員,可能剛畢業或參加工作不久,難以享受到人才政策,“在生產端,這種情況更普遍,留不住人,生產就隻能放到周邊省市去。”

“上海面臨比較嚴重的老齡化和少子化趨勢,勞動力供給緊缺和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是必然挑戰。”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陸銘委員說,為了應對挑戰,上海應採取積極的人口政策,如提高實際社保轉讓年限和居住年限的權重,重點落實長期穩定就業和市民化進程,“將公共服務按常住人口配置,通過政府、市場、社會三方協同,大力加強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投入,特別結合‘五大新城’發展,增加郊區新城的學校和醫院的建設。”

創新引領,率先布局“搶好跑道”

在不少代表和委員看來,上海強化“四大功能”是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也是一個新的歷史機遇。對上海各區來說,能否在新發展格局找准定位、順勢而為,將影響一個地區未來五年乃至十年的發展。

“強化‘四大功能’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從不同功能的角度對上海提升核心競爭力提出了要求”,寶山區委書記陳杰代表認為,在“四大功能”齊頭並進過程中,上海不同區域應結合自身定位,在某一兩個方面找到發力點,體現自己的作為,“十六個區避免同質競爭,最終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四大功能’提升”。

在上海“十四五”規劃中,位於城市南北兩端的寶山、金山功能布局調整和經濟結構升級是重要組成部分。

“寶山是面臨轉型壓力的老工業基地,必須緊緊依靠創新驅動”,陳杰說,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不僅是原始創新,做好科技成果轉化同樣重要。寶山原有的鋼鐵、能源、港口、物流等產業,是制造業根基與血脈,為轉型升級奠定了基礎,“利用這樣的產業基礎做成果轉化,在一些細分領域,找到自身優勢,率先布局來‘搶好跑道’,有利於較快形成高端產業引領。”

抓住機遇,用創新引領產業發展,是上海多個區域共識。

普陀區區長姜冬冬代表說,高能級創新平台是創新集聚中的塔尖、重器,是吸附創新資源,加強創新策源和成果轉化的重要依托,下一步將著力提升上海創新園和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的開放度、集中度、顯示度,加快吸引、培育一批有顯示度、帶動性、效益、特色的重大科技項目,爭取在人工智能、信息科技、生命健康等“卡脖子”領域有所突破。

“中西部地區的發展速度超過了東部,建議上海緊緊抓住全方位打造‘大循環’中心節點機遇,為中西部發展服務”,上海市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汪勝洋說,可以集聚本土跨國公司第二總部落戶上海,鼓勵全國性論壇研討會落戶上海,鼓勵上海各級國企與本土跨國公司合作重組等。

“重點是要抓住上海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營造科技企業、創新企業近悅遠來的環境。”張道根說,上海要成為科創策源地,必須把握企業的創新能力,集聚和培育獨角獸企業創新資本、國內外企業研發機構,把核心研發和核心技術留在上海,才能帶動全國的創新增長。

(責編:嚴遠、韓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