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片探索重回大銀幕之路,上海出品《葉叔華》迎接建黨百年

2021年01月04日16:20  來源:上觀新聞
 
原標題:科教片探索重回大銀幕之路,上海出品《葉叔華》迎接建黨百年

摘要:在新時代,科教片應該以什麼樣的樣態更好存在?

電影《一秒鐘》中,正片前加放新聞簡報的場景讓人印象深刻。新中國成立初期,許多科教片就是作為正片前面的加片而在影院中放映。上海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創作了大量優秀科教片,不少在國際上獲得重要獎項,但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科教片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然而,觀眾對科教片依然有需求。

日前市電影局的市場調研報告顯示,目前郊區及農村群眾對科教片數字公益放映有大量文化需求。在B站,也有不少年輕人翻出老科教片重新品鑒。

大銀幕上還能看到科教片嗎?上影集團科教電影制片廠(上海東影傳媒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佳介紹,目前的創作主要以科普影視為主,包括科普電視欄目、科普短視頻,幾部科教電影已經申請立項,由上海市科技工作黨委牽頭的“科技大師”系列大銀幕電影也正在進行第二部的攝制工作。這部有關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文學家葉叔華的電影紀錄片,將作為迎接建黨100周年作品在2021年6月首映。

未來將有10到20部科教紀錄電影

2010年上影集團恢復科教電影制片廠,並由上海東影傳媒有限公司承擔科影廠的功能,生產科教片和紀錄片。近年來,在上海市科委的指導和支持下,東影傳媒每年生產科普影視超過2000分鐘。日前,上影集團科教電影制片廠(上海東影傳媒有限公司)獲得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

“我們也一直嘗試著能讓科教電影回歸大銀幕,由於一些客觀原因,目前還是有一定難度。但上海有藝術院線聯盟,給了電影多元的放映選擇。”林佳手上已經積累了幾部科教紀錄電影,此前科學家吳孟超、嚴東生的傳記電影在小范圍試映中取得了不錯的反響,近年來《二十二》《我們誕生在中國》等紀錄片票房屢創佳績,也讓他有了試水大銀幕的念頭。“新科影近幾年不斷產出科教紀錄電影,同時還將對老科影的優秀科教片進行整理,挑選一些合適的選題續拍,未來會有10到20部寬銀幕科教紀錄影片出爐。”

針對農村市場的定制題材也是科教片的一個發展方向。市電影局調研報告顯示,就近年全國范圍內的訂購情況來看,“院線自制片”中最成功的當屬科教片,排名靠前的多為院線結合本區域群眾實際需求制作的科技含量高、實用性強的科教片,如《農村安全用電小故事》《現代農村生活環境治理》等。如今,這種“院線自制片”在農村電影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農村觀眾會把科教片當做一個獲取知識的渠道,這類科教片選題要和他們生活貼近,更多偏向知識普及。比如醫療類的科教片可以幫助觀眾了解周邊的醫療體系,得病該去哪裡看可以自己提前做一個預判﹔還有一些展現我國綜合國力的重大科研成果的介紹,可以讓觀眾看后增加民族自豪感。”林佳介紹,目前新科影由上海科委委托拍攝的高清科教片系列匯集了2010年至今的科研成果,包括民生、醫療等領域的重大科研項目,這類作品已經是“准電影”級別,未來有望進入農村數字公益放映,滿足農村觀眾對科教片的需求,更好提升上海公共文化服務。

《香菇的一生》獲中國龍銅獎

上海曾是中國科教片重要的生產基地,上科影攝制的眾多影片拿下了多項國際與國內大獎。據葉超《新中國成立以來上海科教紀錄片的歷史、現狀和未來》介紹,1956年10月的第一屆威尼斯國際科教片電影節,上海科影廠創作的《水土保持》《根治水稻害虫三化螟》《淡水養魚》《培育壯秧》《杉木》等科教影片獲得大賽榮譽獎﹔《桂林山水》接連獲得第九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短片紀錄獎(1956年7月)和大馬士革第三屆國際博覽會電影短片銅質獎章(1956年9月)﹔《天上飛》則拿下第七屆莫斯科國際科學普及片電影節特別獎(1958年)。

科教片也見証了電影拍攝手段的進步。上科影是最早使用國產攝影機,最早使用國產膠片的科教電影制片廠。在1955年的影片《根治水稻害虫三化螟》中,為了迅速捕捉到三化螟咬食稻苗芯的鏡頭,攝制時在攝影鏡頭前加置放大鏡,這是我國第一部運用放大攝影的科教片。1962年的《金小蜂與紅鈴虫》則首次嘗試倒置鏡頭,把物像放大20到50倍。

最近,新科影和農科院合作拍攝了短視頻《香菇的一生》,獲得被譽為“科教影視奧斯卡”的中國龍銅獎。短片採用了新的敘述方式,以詩歌化的語言描繪了香菇從孢子成長為實體的過程。創作團隊多年扎根大山尋找野生香菇,採用了大量微觀攝影來呈現肉眼所看不見的真菌生長發育的過程,並首次拍攝到了微觀下香菇發育中最重要的環節“鎖狀聯合”。未來,短視頻和新媒體也將是新科影的探索領域,林佳相信,平均年齡30多歲、有著七八年科普工作經驗的創作團隊,可以在傳統科教片的基礎上,創作出更多新的、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

科教片在新時代應該以什麼樣的樣態更好地存在,是“新科影人”思考的重點。包括吳孟超、嚴東生、葉叔華在內的上海科學家傳記電影系列,將為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服務。科教片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記錄歷史,並吸引當下年輕人的關注。科研中最枯燥的是基礎研究,但把它們影像化記錄下來,十年后就會成為珍貴的歷史資料。

在新科影的資料庫裡,有許多珍貴的老資料,如牛胰島素發明、上海一號線開通、萬噸水壓機造成等,當下科教片中真實而嚴謹的記錄,也在為科學保存著影像歷史。“也許科教片不會有太多市場,但希望我們的創作能讓更多人看到,傳遞正能量的科學知識。”林佳說。

(責編:嚴遠、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