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從1921到2021,星火百年綿延,上海擦亮紅色名片

曹玲娟

2021年01月13日08:46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編者:進入2021年,中國共產黨迎來成立100周年,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個五年計劃踏上征途。當此之時,回看與前瞻,都讓我們深感振奮,充滿信心。大江東工作室從今天起推出“上海2021:從歷史到未來”系列報道,看上海如何勇立時代潮頭、肩負國家使命,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

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

“上海2021:從歷史到未來”系列報道(1)

1921年7月23日,在當時,只是極平凡的一天。

歷史,總要回望,才能得到正確答案。相隔百年,站在2021年回望,驚覺正是從這天始,古老中國走向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讓這一天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

興業路76號,當年的望志路106號,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這裡召開。樹德裡石庫門的樓下客堂,來自各地中共早期組織的代表及共產國際代表出席會議,詳盡討論黨的第一個綱領、第一個決議。7月30日晚,會場闖進不速之客,大家緊急轉移。最后一次會議,移至浙江嘉興南湖一艘游船……

破曉,上海這扇石庫門緩緩打開,一個嶄新的政黨走了出來。

中國共產黨從上海出發,開天辟地。百年來,生於危難的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櫛風沐雨,砥礪前行,帶領中國人民創造了人類歷史上驚天動地的發展奇跡。

2021年,中共百年誕辰,恰逢“十四五”開局。作為黨的誕生地,上海用心追尋紅色足跡,奮力擦亮紅色名片,重溫共產黨人初心使命,感受信仰的力量,開啟下一個輝煌的百年……

“這裡是我們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從石庫門出發,上海精心呵護紅色起點

解放前,中共中央在上海召開過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中共四大,與石庫門有不解之緣。

1921年7月,一大在樹德裡石庫門召開﹔1922年7月,同樣的炎炎夏日,同樣的舊式裡弄,輔德裡石庫門再開中共二大﹔1925年1月,淞滬鐵路旁又一座石庫門建筑廣吉裡,中共四大召開。

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

從石庫門出發的紅色血脈,蜿蜒穿行於上海的大街小巷。

一條梧桐掩映的寧靜道路,一幢小小石庫門建筑佇立,黑漆大門,青磚粉線,門楣拱形雕花,屋頂紅旗飄揚,在藍天下格外奪目。這裡是中共誕生的“產床”。

百年前那顆微弱的星火,迅即燎原而起。中國共產黨從50多名黨員,發展為今天擁有超過9100萬黨員的大黨,領航中國,從積貧積弱處出發,接續奮斗發展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這條小小的興業路,而今成為一條信仰之路。

2017年10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從這條路走來,瞻仰中共一大會址。他動情地說,這裡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一大會址於1952年后辟為紀念館。黨的十九大以來,接待觀眾近400萬人次,在此開展宣誓教育的黨組織近2萬批次。

站在興業路東望,隔著當年的貝勒路(今黃陂南路),是正在建設中的中共一大紀念館。為迎接建黨百年,呵護紅色起點,2019年8月31日,紀念館正式開工,標志著新館建設工作全面啟動。2020年11月17日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暫停開放,實施場館修繕改造。

“2021年,紀念館將建成開放,黨的誕生地以全新面貌跨入新發展時期。”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副館長徐明介紹,未來的中共一大紀念館,將以一大會址、宣誓大廳、新館展廳為主要展覽展示空間,全面系統展示建黨歷史、講述建黨故事、闡釋建黨初心、弘揚建黨精神。

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中共四大紀念館也自2020年11月16日起暫停開放,實施場館修繕、展陳調整,進一步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建設守護好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以良好面貌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如今,三館修繕工程均在緊鑼密鼓進行。

“誰把他的信帶給我,誰就是我的恩人”

——誕生地工程史影斑斑,凸顯紅色烙印

站在興業路上,向西800米處,是當年環龍路老漁陽裡2號,那是《新青年》編輯部舊址。1920年8月,中國共產黨發起組在那裡成立。“中共一大的組織籌備主要在老漁陽裡完成。”徐明說。

興業路往南800米,辣斐德路成裕裡12號,有過印刷《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的又新印刷所。

興業路往北200米處,太倉路127號,博文女校舊址,一棟內外兩進、兩層磚木結構的老式石庫門建筑。1921年酷暑,包括毛澤東在內,來自北京、長沙、武漢、濟南等地代表陸續住進博文女校。史料記載,一大會議多項籌備工作在此完成。看似平靜的博文女校,紅色曙光初現。

歷史,終於走到1921年那個夏日:中共一大召開。

1919年至1921年建黨期間上海紅色遺跡(局部)

從興業路團團四望,就知道中共並非凌空而至。中共早期活動大多集中在上海,從石庫門播撒出去的點點星火,最終燎原全國。上海得天獨厚,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街頭巷尾遍布紅色記憶。

早在2005年,上海市委宣傳部、市委黨史研究室等部門即聯手系統性發掘梳理紅色文化資源。目前,上海有革命遺址遺跡657處,其中革命遺址456處。

2016年7月,上海啟動“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對現存革命遺址遺跡分類梳理,對文物價值較高的革命史跡進行重點保護和修繕,以期到2021年,建黨歷史資源高地、建黨精神研究高地、建黨故事傳播高地形成規模。

隨著時間推移與工程推進,上海的紅色烙印愈發鮮明。

南昌路100弄2號,曾經的老漁陽裡2號,一正一廂的石庫門房子,1920年8月誕生了中共第一個早期組織。100年后,經過修舊如舊,老漁陽裡開門迎客。據故人回憶,當年,陳獨秀常坐樓下客堂的一把皮質鉚釘搖椅會客,當時拜訪他的人絡繹不絕,牆上添了一方小黑板,上書:“會客談話以十五分鐘為限”。

毛澤東舊居,則位於茂名北路120弄7號(原慕爾鳴路甲秀裡318號),也是一幢石庫門房子。1924年毛澤東來滬繼續擔任中共中央局秘書,還參與領導國民黨上海執行部工作。當年6月至12月,毛澤東同夫人楊開慧、兩個孩子以及岳母一家五口寓居於此。甲秀裡是毛澤東在上海居住時間最長、擁有溫馨的家庭生活時間最久的一處。

2020年12月,上海毛澤東舊居陳列館在展陳提升后全新亮相,特意征集了一批珍貴史料、實物,更全面講述共產黨人舍家為國的革命情懷。“誰把我的信帶給他,把他的信帶給我,誰就是我的恩人。”這段話是楊開慧與毛澤東1927年分離后所寫,距離楊開慧犧牲隻有10個月。這份手稿被發現時,毛澤東已逝世,終究沒能收到愛妻沉甸甸的思念。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四史”教育,深研紅色文化

紅,一直是上海的城市底色,是鮮明的城市標識。

從孕育黨組織的環龍路老漁陽裡2號,到召開一大的貝勒路樹德裡石庫門﹔從印刷《共產黨宣言》的成裕裡,到《義勇軍進行曲》誕生地原荊州路405號……豐富而鮮亮的紅色記憶,浸潤於城市基因,成為這座城市奮勇前行的不竭動力。

2020年起,上海全城行動,全力布局“四史”教育路線圖,全面激活遍布城市的紅色資源,全市上下掀起“四史”學習教育熱潮,力求“先行一步,學深一步”,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長效機制。

“要通過學習‘四史’,從歷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經驗智慧、汲取堅守人民立場的定力,更好推動改革開放再出發,更好增進人民群眾福祉。”上海市委書記、市委“四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組長李強強調。

上海的紅色文化不但體現中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時代氣息,也具有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時代特質。上海,正不斷擦亮“黨的誕生地”紅色文化品牌。

講活歷史故事、用活紅色資源。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中共四大紀念館、陳雲紀念館等15家紅色場館組團直播,在2020年7月全面展示各項展覽、主題活動、原狀陳列等豐富紅色文化資源,傳播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

上海靜安區串聯起各紅色景點,推出與“四史”教育緊密結合的紅色教學線路,參與者用腳步丈量紅土地,透過歷史回看走過的路,更深刻了解上海的紅色底蘊。

上海作協發起“紅色起點”主題紀實文學創作,出版多部記述中共早期奮斗歷史的紀實文學作品,進一步拉升上海紅色題材文學創作和紀實創作總體水平。“這是上海文學界為迎接中國共產黨誕生100周年獻上的具有特色的禮物。”上海作協黨組書記王偉說。

《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陳望道舊居)

李亞男是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也是“星火”黨員志願服務隊隊員。2018年,修繕后的陳望道舊居成為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與一般展館不同,《共產黨宣言》展示館沒有一名專職講解員,講解工作全部由“星火”黨員志願服務隊擔綱。隊名“星火”,取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與“聚是一團火,散作滿天星”。

“我們大多都是90后、00后。”穿著紅色志願服,這位95后小伙子說,自己在為參觀者提供講解服務中,也深化著對理想、信仰、奮斗的認識。“習近平總書記說,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們每一位服務隊隊員,都應該成為傳遞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的‘火種’。” 

(責編:陳晨、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